- A.卡口式、耳道式、壳式、半壳式、骨架式、开放式等
- B.软耳模和硬耳模
- C.一次成型耳模和定制耳模
- D.藻酸盐耳模和硅胶耳模
- E.全耳式耳模和半耳式耳模
- 2
-
()又名菜花耳。
- A.耳廓表面急性炎症
- B.耳廓外伤
- C.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
- D.耳廓假性囊肿
- E.耳廓肿瘤
- A.两种印模膏1:1混合后用手掌快速搓匀后揉成条状,立即放入注射器
- B.注射器内有空气的,将注射器平握,挤出前面约0.5 cm长的印模膏,弃之不用
- C.将注射器的尖端0.5 cm放进耳道,将其嘴端贴紧耳道
- D.耳道填满后注射器退出到外耳道口,尖端仍埋在印模膏里并继续以一定角度注射到耳甲腔、耳甲艇、舟状窝、三角窝等区域,并填满至耳轮外缘
- E.注射完毕后,不要在外面用力按压,以免出现偏差
- A.与正常耳廓取样方法大致相同
- B.依次将膏体注入耳甲腔、耳甲艇、舟状窝、三角窝等区域,填满耳轮外缘(不用舟状窝)
- C.膏体一定要填满整个耳廓的前外面
- D.注射完毕后,在外面轻轻按压
- E.待膏体凝固取出后,注意检查印模,确保其完整
- A.耳道狭窄或扩大所需的耳障要根据情况自制
- B.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最近3个月耳部是否有感染、是否动过手术、是否患突发性聋等情况
- C.对于耳道有感染的暂时先不要取印模
- D.耳内手术未满6个月的不要取耳印
- E.突聋的、鼓膜有损伤的患者,暂时不要取耳印。
- A.耳廓畸形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先天性的原因引起的
- B.先天性的畸形往往不单纯是耳廓的畸形,还伴有外耳道、中耳及其他结构的异常
- C.后天因素也可造成严重耳廓畸形
- D.后天因素有的可以并发外耳道狭窄或闭锁
- E.后天因素一般伴有中耳畸形
- A.正常鼓室声导抗图的中耳不一定正常
- B.中耳正常鼓室声导抗图不一定正常
- C.当鼓膜及听骨链存在双重病变时,鼓室声导抗图既能反映鼓膜的病变也能反映听骨链的病变
- D.临床诊断应结合鼓室导抗图、病史、物理检查、纯音听阈、声反射测试及其他听力学测试而综合判断
- E.在中耳的复合病变中,鼓膜或接近鼓膜的病变会掩盖其后听骨链的病变。
- A.0.2~0.6
- B.0.7~1.0
- C.1.0~1.5
- D.1.5~2.0
- E.2.0~2.5
- A.2岁半
- B.3岁
- C.3岁半
- D.3~5岁
- E.4岁
- A.医学、心理、教育
- B.社会、心理、教育
- C.医学、教育、社会
- D.社会、心理、医学
- E.教育、心理、医学
- A.压电陶瓷式、电磁动圈式、驻极体式
- B.电磁动圈式、驻极体式、压电陶瓷式
- C.电磁动圈式、压电陶瓷式、驻极体式
- D.驻极体式、电磁动圈式、压电陶瓷式
- E.压电陶瓷式、驻极体式、电磁动圈式。
- 12
-
开关放大器是()。
- A.A类受话器
- B.B类受话器
- C.C类受话器
- D.D类受话器
- E.E类受话器
- 13
-
耳内式助听器的缩写()。
- A.ITE
- B.HS
- C.ITC
- D.CIC
- E.CROS
- A.美国
- B.英国
- C.德国
- D.法国
- E.意大利
- A.炭精助听器
- B.半导体眼镜式助听器
- C.耳后式助听器
- D.集成电路助听器
- E.驻极体传声器助听器
- A.真空管助听器
- B.炭精助听器
- C.真空电子管助听器
- D.电子管助听器
- E.放大板助听器
- A.0~5 dB
- B.5~10 dB
- C.10~15 dB
- D.15~20 dB
- E.20~25 dB
- A.重振是指响度非正常地增加
- B.重振是感音神经性聋最明显的特征反应之一
- C.重振现象直接引起听觉动态范围的变化,使患者感知的声音强度范围变窄,以至于产生明显的不适感
- D.重振患者的助听器应该小声多压缩,大声多放大
- A.是指从刚能听见的最小声音强度到刚能引起不适或痛觉的最小声音强度的范围
- B.是指气导与舒适阈之间的动态范围
- C.若不舒适阈是100 dB HL,气导是60 dBHL,则听觉动态范围是40 dB (单位)
- D.通常,感音神经性聋的动态范围比传导性聋的窄
- A.频响图
- B.输出图
- C.增益图
- D.语谱图
- E.频谱图
- A.65 dB SPL
- B.65 dB HL
- C.60 dB SPL
- D.60 dB HL
- 22
-
OSPL90的条件是:
- A.在规定的频率或几个频率点,增益控制处于参考位置,其他控制器处于得到最大增益的位置,当输入声压级为90 dB SPL时,在声耦合腔中测得的声压级
- B.在规定的频率或几个频率点,增益控制处于参考位置,其他控制器处于得到最大增益的位置,当输入声压级为90 dB SPL时,在真耳中测得的声压级
- C.在规定的频率或几个频率点,增益控制处于满档位置,其他控制器处于得到最大增益的位置,当输入声压级为90 dB SPL时,在真耳中测得的声压级
- D.在规定的频率或几个频率点,增益控制处于满档位置,其他控制器处于得到最大增益的位置,当输入声压级为90 dB SPL时,在声耦合腔中测得的声压级
- A.老年性耳蜗的病变,可发生在毛细胞,也可以发生在螺旋神经节、听觉中枢,所以临床表现不同
- B.大多数是听觉器官衰老、退变而出现的双耳对称、缓慢进行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 C.老年性听力损失多发生在外耳和中耳
- D.听力损失在90 dB HL以内选配助听器效果要好一些。
- A.声音强度引起听觉明显不舒适感时的声压级
- B.助听器的输出要尽量大于患者的UCL
- C.UCL是调试最大声输出参数最重要的依据之一
- D.一般临床上测试患者在500、1000、2000和4000 Hz的不舒适阈
- A.助听器的最大声输出尽可能得大,而且要超过患者的UCL曲线
- B.无论助听器的功率多大,使用时绝对不能超过患者的UCL
- C.助听器如果压缩限制设置得不得当,大强度的声音就会导致削峰而产生失真
- D.患者的实际所需要小于助听器的最大输出。
- A.频率大于2500 Hz的声音
- B.频率小于2500 Hz的声音
- C.频率大于1700 Hz的声音
- D.频率小于1700 Hz的声音
- 27
-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静噪作用可以将信号额外提高12 dB而仍然能够忍受
- B.与单耳听声相比,双耳听阈比单耳测听改善6~10 dB
- C.单耳选配也可以具有左右定向作用
- D.双耳若同时接收一高一低两个信号,听到的是一高一低两个声音。
- A.深度听力损失且需要将音量开关开到最大者
- B.在需要大功率时,同时由于体积原因,愿意在削峰的ITC与压缩的BTE之间选择前者
- C.重振的感音神经性患者
- D.效果评估证实削峰优于压缩。
- 29
-
游戏测听的适用年龄段为:
- A.0~6个月
- B.6个月~2.5岁
- C.2.5岁~5岁
- D.6岁以上
- E.7岁以上
- A.100%
- B.75%
- C.50%
- D.25%
- E.20%。
- A.条件化刺激的给声强度为阈上15 dB及其以上
- B.初始频率必须从1000Hz开始
- C.选择游戏种类时,要根据小儿的能力、发育情况、注意力而定
- D.测听方法采用降10升5法
- E.由于小儿注意力集中较短,测试频率的顺序可先为两耳的1 kHz、4 kHz和0.5 kHz
- A.30~40 dB(A)
- B.50~60 dB(A)
- C.70~80 dB(A)
- D.80~90 dB(A)
- E.90~100 dB(A)。
- A.轻度听力损失
- B.中度听力损失
- C.中重度听力损失
- D.重度听力损失
- E.极重度听力损失。
- A.在差耳加入噪声
- B.在差耳加入信号和噪声
- C.在好耳加入噪声
- D.在好耳加入信号
- E.在好耳加入信号和噪声。
- A.耳间衰减代表信号从测试耳传至非测试耳过程中能量的衰减
- B.颅骨振动需要消耗能量
- C.刺激信号在传至非测试耳时经过颅骨消耗了一部分能量,所剩下的能量可能会激活对侧耳蜗
- D.在分析是否有交叉听力时,主要考虑非测试耳的气导听阈。
- E.对于骨导来说,耳间衰减几乎可以不考虑。
- A.GB 4854
- B.GB 39
- C.GB/T 16403-1997
- D.GB/T 16403-1996
- E.GB/T 16403-1998
- A.10~40 dB
- B.20~50 dB
- C.40~70 dB
- D.70~80 dB
- E.80~90 dB。
- A.当测试耳气导阈值与非测试耳的气导阈值之差大于40 dB时
- B.当测试耳气导阈值与非测试耳的骨导阈值之差小于40 dB时
- C.当测试耳气导阈值与非测试耳的骨导阈值之差大于等于40 dB时
- D.当测试耳气导阈值与非测试耳的气导阈值之差小于等于40 dB时
- E.当测试耳气-骨导阈值差小于10 dB时。
- A.电耳镜
- B.剪子
- C.棉障
- D.注射器
- E.耵聍钩
- A.5-10min
- B.2-3min
- C.10-15min
- D.15-20min
- E.3-5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