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验配师四级考题及答案(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林氏五音是指

  • A.A
  • B.I
  • C.U
  • D.T
  • E.S
2

电池的规格有

  • A.A675
  • B.A13
  • C.123
  • D.10
  • E.5
3

助听器贯穿下列哪几条主线

  • A.小型化
  • B.智能化
  • C.多样化
  • D.数字化
  • E.技术化
4

声调符号是指

  • A.阴平
  • B.阳平
  • C.上声
  • D.去声
  • E.元声
5

耳膜的作用

  • A.固定助听器
  • B.防止声反馈
  • C.改善声学特征
6

辅音按照发音方式可分为

  • A.爆破音
  • B.鼻音
  • C.清音
  • D.半元音
  • E.塞擦音
7

声道的主要结构为

  • A.声带
  • B.气管
  • C.咽腔
  • D.软腭
  • E.舌
8

语音学分为

  • A.解剖语音学
  • B.生理语音学
  • C.病理语音学
  • D.声学语音学
  • E.感知语音学
9

语谱图的声学特征

  • A.瞬音
  • B.声压
  • C.振幅
  • D.共振峰转移
  • E.擦音
10

双耳听觉的好处有下面几方面

  • A.双耳声源定位
  • B.整合效应
  • C.听觉融合
  • D.头影效应
  • E.听力剥夺
11

助听器电池为

  • A.锌空气电池
  • B.汞电池
  • C.银电池
  • D.铜电池
  • E.锂电池
12

DSP芯片助听器属于

  • A.模拟助听器
  • B.数字电路助听器
  • C.电子管助听器
  • D.半导体助听器
  • E.炭精助听器
13

An属于

  • A.中响复韵母
  • B.后响复韵母
  • C.前响鼻韵母
  • D.舌尖鼻韵母
  • E.舌根鼻韵母
14

安静的办公室的声源强度为

  • A.30DBSPL
  • B.50DBSPL
  • C.60DBSPL
  • D.450DBHL
  • E.60DBHL
15

耳语的声源强度为

  • A.30DBSPL
  • B.30DBHL
  • C.40DBHL
  • D.40DBSPL
  • E.50DBSPL
16

A位于舌的

  • A.中后位
  • B.前高位
  • C.中前位
  • D.前低位
  • E.后后位
17

u位于舌的

  • A.中后位
  • B.前高位
  • C.中前位
  • D.前低位
  • E.高后位
18

鼻窦包括几对

  • A.2对
  • B.3对
  • C.4对
  • D.5对
  • E.6对
19

语音的产生顺序正确的是

  • A.感知-传递-发音
  • B.发音-感知-传递
  • C.感知-发音-传递
  • D.发音-传递-感知
  • E.发音-理解-感知-传递
20

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小儿的基频平均值分别为

  • A.220HZ/325HZ/265HZ
  • B.120HZ/220HZ/265HZ
  • C.120HZ/225HZ/265HZ
  • D.120HZ/225HZ/365HZ
  • E.120HZ/265HZ/225HZ
21

音调的单位是

  • A.宋
  • B.分贝
  • C.方
  • D.美
  • E.赫兹
22

响度级的单位是

  • A.宋
  • B.分贝
  • C.方
  • D.美
  • E.赫兹
23

听阈是指

  • A.刚能引起人耳听觉反映的最小声音刺激量
  • B.人耳听觉反应的最大声音刺激
  • C.能引起听觉反应的最小响度
  • D.对声音敏感度的最小值
  • E.引起声音反应的最小值
25

正常的说话声的声压级是下列哪个选项

  • A.55-65DBSPL
  • B.60-65DBSPL
  • C.65-70DBHL
  • D.65-70DBSPL
  • E.60-65DBHL
26

听见的意义正确的是

  • A.听见时一个心理过程
  • B.听见是一种生理过程
  • C.包括听觉察知,听觉注意,听觉定向
  • D.听觉识别。听觉记忆也是此范畴
  • E.有听觉反馈,听觉感念和听觉理解形成
27

驻波是一种什么现象

  • A.反射现象
  • B.折射现象
  • C.衍射现象
  • D.投射现象
  • E.散射现象
28

人耳最灵敏的频率范围是

  • A.500HZ-3000HZ
  • B.1000HZ-3000HZ
  • C.1000HZ-4000HZ
  • D.500HZ-4000HZ
29

头影效应是一种什么现象

  • A.反射现象
  • B.折射现象
  • C.衍射现象
  • D.投射现象
  • E.散射现象
30

SSNHL发病原因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 A.可伴眩晕,恶心,呕吐,反复发作
  • B.除第八颅神经外,伴有其他颅神经受损症状
  • C.与内耳供血障碍或病毒感染有关
  • D.多位双侧发病
  • E.为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31

下列不属于非前庭性眩晕

  • A.高血压
  • B.脑膜炎
  • C.低血压
  • D.颈椎病
  • E.糖尿病
32

不属于外耳疾病的是

  • A.先天性耳前瘘管
  • B.外耳道炎
  • C.耵聍栓塞
  • D.大泡性骨膜炎
  • E.鼓室畸形
33

下面哪个是错误的

  • A.咽鼓管是沟通股室与鼻腔的管道
  • B.成人咽鼓管与水平面成30°-40°,幼儿约为20°
  • C.咽鼓管分为骨部和软骨部
  • D.咽鼓管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官腔最狭窄,内径为1-2mm
  • E.咽鼓管咽口和咽鼓管软骨部经常是闭合的,呈一条裂隙
34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以哪些频率计算平均听阈级

  • A.0.5,1和2KHz
  • B.0.5,1,2和4KHz
  • C.1,2和4KHz
  • D.0.5,1,2和3KHz
35

听毛细胞位于

  • A.耳蜗
  • B.内耳
  • C.中耳
  • D.鼓阶
  • E.中阶
36

光锥是如何形成的

  • A.外来光线被鼓膜的凹面集中折射而成
  • B.外来光线被鼓膜的凸面集中反射而成
  • C.外来光线被鼓膜的凹面集中衍射而成
  • D.外来光线被鼓膜的凹面集中反射而成
  • E.外来光线被鼓膜的凸面集中折射而成
37

人体内最小的一组骨头是

  • A.听骨链
  • B.锤骨
  • C.镫骨
  • D.茎骨
38

成人和新生儿的鼓膜倾斜与外耳道底分别成角度为

  • A.45°和35°
  • B.50°和30°
  • C.45°和30°
  • D.50°和35°
  • E.40°和30°
39

下面那个结构不属于中耳的结构

  • A.茎突
  • B.股室
  • C.咽鼓管
  • D.骨窦
  • E.乳突
40

光锥位于鼓膜的

  • A.前上象限
  • B.前下象限
  • C.后下象限
  • D.后上象限
  • E.中部
41

耳样材料注入后从外向内顺序依次是

  • A.耳道-耳甲腔-耳甲艇-三角窝
  • B.耳道-耳甲腔-三角窝-耳甲艇
  • C.三角窝-耳甲艇-耳甲腔-耳道
  • D.耳甲艇-三角窝-耳甲腔-耳道
  • E.耳甲艇-耳甲腔-三角窝-耳道
42

外耳道峡部位于

  • A.耳道的第二弯曲处
  • B.外耳道软骨部与骨部交界处
  • C.软骨性外耳道的中部
  • D.骨性外耳道的前部
  • E.骨部据鼓膜约0.5CM处
43

下面不属于颞骨的是

  • A.鳞部
  • B.鼓窦
  • C.乳突
  • D.茎突
  • E.岩部
44

岩部的前面,是颅中窝底的候补。从内向外依次有下面结构

  • A.颈动脉管内口-三叉神经压迹-岩浅小神经沟-岩浅大神经沟-上半规管
  • B.三叉神经压迹-颈动脉管内口-岩浅大神经沟-岩浅小神经沟-上半规管
  • C.上半规管-岩浅大神经沟-岩浅小神经沟-三叉神经压迹-颈动脉管内口
  • D.颈动脉管内口-三叉神经压迹-岩浅大神经沟-岩浅小神经沟-上半规管
  • E.上半规管-岩浅小神经沟-岩浅大神经沟-三叉神经压迹-颈动脉管内口
45

非聋儿聆听能力发展的四阶段是

  • A.声音觉察阶段
  • B.声音辨别阶段
  • C.声音识别阶段
  • D.声音理解阶段
  • E.声音记忆阶段
47

爱国守法指

  • A.任何一个社会都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任何一个社会和阶段都特别重视的一种道德规范
  • B.其产生和形成是主观意志的产物,客观的反应了社会道德关系
  • C.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镇南关比较特殊的规范
  • D.反应了公民与公民,公民与国家,公民与社会的关系
  • E.主观的反应了社会道德的关系
48

职业道德修养是指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人员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

  • A.按照职业道德特殊原则和规范
  • B.按照职业道德一般原则和规范
  • C.按照社会发展状况
  • D.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
  • E.按照科学文化水平,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质
49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形成的什么综合?

  • A.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
  • B.心理知识,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
  • C.内心信念和行为规范
  • D.行为原则和特殊社会手段
  • E.经济手段和社会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