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车间工人:助听器的降噪程序要分级设置,必要时要指导他使用助听器辅助装置
- B.管理人员:指导他如何开启助听器的指向性输入装置和使用遥控装置
- C.高龄老年人:指导他的家人学会使用和维护助听器
- D.幼儿:助听器设置多个程序
- E.学龄儿童:无须增加辅助装置
- A.气导阈
- B.骨导阈
- C.不舒适阈
- D.纯音
- E.啭音
- A.养成聆听的习惯
- B.听觉理解训练
- C.学会辨别声音
- D.听觉记忆练习
- E.练习听觉认知
- A.已能讲单词句
- B.理解更多的字词和句子
- C.能按成人的要求完成简单的指令
- D.诱导孩子运用语言的能力
- E.正确地发音
- A.鼓膜愈合形穿孔
- B.鼓膜附着物
- C.听骨链中断
- D.听骨链骨性固定或粘连
- E.胆脂瘤或息肉
- A.不适用于新生儿
- B.对于早产儿不准确
- C.不适用于耳部畸形患儿
- D.咽鼓管异常会影响RECD值
- E.不能反映出个体RECD
- A.测试结果会受到被试者睡眠状态的影响
- B.临床上不能够仅依此作为听力损失的诊断标准
- C.仅能反映高频的听阈
- D.阈值与行为听阈有一定差值
- E.测试结果与被试者的实际听力损失程度存在较大差距
- A.声场检测
- B.现场监测
- C.事先检测
- D.事后检测
- E.声导抗检测
- A.耳道有感染
- B.鼓膜有损伤
- C.耳道少量耵聍
- D.耳后手术未满3个月
- E.突发性耳聋患者
- A.仔细观察耳郭的大小、形状
- B.注意畸形的位置和特点
- C.牵拉耳郭,使耳道变直
- D.放置耳障
- E.鼓膜损饬术后未满3个月者,不要取耳印模
- 11
-
中耳肌肉包括()。
- A.镫骨肌
- B.耳蜗肌
- C.鼓膜张肌
- D.面神经肌
- E.听神经肌
- A.声音觉察阶段
- B.听觉辨识阶段
- C.模仿并扩展阶段
- D.听能理解阶段
- E.高级聆听技巧发展阶段
- A.孩子能够发出一连串变化不同的辅音加元音的音节
- B.出现了前阶段未出现的辅音
- C.婴儿发音有了一定的指向性
- D.对成人的话语逗弄给予语音应答
- E.发音内容与以前不同,出现了许多辅音和元音的组合
- A.距患者头部30cm左右
- B.指向受测试耳
- C.环形场内
- D.与耳朵等高度
- E.距耳90°的位置
- A.在听觉察知已经建立起来的基础上,避开听障儿童的视觉,敲击不同的打击乐器,让他们听到后加以区分
- B.开始训练时使用的发音器具的声音性质(频率)要有明显区别,以便于分辨
- C.待熟悉后再使用声音性质比较接近的器具进行训练
- D.开始让他们分辨的器具种类要少,最好从两种开始,逐渐增加
- E.当能够正确区分不同频率的打击乐后,再训练他们分辨动物的呜叫声、交通工具声、自然环境声等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声音,逐渐过渡到辨别更加复杂的言语声
- A.测试结果会受到被试者睡眠状态的影响
- B.临床上不能够仅依此作为听力损失的诊断标准
- C.仅能反映高频的听阈
- D.阈值与行为听阈有一定差值
- E.测试结果与被试者的实际听力损失程度存在较大差距
- A.平移型5
- B.平缓型
- C.低矮型
- D.正常型
- E.回跌型
- A.刺激声时间及间隔时间
- B.假性反应
- C.测试环境
- D.幼儿的状态
- E.测试人员的测试技巧
- A.孩子能够发出一连串变化不同的辅音加元音的音节
- B.逐渐学会使用不同的语调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 C.这时的发音往往是一种固定情景的学说话活动
- D.出现了前阶段未出现的辅音
- E.能适应听话人的能力而调节其说话内容
- A.开始时注意的是整块语音的不同音高、音长变化,并从中感知话语声音的社会意义
- B.比较清晰地感知语音学意义上的单纯语音
- C.开始学习通过汉语声、韵、调整合一体的感知来接受语言
- D.大约6个月时,婴儿能同时感知3种不同的语调,用微笑和平淡对愉快的、冷淡的语调作出反应
- E.婴儿说得少,说得不清楚,说得不准确
- 21
-
隔声室的要求包括()。
- A.温度适宜
- B.光线明亮
- C.布置朴素明快
- D.空气流通
- E.光线柔和、均匀
- A.重新放置探管
- B.检查外耳道是否存在耳垢
- C.选用其他规格的耳塞头使外耳道封闭
- D.改变参数设置
- E.不用处理,继续测试
- A.设法确定听障儿童的发展水平
- B.努力提供一些必要而有益的经验
- C.培养听障儿童的交往意识
- D.要求听障儿童能用自己的话(不一定完整)说出来
- E.充分利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型表达自? 己的意思
- A.取样前详细询问病史
- B.耳郭严重畸形无法取印模
- C.注意口小腔大的耳道,放置棉障应填充饱满
- D.耳郭恶性肿瘤原则上不取印模
- E.注意特殊疾病,及时转诊
- A.听力训练
- B.视觉训练
- C.语言训练
- D.触觉训练
- E.发音训练
- A.全向性
- B.多维自适应方向性
- C.智能转换型
- D.固定超心型
- E.后向型
- A.检测
- B.刺激
- C.反应
- D.计量
- E.评估
- A.语言听阈
- B.言语接受能力
- C.听觉动态范围
- D.听觉舒适阈
- E.语言识别阈
- A.耳钩合适
- B.耳模与助听器连接得当
- C.测试环境安静
- D.耳模合适
- E.耳内机位置正确
- A.声场校准
- B.发音训练
- C.测试音检查
- D.背景音标定
- E.中间休息
- A.耳模、耳内机的位置不正确
- B.耳模、耳内机外壳不合适
- C.外耳道感染、耳垢太多或者异物
- D.耳钩和导管有问题
- E.电话太靠近助听器
- A.外耳道面积
- B.峰压
- C.峰声导纳值
- D.鼓膜表面的导抗值
- E.整体形态
- A.20%
- B.40%
- C.50%
- D.60%
- E.80%
- A.印模材料
- B.外耳道长度
- C.外耳道弯度
- D.下颌活动度
- E.是否需要通气孔
- A.1个月
- B.3个月
- C.6个月
- D.9个月
- E.1年
- A.200
- B.400
- C.±200
- D.±400
- E.以上均不对
- A.正确重复(听懂)80%
- B.正确重复(听懂)50%
- C.觉察(听到但听不懂词义)80%
- D.觉察(听到但听不懂词义)50%
- E.完全听懂
- A.2岁
- B.3岁
- C.4岁
- D.5岁
- E.6岁
- A.有效言语掩蔽级
- B.最低言语识别率级
- C.最适响度级
- D.不舒适阈
- E.言语识别阈
- A.距左右两个扬声器0.5m,角度为450,高度与扬声器同高
- B.距左右两个扬声器1m,角度为90°,高度比扬声器高
- C.距左右两个扬声器0.5 m,角度为45°,高度比扬声器高
- D.距左右两个扬声器1m,角度为45°,高度与扬声器同高
- E.距左右两个扬声器1 m,角度为90°,高度比扬声器低
- A.18±2
- B.28±2
- C.15.0
- D.12.5
- E.25.0
- A.增加在安静环境中的聆听舒适度
- B.增加在噪声环境中的言语可懂度
- C.在安静环境中得到最高的言语可懂度
- D.听电话时得到最高的言语可懂度
- E.增加在噪声环境的聆听舒适度
- A.听觉识别
- B.听觉辨别
- C.听觉察知
- D.听觉理解
- E.听觉反馈
- A.固定方向性
- B.自然方向性
- C.自适应方向性
- D.实境自适应方向性
- E.全向性
- A.0dB
- B.4.8dB
- C.6.0dB
- D.5.7dB
- E.11.4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