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蜗性病变
- B.器质性病变
- C.神经性病变
- D.系统性病变
- E.中枢性病变
- A.言语听力计
- B.言语材料播放装置
- C.耳机或扬声器
- D.麦克风
- E.助听器
- A.木鱼
- B.响板
- C.鼓
- D.三角铁
- E.哨
- A.测试前需将言语测听装置正确连接
- B.言语测听装置连接好之后便开始进行测听
- C.使用耳机或扬声器的校准值都是相同的,可以随意更改
- D.校准结束后要储存校准结果再退出校准状态
- E.测听前需检查测听装置的工作状态
- A.连接助听器并打开相应调试界面
- B.根据聆听需要设置主动或被动声反馈管理
- C.耳模与助听器连接得当
- D.测试环境安静
- E.保存声反馈管理设置
- A.全向性
- B.双极形
- C.心形
- D.超强心形
- E.超心形
- A.由于鼓膜穿孔,如果将外耳道密封并加正压或负压,正常咽鼓管会通过吞咽动作最终使其两侧压力达到平衡
- B.将声导抗探头塞住鼓膜穿孔耳的外耳道,利用其压力系统不断加大压力
- C.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正常值为+200 daPa)时,咽鼓管被动开放,中耳内压力会迅速上升
- D.当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不再下降,嘱受试者做数次吞咽动作,中耳压力会随着吞咽呈阶梯式下降,最后达到与外界压力平衡,此为负压平衡
- E.再向外耳道加负压,此时咽鼓管塌陷,再嘱受试者做数次吞咽动作,中耳压力会呈阶梯式上升,最后达平衡,此为正压平衡
- A.可以借助视觉的帮助
- B.借助视觉的帮助,可以让他们看到导致声音产生的动作和发出声音的器具
- C.借助视觉的帮助,可以让他们听到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
- D.用躯体动作表现他们对声音的觉察
- E.逐渐过渡到不用视觉帮助来完成听声和动作的有机联系
- A.声阻抗
- B.耳塞探头
- C.声刺激部分
- D.声导纳
- E.声导抗值
- 10
-
鼓室导抗图包括()类型。
- A.A型
- B.B型
- C.C型
- D.A<sub>d</sub>型
- E.A<sub>s</sub>型
- A.听觉辨别需要更深层次的听觉记忆和听觉选择类的中枢神经活动
- B.听觉识别需要更多浅层次的条件反射类的中枢神经活动
- C.在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中,让他们听到敲鼓的声音去指认鼓,练习的是听觉辨别,听到发出“鼓”的发音去寻找鼓的实物或鼓的图片,训练的是听觉识别
- D.听觉辨别只需要知道声音表象的不同就可以将发声体区分开来
- E.听觉识别需要了解声音内涵的区别才能将不同的声音进行识别
- A.诱导孩子通过身体语言与成人进行交流和表达
- B.发展孩子掌握完整句
- C.提高孩子语言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水平
- D.发展理解言外之意和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 E.诱导模仿发出母语中的标准语言,尽早改掉母语中没有的自发音
- A.能很好地利用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特点
- B.能在清醒状态下对婴幼儿听觉通路完整性进行评估并得到各频率听力损失情况
- C.可在睡眠下进行
- D.测听结果客观可重复
- E.避免了婴幼儿服用镇静类药物产生的哭闹及用药后的不适
- A.可以对婴幼儿听力损失和助听效果进行评估
- B.了解听障儿童裸耳听力损失程度和听力补偿或重建情况
- C.为更好地判断听力损失程度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 D.为选择合适的助听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 E.为助听器的验配调试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 15
-
言语测听的作用有()。
- A.反映被试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流能力
- B.可以评价听力障碍患者残疾程度
- C.可以评价听障患者社会交往能力
- D.可以评价听障患者治疗效果
- E.可以评价听障患者康复效果
- A.灵敏度
- B.相位特性
- C.温度
- D.压力
- E.时间
- A.注意
- B.辨认
- C.听取
- D.理解
- E.记忆
- A.重振现象在声反射阈中表现为声反射阈与纯音听阈之差大于60 dB,此为耳蜗病变所特有
- B.重振现象在声反射阈中表现为声反射阈与纯音听阈之差大于60 dB,此为中枢性病变所特有
- C.重振现象在声反射阈中表现为声反射阈与纯音听阈之差小于60 dB,此为耳蜗病变所特有
- D.重振现象在声反射阈中表现为声反射阈与纯音听阈之差大于60 dB,此为神经性病变所特有
- E.重振现象在声反射阈中表现为声反射阈与纯音听阈之差小于60 dB,是重振的客观指标
- A.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开
- B.从低级到高级
- C.从松散到逐步严紧
- D.从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灵活
- E.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
- 20
-
助听器程序种类包括()。
- A.音乐程序
- B.电视程序
- C.安静程序
- D.噪声程序
- E.舒适程序
- A.扬声器位置
- B.视觉强化灯箱位置
- C.参考测试点前1m
- D.参考测试点后1m
- E.参考测试点
- A.语言符号
- B.纯音
- C.指导语
- D.冷言语
- E.有效言语
- A.真耳分析
- B.测量麦克风
- C.插入增益
- D.真耳未助听反应
- E.原位增益
- 24
-
脑干的中线病变位于()。
- A.脑桥外
- B.小脑内
- C.小脑内
- D.脑干内
- E.脑干外
- A.2~3
- B.3~5
- C.4~7
- D.5~9
- E.6~10
- A.把音虽开关调小直至反馈消失
- B.把咅S开关调大直至反馈消失
- C.关闭助听器
- D.提高麦克风灵敏度
- E.麦克风远离受话器
- A.言语识别率
- B.背景声中的言语识别
- C.言语觉察阈
- D.言语识别阈
- E.言语接受阈
- A.减十加五
- B.减五加十
- C.从左至右
- D.从右至左
- E.正负压平衡
- A.如果戴上耳模后,听障儿童出现哭闹应立即将其摘下
- B.对于接受耳模和助听器比较困难的幼儿,应将助听器和耳模进行连接,一同安装
- C.较大年龄的幼儿应让他直接佩戴助听器和耳模
- D.家长和幼儿同时佩戴助听器和耳模,让他从心理上产生认同感
- E.耳朵红肿也不用将耳模取下,习惯就好
- A.高频听力补偿效果
- B.低、中频听力补偿效果
- C.言语可懂度
- D.对不同频响声音的感知
- E.识别连续语言的能力及词语间的相互掩蔽影响程度
- A.让幼儿适应助听器带给他的重量负担
- B.让幼儿适应耳模带给他的重量负担
- C.让幼儿适应耳模带来的满胀感
- D.让幼儿适应声音的改变
- E.让幼儿适应声音传递
- A.在声导抗出现峰值时的鼓室压力
- B.声导抗出现峰值时的数值
- C.外耳道中空气的等小体积
- D.中耳声导抗值
- E.外耳道容积
- A.位于被试者90°位置,相距约0.5m
- B.位于被试者0°位置,相距约0.5m
- C.位于被试者90°位置,相距约1m
- D.位于被试者0°位置,相距约1m
- E.位于被试者45°位置,相距约1m
- A.麦克风与受话器同时使用
- B.受话器发出的声音能量足够大
- C.磁感应线圈接近助听器
- D.麦克风的拾音灵敏度足够高
- E.受话器放送的声音能够通迂空间传到麦克风
- A.2岁左右
- B.3.5岁
- C.4~5岁
- D.6岁
- E.学前期
- A.180°等量放大
- B.180°等量缩小
- C.270°等量放大
- D.270°等量缩小
- E.360°等量放大
- A.60 dB
- B.70 dB
- C.80 dB
- D.90 dB
- E.100 dB
- A.10种
- B.15种
- C.18种
- D.20种
- E.25种
- A.0.1cm
- B.0.2cm
- C.0.3cm
- D.0.4cm
- E.0.5cm
- A.我国低龄儿童助听器效果评估的方法最多使用的是声场评估法
- B.一般不要在幼儿戴上助听器后立即对助听效果做出结论
- C.部分幼儿佩戴助听器后,会出现平衡失调的现象
- D.初戴助听器时低频部分的输出不可过大
- E.在助听器佩戴的初期,听觉器官会感到“听”的负担过重
- A.确认选择的是HTL(听力级)
- B.按相应的键进入听力图输入屏幕
- C.用相应的键选择患者的年龄
- D.用[<]、[>]键选择所要的验配规则
- E.用箭头键输入患者的HTL(听力级)数值
- A.选用“听说复述法”或“听话识图法”进行测试
- B.每个词表有4组图片,每组有5张图
- C.以每组为单位出示图片
- D.第二次循环时将每组未测3张图片分别读出让被试者识别
- E.计算得分方法同自然环境声响识别
- A.电耳镜
- B.耳探灯
- C.注射器
- D.额镜
- E.内窥镜
- A.1个月
- B.2个月
- C.3个月
- D.半年
- E.一年
- A.多音节
- B.双音节
- C.重叠双音节
- D.单音节
- E.哭叫声
- A.1~2h
- B.2~4h
- C.4.8h
- D.6~12h
- E.全天
- A.视觉强化测听结果
- B.言语测听结果
- C.声道测听结果
- D.混合测听结果
- E.背景音识别
- A.言语交际过程中的理解性训练
- B.对话训练
- C.语句发音训练
- D.复述故事训练
- E.朗诵训练
- A.提高聆听效果
- B.建立方向性
- C.调节身体平衡
- D.寻找噪声源
- E.吸引患者注意
- A.掌握动词训练
- B.根据动词做出行为
- C.表达解决问题方法训练
- D.学习主谓、谓宾句词的概括性训练
- E.理解简单疑问旬训练
- A.一级
- B.二级
- C.三级
- D.四级
- E.五级
- A.重新放置探管
- B.检查外耳道是否存在耳垢
- C.选用其他规格的耳塞头使外耳道封闭
- D.改变参数设置
- E.不用处理,继续测试
- A.扩展重要双词句
- B.及时扩展孩子已理解语言的范围
- C.鼓励较长时间的对话
- D.扩大孩子的语言环境
- E.引导孩子对事物简单特征的描述
- A.1个月
- B.3个月
- C.6个月
- D.9个月
- E.1年
- A.麦克风远离受话器
- B.利用受话器和麦克风的指向特性
- C.降低助听器的增益
- D.合理选用受话器
- E.合理选用麦克风
- A.平缓型曲线
- B.上下拉长的S型曲线
- C.回跌型曲线
- D.低矮型曲线
- E.半U型曲线
- A.A型
- B.B型
- C.C型
- D.A<sub>d</sub>型
- E.A<sub>s</sub>型
- 58
-
相位失配是由()造成的。
- A.音量
- B.单麦克风
- C.温湿度
- D.频段
- E.两个麦克风不对称
- A.15
- B.12.5
- C.16.5
- D.18
- E.20
- A.限幅法
- B.相位控制法
- C.移频法
- D.陷波法
- E.自适应滤波法
- A.①③⑤
- B.①②④⑤
- C.①②③⑤
- D.①②③④⑤⑥
- E.①②③⑤⑥
- A.5mm
- B.8mm
- C.10mm
- D.12mm
- E.15mm
- A.发音质量
- B.信噪比准确
- C.声音强度稳定
- D.测试词语声输出强度准确
- E.注意力集中
- A.REFLEX
- B.VRA
- C.MENU
- D.STIMULUS
- E.TYMP
- A.听觉察知
- B.听觉辨别
- C.听觉识别
- D.听觉理解
- E.听觉定向
- A.1~5 dB
- B.2~6 dB
- C.3~7 dB
- D.4~8 dB
- E.4~10 dB
- A.选择声调识别或韵母识别可以了解低、中频听力补偿效果
- B.选择声母识别可了解中频听力补偿效果
- C.选择双音节词识别可了解言语可懂度
- D.选择短句识别可以了解识别连续语言的能力及词语间的相互掩蔽影响程度
- E.选择自然环境声响识别,可以了解对不同频响声音的感知
- A.安静环境下用45 dB SPL、嘈杂环境下90 dB SPL
- B.安静环境下用60 dB SPL、嘈杂环境下90 dB SPL
- C.安静环境下用60 dB SPL、嘈杂环境下95 dB SPL
- D.安静环境下用70 dB SPL、嘈杂环境下95 dB SPL
- E.安静环境下用70 dB SPL、嘈杂环境下100 dB SPL
- 69
-
声导抗测试包括()。
- A.鼓室图测试和视觉强化测试
- B.听觉能力测试和声反射测试
- C.鼓室图测试和声反射测试
- D.真耳分析测试和声反射测试
- E.鼓室图测试和真耳分析测试
- A.听觉察知
- B.听觉心理
- C.听觉注意
- D.听觉选择
- E.听觉反馈
- A.声增益
- B.dAZ
- C.过滤噪音
- D.反馈控制
- E.快速自适应
- A.助听器外壳或耳模问题
- B.助听器自身问题
- C.人耳的形状及其声学特性
- D.产生共振现象
- E.助听器调节问题
- 73
-
词序策略就是()。
- A.根据句子中词的先后顺序去理解它们之间关系和句子的意思
- B.在理解一句话或其中的某些词时,常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而非这句话本身的语言信息进行预测
- C.将句子中的几个实词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加以组合来理解句子,全然不顾句法结构
- D.在交际过程中不断使用手势和身体动作等非语言手段,以保证信息的准确呈现
- E.对语言交际情景的诸多要素的敏感性和根据需要实现其语言转换的能力
- A.方向性麦克风
- B.音量可调
- C.多程序
- D.反馈抑制系统
- E.噪声抑制系统
- A.最大声输入级被抑制
- B.佩戴者有丢失周围声音的感觉
- C.需要患者会分析何种聆听环境适合何种方向性
- D.抑制目标信号时无法识别信号的永平和类型
- E.语言清晰度不足
- A.为零
- B.小于中耳腔内的气压
- C.大于中耳腔内的气压
- D.等于中耳腔内的气压
- E.200 daPa
- A.70 dB HL
- B.95 dB HL
- C.100 dB HL
- D.105 dB HL
- E.110 dB HL
- A.25~115 dB HL
- B.20~100 dB SPL
- C.20~95 dB SPL
- D.20~90 dB SPL
- E.25~115 dB SPL
- A.给孩子出示8件常见的物品,无须提示,孩子能正确地说出8件物品的名称,即为通过
- B.找一件2~3天前孩子经历过的事进行提问,孩子如果能正确地说出2~3天前的事儿,即为通过
- C.茌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能正确地说出钥匙、钱币、鞋、球、铅笔中两种物品的用途,即为通过
- D.会说儿歌4~5首,每首4~5句,每句5~7个字,即为通过
- E.给孩子出示18张卡片,然后问孩子这些图片的名称。如果能正确地说出其中8张图片的名称,即为通过
- A.1次
- B.2次
- C.3次
- D.4次
- E.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