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患者由于耳蜗内外毛细胞损伤导致频率和时间的分辨力下降,信噪比降低和动态范围变窄
- B.在复杂的环境中,特别是有噪声存在的环境中,言语辨别能力下降和产生不适感
- C.在噪声环境中聆听效果明显下降是感音神经性聋助听器使用者最大的抱怨,是影响助听器配戴者满意度甚至拒绝使用助听器的重要因素
- D.降噪系统是指增加在背景噪声存在时的配戴舒适性
- E.在模拟技术条件下,助听器麦克风的方向性指向是固定的,无法根据环境噪声的变化调整。采用数字技术后,根据前后麦克风采集的信号进行分析,可以根据噪声变化的情况实时调整麦壳风的指向,从而使助听器配戴者在复杂环境中受益
- A.尽量使用易懂和亲善的语言及动作
- B.少用主观判断,适当情况下可做些让步,在许可范围内,给学生更多自我选择的空间
- C.试着接受学生的观点,做个细心的听众,以诚挚的态度,仔细聆听学生所提的问题,适时地给予关怀
- D.对学生及教师本身的感觉反应敏锐
- E.使用有效的专注技巧,如目光接触、表情、手势等非语言行为
- A.主要应充分准备好测试的环境、测试的工具和强化物
- B.测试环境应根据测试要求、听障者的年龄特征及性格特点进行准备,包括测试虏间的环境布置、桌椅摆放等
- C.对于年龄小的儿童,应准备适合儿童的桌椅和简洁明快的房间
- D.不应有太多不相关的玩具及物品放在儿童容易看到的地方,以免儿童分心
- E.对于儿童听障者,还应准备一些用于兴趣调动的强化物
- A.消除头影效应
- B.双耳噪声抑制
- C.快速达到最佳设置
- D.双耳定向功能
- E.提高舒适度
- A.TEOAE刺激声是短声,脉宽80μs
- B.TEOAE选用快速筛查程序
- C.DPOAE初始纯音f1/f2=1.23
- D.DPOAE频率范围0.8~8kHz
- E.TEOAE声强通常为80dB SPL左右
- A.鼻音
- B.塞音
- C.塞擦音
- D.擦音
- E.边音
- A.降低增益以保证舒适度
- B.提高增益以提高言语可听度
- C.缩短滤波器的延时时间
- D.降低言语音节之间的噪声
- E.优化助听器使用个体听阈的信息
- A.采用频谱法降噪技术的数字助听器能够分析环境信号的频谱
- B.采用频谱法降噪技术的数字助听器能够对频谱的变化进行跟踪,以确定噪声的频段和语音的频段,对噪声进行衰减,对语音放大
- C.不同品牌助听器采用不同的频谱跟踪分析算法
- D.频谱提升系统并不直接区分言语和噪声
- E.声音调制类型的降噪系统在非常嘈杂的环境中更有效,而频谱提升系统在安静或中等噪声环境中更有效
- A.婴幼儿睡眠状态下,40Hz AERP表现稳定
- B.客观测听的应用对象绝大多数是成人
- C.成人清醒状态下的客观测听,40Hz AERP是不错的选择
- D.大部分人在睡眠状态下40Hz AERP的反应波振幅降低
- E.多频稳态电位已取代了过去40Hz AERP在婴幼儿人群中的应用
- A.要求学员能够采集听障者疾病史
- B.要求学员能采集听障者听力康复史和家族史
- C.确定特殊的康复方案
- D.确定广泛的康复方案
- E.总结、归纳听障者的所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 A.正常耳的解剖和生理
- B.中、外耳相关疾病
- C.通过检耳镜观察耳道异常和病变,并分析可能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判断
- D.识别各种听力图(程度、性质等)及其代表的病理意义
- E.助听器验配适应证及转诊指标
- A.告诉配戴者助听器的保修期限和条款
- B.对有音量或程序调节旋钮的助听器,要教会配戴者正确的使用方法
- C.指导配戴者正确更换电池
- D.指导配戴者清洁助听器的耵聍堵塞以及防耳垢装置的使用方法
- E.告诉配戴者服务中心的电话
- A.培训人员确定
- B.培训场地安排
- C.培训资料和教材
- D.培训设备和器材
- E.培训计划
- A.微型扬声器
- B.音频卡
- C.高灵敏度麦克风
- D.数字处理板
- E.计算机系统
- A.480
- B.420
- C.360
- D.240
- E.120
- A.课堂讲授法
- B.案例分析法
- C.角色扮演法
- D.分组讨论法
- E.示范操作法
- A.频率高
- B.可重复性和稳定性
- C.锁相性
- D.非线性
- E.强度低
- A.8种
- B.10种
- C.12种
- D.16种
- E.18种
- A.95%以上
- B.90%以上
- C.88%以上
- D.85%以上
- E.80%以上
- A.其中的任何一个音(3次中1次正确)
- B.其中的任何一个音,2次都正确
- C.其中的任何一个音(3次中2次正确)
- D.其中的任何两个音(5次中2次正确)
- E.其中的任何两个音(5次中3次正确)
- A.S/N=-4,S/N=O,和S/N=-2
- B.S/N=-4,S/N=O,和S/N=+2
- C.S/N=5,S/N=O,和S/N=-5
- D.S/N=10,S/N=O,和S/N=-10
- E.S/N=15,S/N=O,和S/N=-15
- A.50dB SPL
- B.60dB SPL
- C.70dB SPL
- D.80dB SPL
- E.90dB SPL
- A.“开始”键
- B.“继续”键
- C.“选择性听取”键
- D.“功能评估”键
- E.“随机”键
- A.20~25dB
- B.25~30dB
- C.25~35dB
- D.30~40dB
- E.30~45dB
- A.了解评估流程、明确指导、正式评估及记录、结果分析和方案制定
- B.评估准备、熟悉被试、正式评估及记录、结果分析和方案制定
- C.评估准备、了解评估流程、熟悉被试、明确指导、正式评估及记录、结果分析和方案制定
- D.了解评估流程、熟悉被试、明确指导、正式评估及记录、结果分析和方案制定
- E.评估准备、熟悉被试、明确指导、正式评估及记录、结果分析和方案制定
- A.白噪声
- B.言语噪声
- C.环境噪声
- D.嘈杂语噪声
- E.稳态噪声
- A.≥25dB nHL
- B.≤25dB nHL
- C.≥30dB nHL
- D.≤30dB nHL
- E.>50dB nHL
- A.0.01~0.05μV
- B.0.02~0.08μV
- C.0.01~1μV
- D.0.05~1μV
- E.0.05~1.2μV
- A.评估噪声中识别言语能力
- B.评估安静环境及不同方向噪声条件下语句识别能力
- C.评估佩戴助听器后听觉识别能力
- D.获得儿童识别词和句子能力
- E.评估植入人工耳蜗后听觉识别能力
- A.100%
- B.99%以上
- C.98%以上
- D.95%以上
- E.90%以上
- A.外耳道
- B.鼓膜
- C.听骨链
- D.前庭神经
- E.半规管
- A.饱和声压级
- B.满挡声增益
- C.等效输入噪声级
- D.谐波失真
- E.额定电源电流
- A.波Ⅰ
- B.波Ⅱ
- C.波Ⅲ
- D.波Ⅳ
- E.波V
- A.30个
- B.40个
- C.50个
- D.60个
- E.80个
- A.大于等于
- B.小于等于
- C.小于
- D.大于
- E.等于
- A.耳声发射
- B.多频稳态听觉反应
- C.耳蜗电图
- D.纯音测听
- E.声定位
- 37
-
进入选择性听取词表列表后,出现双音节词识别词表和短句识别词表,可依据测试目的确认词表。按下“参数设置键”出现参数设置界面。测试音间隔时间的设定,可依据被试者听觉反应速度确定,可在( )任意选择。
- A.2~10s
- B.5~10s
- C.5~15s
- D.10~15s
- E.10~20s
- A.短纯音
- B.短声
- C.长声
- D.纯音
- E.长纯音
- A.50dB nHL
- B.80dB nHL
- C.100dB nHL
- D.120dB nHL
- E.150dB nHL
- A.3周岁
- B.4周岁
- C.5周岁
- D.6周岁
- E.7周岁
- A.讲授教学法
- B.讨论教学法
- C.练习教学法
- D.角色扮演法
- E.探究教学法
- A.信息沟通
- B.情感沟通
- C.意见沟通
- D.学术沟通
- E.成果沟通
- A.波Ⅱ与波V
- B.波Ⅱ与波Ⅲ
- C.波Ⅲ与波V
- D.波I与波V
- E.波I与波Ⅳ
- A.讲述教学法
- B.探究教学法
- C.练习教学法
- D.讨论教学法
- E.示范教学法
- A.信噪比
- B.声音
- C.频谱
- D.频率
- E.信号
- A.信噪比
- B.声音
- C.输出频谱
- D.输出频率
- E.输入信号
- A.20Hz
- B.25Hz
- C.30Hz
- D.35Hz
- E.50Hz
- A.讲授教学法
- B.讨论教学法
- C.练习教学法
- D.角色扮演法
- E.探究教学法
- A.“开始”键
- B.“继续”键
- C.“选择性听取”键
- D.“功能评估”键
- E.“随机”键
- A.TEOAE反应的信噪比:5个以上分析频率的信噪比≥5dB
- B.总反应能量≥10dB(宽频TEOAE)
- C.TEOAE反应的信噪比:3个以上分析频率的信噪比≥3dB
- D.波形总相关率:两套缓冲存储器中的信号重复率≥60%
- E.总反应能量≥3dB(宽频TEO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