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二次研发的测试材料是借鉴国外已经开发成熟的噪声下测试理论结合国内普通话儿童的语言特点开发的汉语普通话版本
- B.MHINT测试材料使用了更能代表日常交流的短句作为检查项
- C.MHINT测试材料可以用于诊断听力障碍,如回跌型的曲线提示蜗后损伤
- D.传统的言语测试材料一般使用单音节词,由于单音节词材料中缺少冗余度,言语幅度的变化也比较小,不能预测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交流能力
- E.短句材料具有日常交流言语的动态特点,与助听器的特性更具交互作用,如可以满足数字化助听器对声音的处理具有的起始和释放时间的特点。
- A.纯音测听的环境和设备要求
- B.听力计的功能及使用方法
- C.初始测试音的选择
- D.测试频率和项目(气导、骨导,不舒适阈)等
- E.听力图的正确描记方法
- A.姓名、年龄
- B.助听器配戴的时间
- C.对配戴助听器的满意程度
- D.在配戴助听器后哪些方面有变化,哪些音听不清等
- E.对于儿童,应了解其最喜欢什么,最不喜欢什么
- A.听力图结果
- B.听障者年龄
- C.听障者经济情况
- D.耳镜检查结果
- E.心理需求
- A.在现代社会中,噪声下的言语理解及交流是一项最基本的技巧,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交流多是在噪声条件下进行的
- B.与正常听力人群相比,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人群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在噪声下的言语识别与理解
- C.与正常听力人群相比,听觉功能低下者在纯音听阈及安静环境下的言语识别能力都在正常范围,但在日常噪声环境下言语识别障碍
- D.尽管噪声下的言语测试方法对听觉系统损伤的定位没有显著帮助,但却能快速可靠地预测和评估放大装置的效果以及评价听觉功能低下听障者的损伤程度
- E.噪声下言语测试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各种测试材料也随之开发出来并日臻完善
- A.严格遵守实习地规章制度和实习纪律,认真听取验配中心人员的指导。实习时,必须严格按要求穿着统一制作的工作服装
- B.不准携带任何与实习无关的物品进入验配中心,不准在实习地抽烟、吃零食、随地吐痰,以及高声喧哗,严禁在实习区内打闹
- C.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对设备上不了解的功能或不会使用的开关、按钮等,必须请教指导教师并经允许后方能操作
- D.严格遵守实习基地的各项具体规定
- E.实习过程中多看多问,反对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提倡多动脑、勤思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A.助听器的工作原理和分类(外形、功能、功率等)
- B.助听器各参数调节的适应对象
- C.不同听力损失所适合的助听器类型(如定制式助听器、小功率、大功率、超大功率耳背机助听器等)
- D.不同年龄段听障者所适合的助听器类型(儿童、成人、老年人等)
- E.不同心理需求的听障者所适合的助听器类型(如追求美观,或经济实惠,或尝试新技术,或功能多样且稳定等)
- A.评价听觉言语交流的能力
- B.了解中枢听功能
- C.预估人工耳蜗植入效果
- D.判断脑损伤
- E.选配和评价助听器等助听装置
- A.脱脂充分,应保证电极和皮肤之间的电阻保持在10kΩ以下
- B.正确佩戴耳机,如果儿童耳郭较软,则应加耳机垫圈
- C.保证电极安放位置正确
- D.注意脑干反应阈值与纯音测听之间的差值
- E.成人受试者在测试过程中应保持安静、放松,不能配合的儿童受试者要处于睡眠状态
- A.儿童的反应方式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
- B.封闭式是指给被试者固定数目的备选答案,从中选择听到的声信号内容
- C.封闭式测试的优点是对受试儿童要求较低,可不具有说或写的能力,易于操作
- D.封闭式测试存在一定的机会概率,所以测试结果得分可能低于真实水平
- E.通常在儿童言语测听时,开始进行相对容易的封闭式测试,然后可根据需要选择较难的开放式测试
- A.听神经对低频正弦波刺激有相位同步现象即“锁相”
- B.一旦出现了与调制率频率相同的反应波,说明耳蜗听到了调幅音
- C.在下丘的中央核也有对调幅音特异反应的神经元,它们的反应对调制率有特异敏感性
- D.慢相负波( N10)的峰潜伏期为10~12ms,这些慢成分的能量谱在110Hz左右
- E.毛细胞对声刺激产生去极化和超极化,只有去极化时听神经才会产生动作电位。
- A.小功率助听器
- B.中小功率助听器
- C.中功率助听器
- D.大功率助听器
- E.特大功率助听器
- A.竞争性噪声
- B.混响
- C.声源距离
- D.声源时间
- E.声源大小
- 14
-
决定降噪系统功效的因素有
- A.环境温度
- B.时间常数
- C.通道的数量
- D.频段的数量
- E.信号检测系统
- A.对症选择助听器是一个比较、实践的过程
- B.大量的临床结果表明,听障者在感受降噪效果时的个体差异非常大
- C.噪声的复合成分可能对降噪的效果产生影响
- D.噪声的强度对降噪的效果不产生影响
- E.噪声的方位可能对降噪的效果产生影响
- A.波Ⅱ
- B.波Ⅳ
- C.波V
- D.波Ⅵ
- E.波Ⅶ
- A.耳机给声
- B.现场监控口语给声
- C.刺激给声
- D.声场给声
- E.助听器给声
- A.可以利用不同的压缩参数,调整信号动态范围的增益
- B.压缩技术可以用于对某个频率增益进行控制
- C.快压缩技术有可能导致非线性言语还原失真
- D.目前压缩技术尚未成熟
- E.压缩技术可以提高信噪比
- A.评价儿童言语感知能力不易直接测试,需要孩子配合参与测试过程,因此在设计上要使用较明确的反应方式
- B.如果孩子不能明白测试要求或不能、不愿参加,则得到的测试结果必然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
- C.Olsen和Matkin(1979)指出,儿童可以接受词汇的选择、恰当的反应方式的设计、强化技巧的应用都是影响儿童测试稳定性和变异性的因素
- D.儿童口语识别与年龄有关,受词汇量、语言能力和决断能力限制
- E.成人言语测听的方法不适用于儿童听力损失听障者
- A.250~900Hz
- B.300~900Hz
- C.500~1500Hz
- D.700~1500Hz
- E.300~2500Hz
- A.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机型较小的助听器
- B.风速增加时,噪声级减少
- C.在方向性麦克风系统中,由于存在两个进声口而增强了风噪声
- D.风速增加时,频谱向下延伸
- E.面向风时风噪声最轻微
- A.1m
- B.2m
- C.2.5m
- D.3m
- E.5m
- 23
-
40Hz听性稳态反应又称为40Hz听觉事件相关电位(40Hz AERP),是指给予( )刺激率的声刺激,引出的由4个间隔25ms左右的准正弦波构成的一组电位,只要刺激声保持不变,这组电位就保持稳定。
- A.30次/s
- B.40次/s
- C.45次/s
- D.50次/s
- E.60次/s
- A.1~2人
- B.1~3人
- C.3~5人
- D.4~6人
- E.5~8人
- A.讲授教学法
- B.讨论教学法
- C.练习教学法
- D.角色扮演法
- E.探究教学法
- A.基于噪声与言语信号相比含有更多低频成分的原理,高通滤波的方法是通过滤波器改变助听器的频率响应
- B.高通滤波保证高频信号通过衰减低频,以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
- C.高频的降低主要是为了阻止和减少低频噪声上移的掩蔽作用
- D.多通道助听器一般每个通道分别有一个滤波器,通过调节各自滤波器以及相邻两个滤波器的交又频率
- E.对具有压缩线路的助听器,滤波器处于压缩反馈环路之前、之后和之中会对助听器的频率响应产生不同的影响
- A.[F1]
- B.[F2]
- C.[F3]
- D.[F5]
- E.[F6]
- A.0.5m
- B.0.8m
- C.1m
- D.1.2m
- E.1.5m
- A.30dB以上
- B.40dB以上
- C.50dB以上
- D.60dB以上
- E.65dB以上
- A.声导抗的定义、分类
- B.声导抗的测试原理
- C.声导抗常规测试仪器
- D.声导抗规范测试步骤
- E.鼓室图的记录及正常人鼓室图参考值
- A.基底膜活动→形成感受器电位→外毛细胞活动→基底膜的进一步活动
- B.基底膜活动→外毛细胞活动→外毛细胞纤毛运动→形成感受器电位→基底膜的进一步活动
- C.基底膜活动→外毛细胞纤毛运动→形成感受器电位→外毛细胞活动→基底膜的进一步活动
- D.基底膜活动→外毛细胞纤毛运动→外毛细胞活动→形成感受器电位→基底膜的进一步活动
- E.基底膜活动→外毛细胞纤毛运动→外毛细胞活动→基底膜的进一步活动
- A.白噪声
- B.言语噪声
- C.环境噪声
- D.嘈杂语噪声
- E.稳态噪声
- A.±1dB
- B.±2dB
- C.±3dB
- D.±4dB
- E.±5dB
- A.≥3dB
- B.≤3dB
- C.≥5dB
- D.≤5dB
- E.≥6dB
- A.0.95
- B.0.96
- C.0.97
- D.0.98
- E.0.99
- A.同一结构、不同开口
- B.不同结构、相同开口
- C.相同结构、相同开口
- D.不同结构、不同开口
- E.前鼻音与后鼻音
- A.全部
- B.≥98%
- C.≥95%
- D.≥93%
- E.≥90%
- A.68对
- B.73对
- C.79对
- D.87对
- E.93对
- A.一级助听器验配师
- B.二级助听器验配师
- C.三级助听器验配师
- D.四级助听器验配师
- E.五级助听器验配师
- A.课堂讲授法
- B.分组讨论法
- C.角色扮渍法
- D.示范操作法
- E.案例分析法
- A.净噪系统降噪技术
- B.滤波带宽多通道降噪技术
- C.双耳佩戴助听器提高信噪比
- D.言语增强功能系统
- E.个性化降噪技术
- A.白噪声
- B.多人谈话噪声
- C.环境噪声
- D.嘈杂语噪声
- E.稳态噪声
- A.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的原理、仪器
- B.临床上听性脑干反应的主要测量参数(潜伏期、阈值、振幅等)
- C.听性脑干反应测试方法(刺激声、分析时间、电极放置、掩蔽等)
- D.正常人听性脑干反应初始频率和参考值
- E.影响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的因素(受试者、刺激声、测试步骤等)
- A.净噪系统
- B.辅助听力装置
- C.多通道降噪
- D.智能降噪
- E.个性化降噪
- A.480
- B.420
- C.360
- D.240
- E.120
- A.3万倍
- B.5万倍
- C.8万倍
- D.10万倍
- E.15万倍
- A.15d
- B.20d
- C.25d
- D.27d
- E.28d
- A.波幅
- B.峰间期
- C.潜伏期
- D.峰顶点
- E.强度
- A.静音系统
- B.风噪声管理系统
- C.净噪系统
- D.多维自适应方向性系统
- E.低音增强系统
- A.要求学员能够正确填写听障者病例表格
- B.要求学员能够正确编写听障者的康复方案
- C.要求学员妥善管理档案
- D.要求学员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办事细心的工作态度,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
- E.要求学员能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