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患者佩戴助听器后耳道的容积变大,听力障碍者自己说话的声音随着颅骨振动传人容积变小的耳道内,产生了高频共振,增加了高频声音的强度
- B.患者佩戴助听器后耳道的容积变大,听力障碍者自己说话的声音随着颅骨振动传入容积变大的耳道内,产生了低频共振,增加了低频声音的强度
- C.患者佩戴助听器后耳道的容积变大,听力障碍者自己说话的声音随着颅骨振动传入容积变小的耳道内,产生了高频共振,增加了低频声音的强度
- D.患者佩戴助听器后耳道的容积变小,听力障碍者自己说话的声音随着颅骨振动传入容积变小的耳道内,产生了低频共振,增加了低频声音的强度
- E.患者佩戴助听器后耳道的容积变小,听力障碍者自己说话的声音随着颅骨振动传入容积变大的耳道内,产生了高频共振,增加了高频声音的强度
- A.1986年
- B.1991年
- C.1996年
- D.1998年
- E.1999年
- A.一次高强度脉冲噪声的瞬时暴露所引起的听觉损害称急性声损伤,因多见于爆震后故又叫爆震性聋
- B.由长期持续性强噪声刺激引起者叫慢性声损伤,即噪声性聋
- C.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意外爆震如煤气罐、高压锅、电视机等也能导致爆震性聋
- D.一旦发生紧急事故,不要慌张,可将小手指塞于外耳道内,面向爆震源卧倒,张口呼吸减轻损伤的程度
- E.噪声性耳聋早期表现为听觉疲劳,离开噪声环境后可以逐渐恢复,久之则难以恢复,最终导致感音神经性聋
- A.增长、减小、频率
- B.增长、加大、频率
- C.减弱、减小、周期
- D.减弱、加大、周期
- E.减弱、减小、波长
- A.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普及,传导性听力损失的发病率在我国正逐年下降
- B.耳科学的发展使得少部分的传导性听力损失可以通过药物或手术的方式得以治愈,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或提高听力
- C.对于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患者来说,目前尚无明确可靠的药物或手术治疗手段,只能依靠助听器、人工耳蜗等人工装置来帮助听力障碍者实现言语交流
- D.助听器的本质是一个声音放大器,它将声音以某种方式放大,使听力障碍者能以一定方式有效地利用其残余听力
- E.相对于人类听觉神经系统而言,助听器只能是一个外因。听障者能否借助助听器实现良好的言语交流,有赖于他(她)听力损失的程度和部位
- A.减少,缩小,增加,增强
- B.增加,扩大,减少,衰减
- C.减少,缩小,增加,衰减
- D.增加,扩大,减少,增强
- E.减少,扩大,增加,衰减
- A.音高、基频
- B.基频、基频
- C.音长、基频
- D.基频、音强
- E.音强、基频
- A.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
- B.第一类医疗器械
- C.第二类医疗器械
- D.第一类、第二类医疗器械
- E.第三类医疗器械
- A.整合效应
- B.头影效应
- C.堵耳效应
- D.听觉融合效应
- E.听觉剥夺效应
- 10
-
岩部沟缘有()附着。
- A.大脑镰
- B.小脑幕
- C.枕骨大孔
- D.动眼神经
- E.小脑中脚
- A.塞音、擦音
- B.擦音、通音
- C.边音、塞音
- D.通音、擦音
- E.鼻音、塞音
- A.50岁
- B.60岁
- C.62岁
- D.70岁
- E.68岁
- A.远、低、长、大、单耳
- B.近、高、短、小、双耳
- C.远、低、短、小、单耳
- D.远、高、长、大、双耳
- E.近、低、长、小、单耳
- A.舌位高度
- B.发音位置
- C.时间信息
- D.发音方式
- E.声带振动
- A.高频增益、大、小
- B.低频增益、小、大
- C.中频增益、大、小
- D.高中频增益、小、大
- E.中低频增益、大、小
- A.着力点的位置
- B.气流的大小不同
- C.接触面的变化
- D.发音器官的不同
- E.音位的运动
- A.双唇塞音、齿槽塞音、软腭塞音
- B.软腭塞音、双唇塞音、齿槽塞音
- C.双唇塞音、软腭塞音、齿槽塞音
- D.软腭塞音、齿槽塞音、双唇塞音
- E.齿槽塞音、软腭塞音、双唇塞音
- A.半导体眼镜式助听器的传声器和受话器分别安装在两个镜腿上
- B.耳级(at-ear)眼镜式助听器的整个助听器都在单个镜腿上
- C.耳后式(behind-the-ear,BTE)助听器是所有半导体助听器中体积最小的
- D.陶瓷传声器仍然采用压电效压原理,但其频率响应宽阔平坦
- E.驻极体传声器,因对抗强声冲击的能力较强而被许多助听器所采用
- A.计权网络是为了模拟人耳的敏感度特性,很多噪声测量仪器内设计的一种特殊的滤波器
- B.将各频率上响度相等的纯音或噪声的声压级数值绘制成曲线,就构成了等响曲线
- C.由等响曲线组可知,人耳听觉对不同频率有不同的敏感度,而且这种敏感度的不同随着响度的增加而增加
- D.100方的等响曲线是比较平坦的
- E.不同频率对总体响度的贡献是不同的,有着不同的响度影响因子,在考察噪声对人耳产生的心理感受时,应将这种“权重”计算迸去
- A.1921
- B.1938
- C.1955
- D.1964
- E.1982
- A.5ms
- B.8ms
- C.10ms
- D.15ms
- E.20ms
- A.电信号、声波、敏感度、最大输出
- B.声波、电信号、最大功率、最大输出
- C.电信号、声波、敏感度、最小输出
- D.声波、电信号、敏感度、最小输出
- E.电信号、声波、最大功率、最大输出
- A.1989
- B.1987
- C.1996
- D.1995
- E.1990
- A.大于30dB
- B.小于30dB
- C.大于50dB
- D.小于50dB
- E.大于100dB
- A.1991年5月15日
- B.1991年10月15日
- C.1991年11月11日
- D.1990年5月15日
- E.1995年5月1日
- A.每一度、10个、1000分
- B.每八度、12个、1200分
- C.每十度、8个、800分
- D.每八度、5个、500分
- E.每一度、2个、200分
- A.3种
- B.4种
- C.5种
- D.6种
- E.7种
- A.轻度
- B.中度
- C.轻中度
- D.重度
- E.中重度
- A.关闭时间、短、长
- B.释放时间、长、短
- C.关闭时间、长、长
- D.释放时间、短、长
- E.关闭时间、长、短
- A.双侧
- B.单侧
- C.内侧
- D.外倾
- E.斜侧
- A.声压或振幅、频率、强度、频率
- B.声压或振幅、频率、频率、强度
- C.声压、振幅、频率、强度
- D.声压、振幅、强度、频率
- E.强度、振幅、声压、频率
- A.①②③④⑤⑥
- B.②③⑤⑥
-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 D.①②⑤⑥⑦
- E.③④⑤⑥⑦
- A.低频
- B.高频
- C.中频
- D.中高频
- E.低中频
- A.听阈以下
- B.听阈以上
- C.高频听损
- D.痛阈以内
- E.平均听阈
- A.耳钩
- B.导声管
- C.号角声孔
- D.通气孔
- E.阻尼子
- A.蜗内电位
- B.总和电位
- C.膜电位
- D.耳蜗微音电位
- E.损伤电位
- A.3%乙醇或75%硼酸乙醇
- B.5%乙醇或70%硼酸乙醇
- C.75%乙醇或3%硼酸乙醇
- D.100%乙醇或10%硼酸乙醇
- E.50%乙醇或50%硼酸乙醇
- 38
-
岩部上缘有()。
- A.岩上沟容岩上窦
- B.岩下沟容岩下窦
- C.岩上沟容岩下窦
- D.岩下沟容岩上窦
- E.蝶窦
- A.1个月内
- B.3个月内
- C.6个月内
- D.8个月内
- E.12个月内
- A.橄榄耳蜗束
- B.上橄榄核复合体
- C.内侧膝状体城联我行于出文
- D.外侧丘系
- E.听觉皮层
- A.2mm
- B.3mm
- C.1mm
- D.4mm
- E.5mm
- A.一个
- B.三个
- C.五个
- D.四个
- E.六个
- A.100ms
- B.200ms
- C.300ms
- D.400ms
- E.500ms
- A.耳轮
- B.耳道
- C.耳郭
- D.耳甲中心
- E.耳甲腔
- A.斜方体
- B.橄榄体
- C.螺旋神经节
- D.耳蜗背核
- E.耳蜗腹核
- A.重量大大
- B.不够美观
- C.牢固性和密封性较差
- D.舒适性不够
- E.不易于佩戴
- A.听神经
- B.外耳
- C.耳蜗毛细胞
- D.中耳
- E.内耳
- A.峰值
- B.声带的振动
- C.元音的持续时间
- D.共振峰的转移
- E.零点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