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第一共振峰
- B.第二共振峰
- C.辅音信
- D.第三共振峰
- E.第二第三共振峰转移
- A.听者要背对声源入射方向
- B.听者要面对声源入射方向
- C.当听者不在时,声场为平面自由行波
- D.声场的声压级应在听者不在场时测得
- E.声场的声压级应在听者在场时测得
- A.鼓室
- B.鼓部
- C.鼓窦盖
- D.乳突部
- E.茎突
- A.行为观察法和数量评估法
- B.Ling氏六音法
- C.言语测试法
- D.功能评估法
- E.介入增益法
- A.耳石
- B.外毛细胞
- C.软骨
- D.蛋白质
- E.静纤毛细胞
- A.孕期或出生后
- B.受病毒、细菌、立克次体等病原微生物侵袭
- C.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
- D.鼓膜受损
- E.听骨链断裂
- A.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
- B.在外耳的保健中,要注意防止耳郭的外伤和冻伤
- C.耳郭位于头部的两侧,皮肤菲薄,皮下组织少,血管表浅,加之耳郭属于身体的外露部分,容易遭受外伤或冻伤
- D.如已冻伤,不能立即直接返回热室内、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急速局部加温,应用干净的双手掌轻轻按摩耳郭,切忌用力揉搓,使温度逐渐回升到正常,防止耳郭坏死
- E.如果已经发生了冻疮,可用冻疮膏贴敷局部,如有溃疡或坏死者,可加用抗生素类药物,防止感染
- A.声音的频谱能量分布
- B.波形的包络复合音中的单音
- C.乏合音中单音的和谐程度
- D.调频的状况
- E.调幅的状况
- A.舌尖鼻韵母
- B.舌根鼻韵母
- C.前响鼻韵母
- D.中响鼻韵母
- E.后响鼻韵母
- A.DSL[i/o]算法采用典型的响度正常化策略,即助听器放大后患者接更为收的响度级应与正常听力者的响度级一致
- B.患者与正常听力者相比,在某一响度级上的听敏度损失,就是患者在该输入声级上所需的增益值
- C.不同响度的条件下,患者的听敏度损失大致相同
- D.DSL[i/o]算法要求预先了解正常听力者的平均响度增长拟合曲线及听力损失个体的响度增长拟合曲线
- E.响度越弱,听敏度的损失越小;响度越响,听敏度的损失越大
- A.耳蜗
- B.前庭
- C.骨半规管
- D.单脚
- E.前庭窗
- A.存在共振峰波峰
- B.受话器的大小
- C.声管的长度
- D.声管的直径
- E.阻尼子放置的部位不同
- A.语音学层面
- B.音位学层面
- C.句法学层面
- D.语义学层面
- E.词汇学层面
- A.类风湿性关节炎
- B.系统性红斑狼疮
- C.Cogan综合征
- D.Wegener肉芽肿
- E.肩周炎
- A.外耳道
- B.鼓室
- C.鼓膜脐
- D.鼓室隔
- E.外耳道壁
- A.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听力残疾总数为2780万
- B.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4万为单纯听力残疾,776万具有多重残疾
- C.2006年,0-6岁听力残疾儿童约13.7万,0-14岁有 42.7万,0-17岁共有58.1万
- D.2006年,60岁及以上老年听力残疾人有2045.4万,占听力残疾总数的74%
- E.低龄儿童听力残疾会导致聋哑,需要助听器验配师特别关注;老年听力残康疾人口众多,需要专业人员加强技术业中服务,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 A.两列具有相同频率与振幅的波,相向传播时会产生驻波
- B.当一列波在房间的墙壁之间反射时,入射波与反射波的叠加不会产生驻波
- C.波节的压强也因空气分子的聚集而表现为低的声压
- D.在房间中有大量的气体分子运动着,运动幅度最大的点叫做波腹
- E.波节出现在两列声波的相位差恰为180°的位置,而波腹则出现于那些相位差为0°的位置
- A.不伴听力损失和伴有听力损失
- B.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代谢过程来干扰神经的正常活动
- C.主要作用于毛细胞的胞膜,影响其离子通道的传输作用,从而使毛细胞失去了功能
- D.耳鸣多由咽鼓管过度开放的呼吸音,肌肉活动或血管结构、功能异常等引起
- E.过强噪声或长期超标噪声都可能导致耳鸣
- A.上升法和下降法测出的结果基本吻合
- B.上升法是首先给出一个受试者听不到的声音,逐渐增加强度
- C.下降法是先给出受试者能清楚听到的声音
- D.下降法是先给出一个巨大的声音,然后逐渐降低强度
- E.由于节律反应的影响,上升法比下降法测得的阈值要高一些
- A.声压
- B.声速
- C.波长
- D.声强
- E.波速
- A.标准式、壳式
- B.骨架式(框架式)
- C.半壳式
- D.耳道式
- E.耳道锁式、耳轮耳道锁式
- A.多音节词
- B.语法
- C.语句
- D.单音节词
- E.扬扬格词
- A.保持鼓膜两侧气压平衡
- B.引流中耳的分泌物
- C.阻声作用
- D.散声作用
- E.阻碍分泌物流入鼻咽部
- A.舌
- B.唇
- C.齿
- D.腭
- E.喉
- A.健康状况
- B.情感的变化
- C.言语的内容
- D.谈话中的词汇
- E.句子的重点
- A.诱发性声发射
- B.自发性耳声发射
- C.电诱发耳声发射
- D.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 E.刺激频率诱发耳声发射
- 27
-
先天性中耳畸形包括()。
- A.鼓室
- B.听小骨
- C.咽鼓管
- D.面神经和耳内肌
- E.鼓膜
- A.塞音
- B.滑音
- C.瞬音
- D.边音
- E.流音
- A.不能解释宽带噪声的音调感受机制
- B.不能解释频谱的位置与声刺激调有关
- C.不能解释复合音音调感受机制
- D.不能解释“遗失基频”现象
- E.不能解释噪声音调与对应于此频带的纯音音调一致
- A.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中的质点的振动是受迫振动
- B.如果振源停止振动,在媒质中传播的波动也立即停止
- C.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形式
- D.质点振动的方向并不总是垂直于波传播的方向
- E.横波和纵波的区别在于媒质分子的振动方向
- A.第二共振峰
- B.第一共振峰
- C.基频
- D.音位
- E.第三共振峰
- A.声管式耳模
- B.自由场式耳模
- C.Janssen耳模
- D.壳式耳模
- E.CROS耳模
- A.一切声音的产生都源于发音体的振动
- B.发音体振动时,会扰动周围的空气或其他媒介,使之产生波动,这样就形成了声波
- C.对言语声来说,声音产生的方式有声带振动或声道狭窄部所产生涡流两种
- D.不同音位之间的差别只可能是由于发声源引起
- E.不同音位之间的差别只可能是由于声道的形状和空气柱的长度不同所引起
- A.大多数的助听器选配处方公式都是建立在纯音听阈基础上的
- B.纯音听力图对听力损失的描述是有限的,很难全面地反映言语交流的听觉障碍
- C.听力损失不仅表现为听阈提高(即听敏度降低),还表现出辨别能力下降的特征
- D.感音神经性聋和部分传导性聋的患者,尤其是响度重振的病人,表现出响度动态范围变宽的特点
- E.自19世纪80年代末,人们陆续推出了许多非线性(压缩)放大的助听器,并成为现代助听器设计的主流
- A.咽鼓管过度开放的呼吸音
- B.肌肉活动
- C.血管结构、功能异常
- D.脉冲噪声
- E.外淋巴的异常活动
- A.2006年4月24日
- B.2007年4月24日
- C.2008年4月24日
- D.2008年2月24日
- E.2009年4月24日
- A.2倍
- B.4倍
- C.6倍
- D.3倍
- E.1倍
- A.蜗窗
- B.耳蜗
- C.前庭
- D.蜗顶
- E.上骨壶腹
- A.10种
- B.9种
- C.8种
- D.7种
- E.6种
- A.耳蜗微音电位
- B.蜗内电位
- C.总和电位
- D.膜电位
- E.损伤电位
- A.对数值、增加、减小
- B.对数值、增加、增大
- C.对数值、减少、减小
- D.指数值、增加、减小
- E.指数值、减少、减小
- A.大于,小于,背面
- B.小于,大于,正面
- C.小于,大于,背面
- D.大于,小于,正面
- E.大于,小于,侧面
- A.气化型
- B.板降型
- C.硬化型
- D.混合型
- E.软化型
- A.A、B、C
- B.A、C、B
- C.B、A、C
- D.B、C、A
- E.C、B、A
- A.轻声
- B.去声
- C.上声
- D.阴平
- E.阳平
- A.必须
- B.酌情
- C.可以
- D.部分
- E.不予受理
- A.英国
- B.美国
- C.澳大利亚
- D.德国
- E.意大利
- A.口腔共鸣
- B.发声方式
- C.声音的扩大和美化
- D.声带振动
- E.声音质量
- A.改变弦的粗细
- B.改变弦的长短
- C.改变弦的松紧
- D.改变弦的振动幅度
- E.改变弦的质量
- A.55dB SPL以下低强度
- B.55-85dB SPL中等强度
- C.85dB SPL以上高强度
- D.120dB SPL以上高强度
- E.20dB SPL以下低强度
- A.外耳道传至鼓膜
- B.中耳传至内耳耳蜗段
- C.内耳道传至鼓膜
- D.外耳道至内耳耳蜗段
- E.颅骨传至内耳
- A.高K<sup>+</sup>低Na+
- B.高Na<sup>+</sup>低K+
- C.高Ca<sup>2+</sup>低K+
- D.高Ca<sup>2+</sup>低Na+
- E.高K<sup>+</sup>低Ca2+
- A.农民的消费活动不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B.农民的生活消费活动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但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时不适用该法
- C.人类的所有消费活动均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D.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参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执行
- E.《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义务维护所有的社会经济秩序
- A.100ms、减少、升高
- B.200ms、减少、降低
- C.300ms、增加、降低
- D.400ms、增加、降低
- E.500ms、减少、升高
- A.自主选择权
- B.公平交易权
- C.知悉权
- D.求偿权
- E.结社权
- A.音调又称音色
- B.音调是频率的主观属性
- C.美国标准协会在1960年将其定义为 “可用音阶来表达的一种听觉的属性”
- D.音调的变化构成了旋律
- E.音调通常与频率密切相关
- 57
-
鼓室的容积为()。
- A.0.5-1ml
- B.1-2ml
- C.1-1.5ml
- D.2-3ml
- E.2-4ml
- A.驻极体传声器
- B.压电陶瓷传声器
- C.电磁动圈式传声器
- D.全向性传声器
- E.指向性传声器
- A.频率
- B.波长
- C.周期
- D.时长
- E.振幅
- A.咽喉、第二共振峰、第一共振峰
- B.鼻腔、第一共振峰、第二共振峰
- C.咽腔、第二共振峰、第一共振峰
- D.喉腔、第一共振峰、第二共振峰
- E.口腔、第二共振峰、第一共振峰
- A.二棱柱
- B.三棱锥
- C.四棱锥
- D.三棱台
- E.四棱台
- A.0°-90°
- B.0°-180°
- C.90°-180°
- D.0°-360°
- E.180°-360°
- 63
-
内毛细胞产生()。
- A.蜗内电位
- B.总和电位
- C.膜电位
- D.耳蜗微音电位
- E.损伤电位
- 64
-
耳蜗被分成()导管。
- A.2个
- B.3个
- C.4个
- D.5个
- E.6个
- A.中枢向耳蜗
- B.中耳向内耳
- C.中耳向耳蜗
- D.内耳向鼓膜
- E.鼓膜向听觉神经
- A.奥地利
- B.英国
- C.澳大利亚
- D.美国
- E.意大利
- 67
-
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有()
- A.道德修养在无人监督时,可放松要求做事
- B.学习职业道德规范,掌握职业道德知识
- C.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文化素养
- D.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增强自律性
- E.提高精神境界,努力做到㈠滇独”
- A.1倍
- B.2倍
- C.3倍
- D.4倍
- D.5倍
- A.1-2款
- B.2-3款
- C.3-5款
- D.5-10款
- E.10款以上
- A.26-40dB HL
- B.41-60dB HL
- C.61-80dB HL
- D.≥81dB HL
- E.20-40dB HL
- A.10个工作日
- B.15个工作日
- C.20个工作日
- D.30个工作日
- E.60个工作日
- A.两
- B.三
- C.四
- D.五
- E.六
- A.15mm,2-4mm
- B.16mm,2-4mm
- C.16mm,3-4mm
- D.15mm,3-4mm
- E.16mm,2-3mm
- A.塞音
- B.擦音
- C.边音
- D.通音
- E.鼻音
- A.低、不好、低、高、好、高
- B.低、好、高、高、不好、低
- C.高、好、低、低、不好、高
- D.高、不好、高、低、好、低
- E.低、不好、高、高、好、低
- A.外耳道、外耳道、外耳道
- B.内耳道、内耳道、内耳道
- C.外耳道、外耳道、内耳道
- D.内耳道、内耳道、外耳道
- E.外耳道、内耳道、外耳道
- A.变换域上的波谷
- B.压缩域上的波峰
- C.频域上的波谷
- D.时域上的波峰
- E.空间域上的波谷
- A.纯音和短声、短声、纯音
- B.短纯音和短音、短纯音、短音
- C.纯音和短声、纯音、短声
- D.短纯音和短音、短音、短纯音
- E.短纯音和短音、短纯音、短音
- A.关节结节、关节后突、下颌关节窝、下颌关节
- B.关节结节、关节后突、下颌关节、下颌关节窝
- C.下颌关节、关节结节、关节后突、下颌关节窝
- D.关节结节、下颌关节窝、关节后突、下颌关节
- E.关节后突、关节结节、下颌关节窝、下颌关节
- A.≥41dBHL
- B.≥31dBHL
- C.≥51dBHL
- D.≥21dBHL
- E.≥61dBHL
- A.椭圆囊
- B.球囊
- C.膜半规管
- D.螺旋器
- E.蜗小管
- A.三分之一
- B.一半
- C.四分之一
- D.三分之一
- E.十分之一
- A.横波
- B.纵波
- C.横波和纵波
- D.横波纵波都不可以
- E.以上均不正确
- A.1
- B.2
- C.3
- D.4
- E.5
- A.频率、声音强度、低、高
- B.频率、声音强度、高、低
- C.波长、速率、低、高
- D.波长、速率、高、低
- E.声强、声压、低、高
- A.声带位于喉腔内,下接气管,左右两边各有一片,为富有弹性的纤维质薄膜
- B.声带一端的勺状软骨运动时引起声带的开闭
- C.声带之间的部分称为声门。在说话的时候,声带开放。在吸气时,声带的后端开始闭合,而声带的中部随着从肺部来的气流的压力大小而开闭
- D.当气管内的压力变大时,声带被冲开;而当气流冲出后,声带上下的压力得以平衡,声门又关闭
- E.由于伯努利(Bernoulli)作用,两侧卢带之间的气流使其压力变小,这也促使声门的闭合
- A.5岁以上
- B.5岁左右
- C.3-5岁
- D.4~5岁
- E.3岁左右
- A.1%
- B.3%
- C.5%
- D.6%
- E.8%
- A.15 dB
- B.20 dB
- C.10 dB
- D.25 dB
- E.60 dB
- A.刺激过程中
- B.刺激停止以后
- C.刺激刚开始
- D.激后半段
- E.刺激结束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