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超音段音位
- B.基频信息
- C.声音大小
- D.说话时间的长短
- E.发音方式
- A.当一颗石头被扔进水中,水面的波纹以同心圆的形式向外传播
- B.当一颗石头被扔进水中,水面的波纹以正弦波浪的形式向外传播
- C.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类似于水波在水面的传播
- D.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是在一个平面上的,像一个个同心圆
- E.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是在整个三维空间内的,像一个膨胀的球体
- A.频率?
- B.波长λ
- C.振幅A
- D.周期T
- E.相位φ
- A.不和免疫系统接触的抗原,在组织损伤后被释放出来,引起免疫反应
- B.药物、病毒等使抗原变成了一个新的抗原,不再具有自身特性
- C.某些微生物携带的抗原决定簇与机体自身抗原相同
- D.遗传因素
- E.膜迷路积水加重可使椭圆囊及半规管壶腹膨胀
- A.阈值(threshold),是指一个效应能够产生的最低值或最高值
- B.阈值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值,泛指界限或范围
- C.一个人对于声音的感受主要还是根据其行为来判断
- D.阈值广泛用于各方面,包括建筑学、生物学、飞行、化学、电信、电学、心理学等,如视阈、听阈等
- E.听阈基本无法测定,因为一般无法直接测量一个人的感觉
- A.塞音(爆破音)
- B.擦音
- C.鼻音
- D.半元音
- E.边音和塞擦音
- A.能耗低
- B.工作电流减少
- C.体积减小
- D.频率高
- E.失真少
- A.刺激结束后的时间
- B.刺激的强度
- C.刺激的时间
- D.刺激声的频率
- E.测试声的频率
- A.CFA导声管
- B.号角导声管
- C.扣式导声管
- D.防潮导声管
- E.干燥导声管
- A.在不连续背景噪声的某一段时程中增大声强,受试者能辨别出响度的变化
- B.通过改变调幅音的调制幅度,受试者能听出调制信号时的调制幅度即为强度差别阈
- C.在连续背景噪声的某一段时程中增大声强,受试者能辨别出响度的变化
- D.让受试者听两个间隔较长的不同声强的声音,让受试者分辨哪个声音响度大
- E.让受试者听两个间隔较短的不同声强的声音,让受试者分辨哪个声音响度大
- A.开口大小
- B.下颌运动
- C.口型
- D.舌位
- E.唇形
- A.鼓膜张肌半管
- B.鼓窦
- C.咽鼓管半管
- D.鼓室
- E.乳突
- A.耳鸣
- B.眩晕
- C.鼓膜及中耳的损伤
- D.听力减退
- E.反射性咳嗽
- A.唇齿音
- B.双唇音
- C.舌齿槽音
- D.喉音
- E.软腭音
- A.体格因素
- B.性别、方言、听力
- C.文化背景
- D.民族、受教育的程庋
- E.言语障碍
- A.组织
- B.协调
- C.督促
- D.检查
- E.安排
- A.霍乱弧菌
- B.流感嗜血杆菌
- C.溶血性链球菌
- D.葡萄球菌
- E.肺炎球菌
- A.斜方内侧核
- B.上部橄榄复合体
- C.耳听神经后核对侧
- D.单侧的内侧上橄榄体
- E.双侧的外侧上橄榄体
- A.可降低传声器内部噪声
- B.频响曲线平滑
- C.对机械振动不敏感
- D.频率响应既宽又平
- E.对低频振动非常敏感
- A.电源的开关
- B.音量的控制
- C.电池的更换
- D.耳模的清洁
- E.助听器的保养
- A.速度
- B.位移
- C.加速度
- D.动能
- E.动量
- A.音位觉察
- B.时间信息感知
- C.音节和词汇
- D.兀音长短和元音辨别
- E.辅音清浊、辅音发音方式和辅音发音部位
- A.生理语音学
- B.听觉语音学
- C.声学语音学
- D.感知语音学
- E.系统语音学
- A.振幅越大,声压越大
- B.振幅越大,声压越小
- C.声速越大,波长越长
- D.频率越大,声速越小
- E.频率越大,周期越小
- A.去除病因
- B.控制感染
- C.清除病灶
- D.通畅引流
- E.恢复或者提高听功能
- A.振动
- B.长短
- C.开闭
- D.张力
- E.质量
- A.及时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或增殖体肥大等症,应积极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注意保持患者口腔、鼻腔和咽部卫生
- B.由于小儿咽鼓管的长度仅为成人的一半,几乎为水平位,较短,管腔较大,峡部相对较宽,鼻咽部的咽口仅呈简单的裂隙状,鼻咽部炎症容易经咽鼓管侵入鼓室而引起急性中耳炎
- C.对于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定要及时彻底地治疗
- D.若有鼻堵塞,可用0.5%麻黄碱生理盐水滴鼻
- E.若为卧床的婴幼儿,则应时常变换体位,避免分泌物蓄积在鼻咽腔
- A.建立响度增长测试方法
- B.确定处方公式中的参数
- C.建立了一套助听器验配评估问卷统计表
- D.确定放大电路的输入/输出关系
- E.测试各个频率点的窄带信号
- A.音高
- B.音长
- C.音强
- D.周期
- E.频率
- A.盒式
- B.耳后式
- C.耳内式
- D.耳道式
- E.深耳道式
- A.振幅越来越小,周期也越来越小
- B.振幅越来越小,周期不变
- C.在振动过程中,通过某一位置时,机械能始终不变
- D.在振动过程中,机械能不守恒,周期不变
- E.在振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周期不变
- A.长度
- B.形状
- C.声孔
- D.气孔
- E.阻尼
- A.双唇音
- B.齿音
- C.舌齿音和舌齿槽音
- D.硬腭音软腭音和喉音
- A.声强的变化在心理声学上体现为频率的变化
- B.声强辨别敏感性指的是人耳对两个声音之间最小的声强差异能辨别其响度不同的能力
- C.测量强度差别阈的方法通常有两种
- D.当刺激频率和刺激强度发生改变时,强度差别阈要较频率差别阈的变化小
- E.在安静环境下,强度差别阈在中等强度到高强度只发生轻微的降低
- A.中央核
- B.外周神经核
- C.中枢周围神经核
- D.内侧上橄榄核
- E.中上橄榄核
- A.改善环境,提高信噪比
- B.药物治疗
- C.利用多个感官获取信息来听补偿听觉功能的缺陷
- D.通过训练直接干预
- E.手术
- 37
-
鼓室包括()。
- A.听骨
- B.听骨韧带
- C.鼓室肌肉
- D.鼓膜
- E.砧骨
- A.眩晕
- B.耳鸣
- C.听力减退
- D.反射性咳嗽
- E.皮肤糜烂
- A.残疾是指由于疾病、意外伤害等各种原因所致的人体解剖、生理功能的异常和/或缺失,从而导致部分或全部丧失正常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能力,无法担负其日常生活和社会职能
- B.残疾人则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 C.残疾按照残疾部位可以分为六类,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凡有两种及两种以上残疾的人,列为多重残疾
- D.对助听器验配师而言,听力残疾人是需要帮助的对象。听力残疾,是指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 E.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所使 用的分级标准,听力残疾分为四个级别:听力残疾级,其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90dBHIL;听力残疾二级,其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81-90dBHL之间;听力残疾三级,其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61-80dBHL之间;听力残疾四级,其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41-60dBIIL之间
- A.频谱图(spectrum)来表示某一瞬间的波形图中的频率分布,而语谱图则是研究一段时间内言语声的变化,特别是频率的变化
- B.频谱图的横轴为频率,纵轴为强度;语谱图的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频率,强度则用灰度来表示
- C.频谱图表达了声压或振幅和频率的关系,一个持续的元音可有一个稳定的频谱图,最低频率峰值即为基频,而高频的峰值为谐音或泛音 (harmonics)
- D.根据滤波器的带宽可将语谱图分为两类。带宽为300Hz的宽带语谱图可以显示细致的时间结构,但谐波结构不太清楚。带宽为45Hz的窄带语谱图使时间的结构模糊,但是频率的信息较好
- E.在频谱图包络中可以有一些较宽的峰值,称为共振峰(formant);在较宽的共振峰带中可以看到个别的谐波频率
- A.Ⅰ型外耳道呈弓形
- B.Ⅱ型外耳道全缺如
- C.Ⅲ型畸形明显
- D.Ⅳ型外耳道弧度过大
- E.V型外耳道或乳突部形成耳后脓肿
- A.低频段、高频段、向上掩蔽
- B.低频段、低频段、向下掩蔽
- C.低频段、高频段、向下掩蔽
- D.高频段、低频段、向上掩蔽
- E.高频段、低频段、向下掩蔽
- A.消费者的保护
- B.消费者的利益
- C.消费者的义务
- D.消费者的权利
- E.消费者的需求
- A.6m/s
- B.12m/s
- C.24m/s
- D.48m/s
- E.2m/s
- A.口咽、鼻咽和喉咽
- B.鼻咽、口咽和喉咽
- C.喉咽、鼻咽和口咽
- D.口咽、喉咽和鼻咽
- E.鼻咽、喉咽和口咽
- A.音高、音强
- B.音色、音域
- C.周期、波长
- D.频率、强度
- E.强度、振幅
- A.周期性复合声信号的波长固定,且不断重复
- B.复合声的波形样式比较无规则,且边缘不整齐
- C.纯音的波形样式是正弦图形
- D.周期性变化的信号,其各频率成分是连续的
- E.周期性复合声信号可以由双簧管发出
- A.20-60dB
- B.50-60dB
- C.40-60dB
- D.60-80dB
- E.40-80dB
- A.最小
- B.最接近零值
- C.最大
- D.可忽略不计
- E.急剧增大
- 50
-
骨半规管位于前庭的()。
- A.前下方
- B.前上方
- C.后上方
- D.后下方
- E.左上方
- A.大、大、加大
- B.小、小、减小
- C.大、小、加大
- D.小、大、减小
- E.大、小、减小
- A.9#声管
- B.12#声管
- C.13#声管
- D.15#声管
- E.16#声管
- A.三倍以上五倍以下、一万元以上
- B.三倍以下、三万元以下
- C.一倍以上五倍以下、一万元以下
- D.五倍以上、三万元以下
- E.一倍以上五倍以下、五万元以上
- A.100dB到140dB
- B.20dB到120dB
- C.0dB到120-140dB
- D.0dB到100dB
- E.20dB到85dB
- A.<105dB SPL
- B.105-114dB SPL
- C.115-124dB SPL
- D.125-135dB SPL
- E.>135dB SPL
- A.Berger处方公式
- B.POGO处方公式
- C.Libby 处方公式
- D.Keller 处方公式
- E.NAT.处方公式
- A.整合效应
- B.头影效应
- C.堵耳效应
- D.听觉融合效应
- E.听觉剥夺效应
- A.负极、负极、强碱
- B.负极、正极、强碱
- C.正极、负极、强碱
- D.负极、正极、强酸 E正极、负极、强酸
- A.外侧丘系
- B.内侧膝状体
- C.听觉皮层
- D.上橄榄复合体
- E.耳听神经核
- A.乳突部
- B.岩部
- C.鳞部
- D.茎突
- E.鼓部
- A.1986、硬件
- B.1991、软件
- C.1996、硬件
- D.1999、硬件
- 62
-
为了使耳模得到一个较好的高顿响应,并且高效地利用耳模耳道部分的有限空间,可以做个与Libby管类似的声孔,即号角形声孔。制作时可在耳模耳道部分的内侧钻一个内径()、长度 ()的声孔,形状类似一个喇叭。
- A.小于2mm、至多为10mm
- B.大于2mm、至少为10mm
- C.大于2mm、至多为10mm
- D.小于2mm、至少为10mm
- E.以上都不正确
- A.英国
- B.德国
- C.澳大利亚
- D.美国
- E.意大利
- A.675#
- B.13#
- C.312#
- D.10A#
- E.5A#
- A.喉口、喉室
- B.喉室、喉前庭部
- C.喉室、喉庭
- D.喉咽、喉前庭部
- E.喉前庭部、喉口
- A.《全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规划(2006-2016年)》
- B.《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5-2015年)》
- C.《全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规划(2000—.2015年)》
- D.《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年)》
- E.《全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规划(2007-2015年)》
- A.指向性、全方向性、指向性
- B.指向性、指向性、全方向性
- C.全方向性、指向性、全方向性
- D.全方向性、指向性、指向性
- E.全方向性、全方向性、指向性
- A.90%,35dB
- B.99.9%,30dB
- C.85%,30dB
- D.99%,30dB
- E.99.9%,35dB
- A.元音发音时,气流在咽头口腔不受任何阻碍
- B.发音器官各部位保持均衡紧张状态
- C.声带颤动,气流较弱处于缓和状态
- D.发音器官各部分用力不均衡,只有构成阻碍的起封闭气流作用的那部分特别用力
- E.声音响亮、通畅,音波都是颤动规则的乐音,可以唱歌
- A.恢复(dB)=lg(RⅠ)
- B.恢复(dB)=k lg(RⅠ)
- C.恢复(dB)=k·(RⅠ)
- D.恢复(dB)=1/(RⅠ)
- E.恢复(dB)=k/(RⅠ)
- A.阻尼子
- B.通气孔
- C.声孔
- D.耳钩
- E.耳轮
- A.上橄榄复合体
- B.内侧膝状体
- C.外侧丘系
- D.听觉皮层
- E.耳听神经核
- A.1.6%
- B.1.8%
- C.2%
- D.1.2%
- E.1.4%
- A.1dB
- B.3dB
- C.5dB
- D.10dB
- E.20dB
- A.绳上各质点同时停止振动,横波立即消失
- B.绳上各质点同时停止振动,纵波立即消失
- C.绳上各质点同时停止振动,横波纵波同时消失
- D.离波源较近的各质点先停止振动,较远的各质点稍后停止振动
- E.离波源较远的各质点先停止振动,较近的各质点稍后停止振动
- A.13
- B.4
- C.5
- D.16
- E.11
- 77
-
次常用音节有()个。
- A.30
- B.31
- C.32
- D.33
- E.34
- 78
-
内淋巴囊裂中容有()。
- A.内淋巴囊
- B.椭圆囊
- C.球囊
- D.耳囊
- E.内淋巴管
- A.硬塑料
- B.乳胶
- C.金属
- D.硬木
- E.软塑料
- A.100Hz
- B.200Hz
- C.500Hz
- D.800Hz
- E.1000Hz
- A.喉腔
- B.咽腔
- C.口腔
- D.鼻咽腔
- E.声管
- A.纯音测听
- B.音衰试验
- C.声导抗测听
- D.音叉试验
- E.重振试验
- A.乳突部
- B.岩部
- C.鳞部
- D.茎突
- E.鼓部
- A.颅内段
- B.内耳道段
- C.岩骨内段
- D.中耳道段
- E.外耳道段
- A.小、内部、明显
- B.大、内部、微弱
- C.小、肉部、微弱
- D.大、外部、明显
- E.小、外部、明显
- A.第1周
- B.第2周
- C.第3周
- D.第4周
- E.第5周
- A.0.1-0.2Hz、150-300kHz
- B.150-300Hz、0.1-0.2kHz
- C.50-100Hz、1-2kHz
- D.0.1- 0.2kHz、150-300Hz
- E.1-3Hz、100-200k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