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听骨
- B.锤骨
- C.砧骨
- D.镫骨
- E.听骨韧带
- A.尽量少用大音量听音乐,尤其是MP3
- B.使用耳机的时间每次不要超过一个小时,如果持续使用耳机,应该每隔半小时拿掉耳机,让耳朵适当休息一下,同时耳机要选择质量好、杂音小以及音量可自由灵活调控的
- C.尽量少光顾电动游乐场、溜冰场、 KTV、迪厅和酒吧等噪声环境,远离 “蹦迪”、放爆竹等超高分贝的场所
- D.家庭影院中的音响音量也应适当控制
- E.当有耳鸣或听力下降症状时,应及时就诊,请医生检查
- A.从外耳收集声波
- B.中耳传声到耳蜗引起基底膜振动
- C.毛细胞纤毛弯曲
- D.产生神经冲动
- E.中枢信息处理
- A.词汇由少到多
- B.句子由短到长
- C.语法结构由不完整到完整
- D.词类由名词延及其他
- E.语用由不完善到完善被
- A.有机械振动就一定有机械波
- B.各质点都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 C.各质点也随着波的传播而迁移
- D.前一质点的振动带动相邻的后一质点的振动
- E.后一质点的振动必落后于前一质点
- A.听性脑干反应
- B.40Hz听觉事项相关电位
- C.声导抗
- D.耳声发射
- E.多频稳态反应
- A.介质中各质点由近及远的传播开去
- B.波源的振动形式由近及远的传播开去
- C.介质中各质点只是振动而没有迁移
- D.介质中各质点振动的能量由近及远的传播开去
- E.一处质点振动引起周围质点振动,振动质点具有能量
- A.及时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或增殖体肥大等症,应积极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注意保持患者口腔、鼻腔和咽部卫生
- B.训练正确的擤鼻法
- C.保持咽鼓管的通畅,对咽鼓管狭窄者,应及时治疗
- D.积极锻炼身体,加强营养,增强体质,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 E.鼻部或鼻咽部手术时所用的填塞物应及时清除
- A.频率
- B.强度
- C.时间模式
- D.方向
- E.声速
- A.强度
- B.频率
- C.波形
- D.声速
- E.相位
- A.《孔子》
- B.《管子》
- C.《庄子》
- D.《苟子》
- E.《孟子》
- 12
-
咽鼓管分为()。
- A.骨部
- B.软骨部
- C.咽喉部
- D.动脉管
- E.鼻咽部
- 13
-
外耳的作用有()。
- A.集音增压
- B.集音减压
- C.声源定位
- D.散音增压
- E.散音减压
- A.带通滤波器
- B.高通滤波器
- C.低通滤波器
- D.单通滤波器
- E.双通滤波器
- A.全面训练
- B.特殊教育
- C.幼儿教育
- D.早期干预
- E.康复教育
- A.声波在媒质中传播,由于媒质分子的黏滞性,媒质质点运动时产生摩擦,一部分能量在摩擦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媒质的内能),这种现象叫做媒质对声能的吸收
- B.声能在空气中的吸收,与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协同作用无关
- C.媒质的声阻抗率反映了媒质对声能吸收的本领
- D.声波传播过程中由于空气媒质的吸收而造成的声能衰减很小
- E.媒质的阻抗率只表现为阻碍的住质,媒质对各频率声波的阻滞作用不一致
- A.测试方法
- B.受试者
- C.噪声
- D.频率
- E.测试者和受试者动机
- A.传声器和受话器
- B.放大器
- C.电池
- D.音量控制旋钮
- E.音调控制旋钮
- A.形状
- B.直径
- C.长度
- D.位置
- E.对低频的衰减量
- A.腹侧(斜方体)
- B.中间以及背侧的听髓纹
- C.腹前核
- D.腹后核
- E.腹侧听髓纹
- 21
-
耳蜗调谐的特征有()。
- A.过滤发生的过程太迅速以至于不容许神经系统的延迟
- B.耳蜗过滤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是它在生理上是脆弱的
- C.不同频率的刺激产生的行波波形可导致耳蜗隔膜上某特定部位的振动
- D.能够产生耳蜗隔膜某个特殊部位的最大振动的频率就是那个点的特征频率
- E.行波的最高值随着刺激声频率的增加从顶部向卵圆窗移动
- A.丘脑
- B.背盖
- C.下丘
- D.中脑
- E.脑桥延髓
- A.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给出两个频率不同的声音,让受试者指出哪个音调高
- B.在很长的时间间隔内给出两个频率不同的声音,让受试者指出哪个音调低
- C.在很长的时间间隔内给出无数个频率不同的声音,让受试者指出哪个音调高
- D.用调制频率很低的调制音,受试者能听到调制信号时的调制频率即为调频差阈
- E.用调制频率很高的调制音,受试者能听到调制信号时的调制频率即为调频差阈
- A.听觉剥夺是指双侧对称性听力下降患者长期获得一侧耳的补偿听力,则未补偿耳的言语识别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进行性下降
- B.听觉剥夺现象的发生与双耳长期接受不对称的声音刺激、不等量的信息输入有关
- C.产生听觉剥夺效应的原因在于未助听耳不能受到充分的声刺激,其耳蜗传至中枢听觉系统的信号较弱,因此受到助听耳传出信号的压制
- D.产生听觉剥夺效应的原因在于大脑放弃处理双耳传来的信息
- E.听觉剥夺现象在未助听耳通过一段时间适当的听力补偿后,言语识别率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有些甚至可以恢复到初始水平
- A.TDH系列测听耳机
- B.声场杨声器
- C.麦克风
- D.插入式耳机
- E.插入式耳机连接到耳模声管
- A.步调
- B.振动周期
- C.动能
- D.振幅
- E.速度
- 27
-
耳鸣的引发因素有()。
- A.自发性因素
- B.噪声
- C.耳毒性药物
- D.身体疾病
- E.精神紧张或精神受创伤
- A.真实名称
- B.地址
- C.联系方式
- D.价格
- E.经营范围
- A.为了描述声波在媒质中各点振动的强弱,常用声压和声强两个物理量
- B.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表现为疏密波的形式,媒质分子时而稀疏时而稠密
- C.声压的单位为帕斯卡(Pascal),简称帕,用Pa表示
- D.人耳对2000Hz纯音所能听到的最小声压为20μPa
- E.声强就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的声波能量,记为Ⅰ,单位是W/m2
- A.听力的阈值
- B.高频的成分
- C.各个成分之间的和谐性
- D.频谱能量分布
- E.时间、相位和强度的差异
- A.常用
- B.次常用
- C.又次常用
- D.偶尔用
- E.不常用
- 32
-
以下是纯音的是()。
- A.人的说话声
- B.录音师使用的调音台上的纯音发生器发出的声音
- C.频谱只有单一一条谱线的声音
- D.汽车的引擎声
- E.舞台上乐手使用唯一一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 A.权利范围问题
- B.维权途径问题
- C.举证责任问题
- D.费用问题
- E.退换货问题
- A.了解
- B.反映
- C.查询
- D.提出建议
- E.投诉
- A.1-2年
- B.2-5年
- C.3-7年
- D.5-10年
- E.5-15年
- A.250
- B.900
- C.1300
- D.2500
- E.4000
- A.中高频
- B.中频
- C.高频
- D.低频
- E.中低频
- A.第1个月
- B.1-5个月
- C.6-10个月
- D.8-10个月
- E.第1年
- A.10项
- B.20项
- C.25项
- D.30项
- E.40项
- 40
-
氧化银电池的电压为()。
- A.0.5V
- B.1V
- C.1.5V
- D.2V
- E.1.4VLE
- A.A、B、C
- B.线性、A、C
- C.线性、非线性、周期性
- D.A、B、线性
- E.40方、70方、100方
- A.10<sup>-12</sup>W/m
- B.10<sup>-12</sup>W/m2
- C.10<sup>2</sup>W/m2
- D.10<sup>-10</sup>W/m2
- E.10<sup>10</sup>W/m
- A.70dB
- B.75dB
- C.80dB
- D.85dB
- E.60dB
- A.输入声强、总体响度
- B.测试信号的强度、频带宽度
- C.测试信号的类型、测试型号的强度
- D.压缩特性、测试信号的类型
- E.总体响度、压缩特性
- A.“三早”原则、措施的全面贯彻和实施,将会对听障儿童及其家庭产生直接的、间接的两个层面的效益
- B.实施听力语言康复早期干预的直接效益是指对听障儿童个体成长的意义
- C.实施听力语言康复早期干预的间接效益是指对听障儿童家庭的意义
- D.听障儿童的早期干预不属于对听障儿童进行的早期教育
- E.听障儿童的听力语言能力与其他方面的发展是互为支柱、相辅相成的
- A.咽喉
- B.牙齿
- C.唇
- D.舌头
- E.喉咙
- A.2年、3个月
- B.3年、6个月
- C.5年、6个月
- D.8年、12个月
- E.10年、12个月
- A.低、减小、低于
- B.高、增大、低于
- C.低、减小、高于
- D.高、减小、高于
- E.低、增大、低于
- A.,a,n,e,<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61/c48a3542fcfc9c417b90e4853a7759.jpg"/>,s/
- B./a,i,u,<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61/c48a3542fcfc9c417b90e4853a7759.jpg"/>,s/
- C./w,i,u,<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61/c48a3542fcfc9c417b90e4853a7759.jpg"/>,o/
- D./a,,<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61/c48a3542fcfc9c417b90e4853a7759.jpg"/>,u,b,s/
- E./v,i,u,<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61/c48a3542fcfc9c417b90e4853a7759.jpg"/>,s/
- A.方向
- B.周期
- C.频率
- D.幅度
- E.位置
- A.树叶的沙沙声
- B.正常的说话声
- C.工业噪声
- D.摇滚音乐会
- E.喷气式飞机
- A.单韵母
- B.前响复韵母
- C.后响复韵母
- D.中响复韵母
- E.鼻韵母
- A.>90
- B.61-80
- C.81-90
- D.41-60
- E.<40
- A.一切声音的产生都源于发音体的振动
- B.共鸣腔包括五个部分
- C.语音的产生要经过三个阶段
- D.对吉语声来说,声音可以由三种方式产生
- E.听到语音时感知的内容包括很多信息
- A.3130000次
- B.31300000次
- C.313000000次
- D.331000000次
- E.113000000次
- A.第1级
- B.第2级
- C.第3级
- D.第4级
- E.第5级
- A.前部
- B.后部
- C.内部
- D.外部
- E.上部
- A.前庭窗
- B.蜗窗
- C.基底膜
- D.外耳道
- E.内耳外侧壁
- A.反射,增强
- B.衍射,不会有变化
- C.散射,增强
- D.反射,不会有变化
- E.散射,削弱
- A.频率、波长、基频
- B.重复速率、频率、基频
- C.波长、基频、频率
- D.振幅、基频、波长
- E.速率、声压、声强
- 61
-
前庭器由前庭和()组成。
- A.3个半规管
- B.3个骨半规管
- C.3个规管
- D.3个脚
- E.5个脚
- A.10kHz
- B.100kHz
- C.200kHz
- D.500kHz
- E.1000kHz
- A.带宽为3000Hz的宽带语谱图和带宽为500Hz的窄带语谱图
- B.带宽为1000Hz的宽带语谱图和带宽为450Hz的窄带语谱图
- C.带宽为500Hz的宽带语谱图和带 300Hz的窄带语谱图
- D.带宽为300Hz的宽带语谱图和带 45Hz的窄带语谱图
- E.带宽为100Hz的宽带语谱图和带 15Hz的窄带语谱图
- 64
-
常用音节有()个。
- A.13
- B.14
- C.15
- D.16
- E.17
- A.气化型
- B.板障型
- C.硬化型
- D.混合型
- E.软化型
- A.700-1300
- B.300-2500
- C.350-900
- D.2000-4000
- E.3500-7000
- A.电源的开关
- B.音量的控制
- C.电池的更换
- D.耳模的清洁
- E.助听器的防潮、防水的常识
- A.位置、方向、大小
- B.位置、时刻、强弱
- C.位置、波长、频率
- D.来源、方向、大小
- E.来源、波长、频率
- A.喉室
- B.喉前庭部
- C.喉庭
- D.喉咽
- E.喉口
- A.患者在言语感知过程中没有利用听觉信息
- B.可以着重进行听觉和听一视觉的训练以提高交流能力
- C.视觉信息没有很好地利用,应对患者进行听一视觉的训练
- D.在训练开始时,患者往往对利用听觉没有信心
- E.应鼓励他们在交流中积极利用听觉信息
- A.0.05%
- B.5%
- C.0.15-%
- D.1.5%
- E.0.5%
- A.去声
- B.上声
- C.阴平
- D.阳平
- E.轻声
- A.1年
- B.2年
- C.3年
- D.18个月
- E.6个月
- A.音色、波长、10000
- B.音调、频率、1000
- C.音高、波宽、100
- D.音色、声强、10
- E.音调、声压、1
- A.440Hz、440Hz、440Hz
- B.880Hz、1320Hz、1760Hz
- C.0Hz、440Hz、1760Hz
- D.440Hz、1320Hz、2200Hz
- E.440Hz、880Hz、2200Hz
- A.听觉条件反应游戏法
- B.听声识图法
- C.听声指认法
- D.听声复述法
- E.实物、图片提示法
- 77
-
声压和声强的关系是()。
- A.Ⅰ=p<sup>2</sup>/pυ
- B.Ⅰ=P/pc
- C.Ⅰ=p<sup>2</sup>/pc
- D.Ⅰ=P/pc
- E.Ⅰ=p<sup>2</sup>/pc2
- A.导声管与阻尼子、导声管和声孔
- B.导声管与耳模、导声管和阻尼子
- C.导声管和通气孔、导声管与声孔
- D.导声管与耳模、导声管和声孔
- E.导声管与耳模、导声管和通气孔
- A.咽腔长度、小、响
- B.管腔组成、大、响
- C.声道平滑度、小、响
- D.舌位、大、响
- E.鼻腔共鸣、小、响
- A.5000Hz以下
- B.5000Hz以上
- C.2000Hz以下
- D.2000Hz以上
- E.3000Hz以上
- A.低频纤维向腹侧伸出而高频纤维向背侧分布
- B.高频纤维向腹侧伸出而低频纤维向背侧分布
- C.低频纤维向腹侧伸出且高频纤维向腹侧分布
- D.低频纤维向背侧伸出且高频纤维向背侧分布
- E.低频纤维向中部伸出而高频纤维向上部分布
- A.塞音
- B.擦音
- C.塞擦音
- D.通音
- E.鼻音
- A.咽腔、咽腔、咽腔
- B.咽腔、口腔、咽腔
- C.口腔、口腔、口腔
- D.口腔、口腔、咽腔
- E.咽腔、口腔、口腔
- 84
-
开颌肌位于()上。
- A.齿龈
- B.软腭
- C.口咽
- D.舌骨
- E.口腔
- A.正弦函数
- B.离散的
- C.连续的
- D.随机的
- E.周期性的
- A.窄、基频
- B.清晰、泛音
- C.模糊、共振峰
- D.宽、共振峰
- E.大、谐音
- A.耳郭
- B.耳钩尖端
- C.声管
- D.耳模
- E.耳钩
- A.<105dB SPL
- B.105-114dB SPL
- C.115-124dB SPL
- D.125-135dB SPL
- E.>135dB SPL
- A.人类拥有声源定位能力的机制是声音传到双耳的时间、相位和强度的差异
- B.每个人的声源定位能力是不一样的
- C.单耳听觉可以确切判断声源的位置
- D.双耳听觉平衡的好坏是声源定位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 E.对于双听觉障碍患者而言,如果只对一侧耳朵进行助听,无论来自什么方向的声音大多数都会被听力阈值较好的一侧听到,这样就无法判定声源的方向
- A.频率
- B.声强
- C.波长
- D.振幅
- E.周期
- A.小幅放大,100Hz,深度,小,低
- B.大幅放大,200Hz,尺寸,大,高
- C.小幅放大,300Hz,深度,小,低
- D.大幅放大,400Hz,尺寸,大,高
- E.小幅放大,500Hz,尺寸,小,低
- A.30-50
- B.40-50
- C.20-50
- D.35-50
- E.45-50
- A.2倍
- B.1倍
- C.3倍
- D.4倍
- E.6倍
- A.音色
- B.音量
- C.音质
- D.音强
- E.音高
- A.1986年
- B.1991年
- C.1980年
- D.1960年
- E.196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