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内容标准是: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材料二某版本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l》“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部分内容:

二、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

氮气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四左右。在通常情况下,氮气与氧气不发生反应,但在放电条件下,它们却可以直接化合,生成无色的一氧化氮(NO)。此外,在高温条件下,氮气也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不溶于水.在常温下很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二氧化氮(N02)。

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易液化,易溶于水。因此,在闪电时,大气中常有少量N02产生,并随雨水落下。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和“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等知识。

要求:

(1)完成材料二中的装置设计图,并填写表格。

(2)完成“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参考答案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下面两位老师在讲解完元素周期律之后.分别写的“教后记”片段。

老师1:在元素周期律这节课中,通过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探究。对于元素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排布、电子层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的规律自我总结和归纳。从而对元素周期律进行初探,然后引申得出元素周期律这个规律。这个环节不仅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培养了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现方面.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此环节中也有没有处理好的地方。如在观察图表里的数据得到规律时.过快地让学生从直观图形中得到结论.没能充分认识直方图和折线图的图形特征。节奏过快。

老师2:以周期表的横向结构为线索。先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突出电子层数的不同和最外层电子数的递增关系,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归纳出元素周期律。

这节课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探究目的。并向学生明确提出了这些目的,可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并以此为目标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本节探究课从提出问题、完成设计、课堂讨论直至形成结论及评价反思,探究思路非常清晰。整个探究过程围绕着“元素周期律”这一主题展开,始终有条不紊地进行。本节课真正做到了由注重“教”到注重“学”的转变,在探究的每一环节上都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把教学作为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动态过程,允许学生对知识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和探究,这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请分析和评价上述两位老师的教学反思。

(2)中学化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方式有哪些?

关于探究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学生做实验.就表明学生在探究  ’
  • B.讨论是一种探究形式
  • C.能探究的内容.就一定要探究
  • D.教师演示实验不是探究活动

下列装置应用于实验室制氯气并回收氯化锰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用装置甲制取氯气
  • B.用装置乙除去氯气中的少量氯化氢
  • C.用装置丙分离二氧化锰和氯化锰溶液
  • D.用装置丁蒸干氯化锰溶液制MnCl2 ·4H2O

下列关于化学教学板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板书具有概括、引导思考、示范和互动功能
  • B.主板书要写在黑板的显著位置并尽量保持.不要轻易擦去
  • C.副板书也要写在黑板的显著位置并尽量保持。不要轻易擦去
  • D.板书设计要体现准确性、简洁性、启发性和示范性
¥

订单号: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

订单号: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