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锡发生变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的物质的总质量,在煅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

直到1777年,法国的拉瓦锡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

但要确切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都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而拉瓦锡时代的工具和技术(小于0,2%的质量变化就觉察不出来)不能满足严格的要求。

1908年德国化学家朗道尔特及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所用的容器和反应物质量为10009左右,反应前后质量之差小于0,00019,质量的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差别在实验误差范围之内,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了这一定律。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请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并说明它在中学教材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2)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发现过程,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分类是化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根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 B.根据能量的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 C.根据分子组成中含有氢原子的数目,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
  • D.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将一个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下列有关教学内容选取和组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教科书内容是教学内容组织和选取的重要参考
  • B.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必须与教科书保持一致
  • C.教学内容的选取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在教科书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
  • D.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

订单号: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

订单号: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