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

某市人民检察院报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于2008年5月16日以贪污、受贿嫌疑将市人大代表温某逮捕,同月26日向市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同年6月15日市人民法院对温某作出一年管制的判决。温某不服,上诉至省中级人民法院。省中级人民法院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证据不足,于同年9月3日作出撤销原判、宣告温某无罪的终审判决。2009年7月11日温某以对其错误逮捕、判决为由,向市人民法院请求赔偿,请求赔偿其被限制人身自由期间的误工损失、参与刑事诉讼费用以及精神损害费共计9 600元,并要求为其恢复名誉。 (1)温某是否超过赔偿请求期限? (2)温某向市人民法院请求赔偿是否正确?本案的赔偿义务机关是谁? (3)温某的赔偿请求是否都能得到实现?

参考答案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材料反映了部分公众在社会公德方面“知”“行”脱节,其主要原因是( )。

  • A.公德规范在具体践行上存在困难
  • B.为图一时方便或一己私利而违背公德
  • C.社会公德往往被视为“小节”而受到忽略
  • D.没有准确理解公德规范的内容

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公德问题,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 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以良好的社会公德严格要求自己,做大众的表率
  • B.我国《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并未对国家公务员遵守社会公德问题作出规定
  • C.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公共场合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应当做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
  • D.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公德风貌,会对社会公众产生示范作用,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公德状况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主要途径包括( )。

  • A.大力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 B.深人开展各种形式的公德实践活动
  • C.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
  • D.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监督体系和法律体系

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说明( )。

  • A.部分公众缺乏基本的公德意识
  • B.一些公众了解相应的公德规范,但在实践中却做不到
  • C.对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和行为,没有形成人人谴责的舆论氛围
  • D.现行的行政和法律措施,助长了公德缺失现象的滋生与蔓延
¥

订单号: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

订单号: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