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

某项目部承接了一条二级道路工程施工任务,为了抓好施工成本管理,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促进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以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的要求。

同时对施工项目成本进行层层分解,以分级、分工、分人的成本责任制作保证,把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运用于成本管理。

该公路工程所需的主要建材有路基土方填料、砂石材料、水泥、沥青材料、沥青混合料和钢材等。所有材料均由项目部自己采购和组织运输。项目部材料采购部门拟按工程量清单→材料供应计划→材料用量计划→材料用款计划→材料采购计划的顺序进行材料计划管理。

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有关部门通过资料分析,发现混凝土工程的实际成本比计划成本增加较多,主要原因是砂、碎石材料成本的增加。但有关资料表明,材料的供应机构并未发生变化,为了进一步控制施工成本,项目部还加强了量差考核。

【问题】

1.分析背景材料中项目部的做法,分别说明其体现了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哪几条原则。

2.补充成本管理的原则。

3.背景中的材料计划管理程序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4.项目部为了达到在具体操作上控制物耗的目的,应该怎么做?量差节约的途径有哪些?

参考答案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某二级公路合同段路基工程施工。其中K23+200~K32+200路段以填方为主,合同段附近地表土主要是高液限黏土(液限值在38~49之间),在较远地带分布着庸殖质土、含草皮土、强膨胀土、盐渍土、有机质土、粉土、砂性土等。出于控制造价考虑,业主要求就地取材。为此,施工单位针对高液限黏土填筑路堤做了试验路段,以确定其

最大干密度和松铺厚度等。

场地清理完毕后,对路基横断面进行了测量放样、动力触探,并绘制出横断面图,提交监理工程师复测,确认后开始填筑路堤。

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试验段提供的数据指导施工。经过2个月填筑发现,如按试验路段数据控制施工,施工周期长,无法满足工期要求。业主在了解情况后,书面要求监理工程师指示施工单位在半个月后变更路堤填料。经过现场考察并征得监理工程师同意和设计单位确认后,选择了粉土和砂性土两种路堤填料,施工单位随即组织施工。在路堤施工中,采用一层粉土、一层砂性土交错分层水平填筑,每层压实厚度22cm左右。

碾压时,采用直线段由中间向两边、曲线段由外侧向内侧的方式碾压。

填筑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质量缺陷,施工单位及时确定了质量缺陷的性质,并采取了应对措施。

土方路基施工完成后,施工单位实测了压实度、纵断高程、中线偏位、平整度、宽度和边坡,各项指标均满足相应规范要求,施工单位提请监理验收。

【问题】

1.背景中所列土壤类型,哪些不得用于填筑路堤?哪些须经处理后才能用于填筑路堤?

2.指出施工单位在路堤施工中的错误,并给出正确做法。

3.质量缺陷性质确定的方法有哪些?

4.补充土方路基的实测项目。

¥

订单号: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

订单号: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