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学校评价的社会标准与教育市场化出路
对一所学校的评价,历来都有“理论标准”和“社会标准”两种;前者是来自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学生全面发展标准,而后者却是由强大的社会观念及需求驱使的考试成绩的标准。大多数学校目前都处在既要努力符合“理论标准”.得到上级“称好”,又要符合“社会标准”,让老百姓“叫好”的两难困境中。中国从隋唐开始就附着给教育以“选拔”功能。尚好的是当时没有现在严整的学校,而只有“松散”的“书院”,学生能否“考上”,与“书院”无涉。现在不行,学生“考不上”就是学校之过。不过,在现行条件下,这个社会标准是合理的,否则也没有其他“选拔”机制。“民心”所向,谁也无法逆转,除非人们都达到了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水平。唯一的出路,是利用“教育市场化”这一法宝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大力扶持家长看好的生源拥挤的学校,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把孩子送去上学。如果这些学校资源不够,再收编几个学校组成教育集团。政府只要运用教育督导的监管机制进行约束,使之符合“理论标准”即可。经济改革走市场化之路的成功经验,完全可以运用到教育改革上来。
你认为现实存在案例所说的双重标准问题吗?试运用教育评估的原则来分析这个矛盾。并评价案例所说的解决方法。
订单号: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
订单号: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