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刺激声的校准问题
- B.对实际应用中某些现象的解释
- C.ASSR测试结果报告
- D.测试方法及结果判断存在差异
- E.假反应问题
- A.刺激频率诱发耳声发射(SFOAE)
- B.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
- C.自发性耳声发射(SOAE)
- D.电诱发耳声发射(EEOAE)
- E.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
- A.国外报告显示,结束测试时的噪声水平在10~15nV
- B.当背景噪声很低时有反应出现,即可结束测试
- C.国内也有报告指出,测试睡眠状态下的儿童,当背景噪声低于0.01μV时,增加刺激次数,噪声水平下降变慢
- D.如果所用的测试仪可以显示背景,啧结束测试的实际应根据背景噪声的高低来决定
- E.当背景噪声水平≤0.01μV时,即可结束该次测试
- A.听神经对低频正弦波刺激有相位同步现象即“锁相”
- B.一旦出现了与调制频率相同的反应波,说明耳蜗听到了调幅音
- C.在下丘的中央核也有对调幅音特异反应的神经元,它们的反应对调制率有特异敏感性
- D.慢相负波(N10)的峰潜伏期为10~12ms,这些慢成分的能量谱在110Hz左右
- E.毛细胞对声刺激产生去极化和超极化,只有去极化时听神经才会产生动作电位
- A.其波形分析是在时阈图上进行
- B.因为是稳态反应,一般临床记录时只考虑反应阈值而不考虑潜伏期
- C.40Hz稳态反应测试的电极连接、测试耳机放置与ABR相同
- D.博范围30~150Hz,100ms的分析时间窗,叠加256或512次
- E.记录到4个相隔30ms的准正弦波就说明引出反应
- A.微型扬声器
- B.音频卡
- C.高灵敏度麦克风
- D.数字处理板
- E.计算机系统
- A.听神经颅内段
- B.耳蜗核
- C.外侧丘系及其核团(脑桥中上段)
- D.下丘及外侧丘系上方
- E.上橄榄核
- A.紧张情绪
- B.耳毒性药物
- C.传染病
- D.强噪声
- E.缺氧
- A.≤20dBnHL
- B.≤30dBnHL
- C.≤35dBnHL
- D.≤40dBnHL
- E.≤50dBnHL
- A.电磁干扰
- B.心电干扰
- C.交流电干扰
- D.肌电伪迹
- E.外源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