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17
-
预算的作用主要包括()。
- A.通过引导和控制经济活动,使企业经营达到预期目标
- B.实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
- C.完全准确的预算企业未来的业绩
- D.作为业绩考核的标准
- A.会计信息化的水平
- B.金融市场的规模
- C.通货膨胀水平
- D.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 A.对于不同的产业和企业规模,流动资产与销售额的比率的变动范围非常大
- B.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影响在流动资产账户上的投资水平
- C.如果企业的管理政策是保守的,它将选择一个高水平的流动资产与销售收入比率
- D.如果管理者偏向于为了产生更高的盈利能力而承担风险,它将以一个低水平的流动资产与销售收入比率来运营
- A.确定客户拒付账款的风险,即坏账损失率
- B.具体确定客户的信用等级
- C.信用期间的确定
- D.现金折扣期和折扣率的确定
- 21
-
股票回购的方式有()。
- A.公开市场回购
- B.要约回购
- C.协议回购
- D.约定回购
- A.平衡法
- B.因素法
- C.比例法
- D.定额法
- 23
-
净现值指标的缺点有()。
- A.所采用的贴现率不易确定
- B.不适宜于原始投资额不相等的独立投资方案的比较决策
- C.不能对寿命期不同的互斥投资方案进行直接决策
- D.没有考虑投资的风险性
- A.直接材料预算
- B.变动制造费用预算
- C.专门决策预算
- D.直接人工预算
- A.有利于内部采取避税措施及防范汇率风险
- B.有利于在整个企业内部优化配置资源
- C.有利于实行内部调拨价格
- D.有利于适应市场的弹性
- A.计算由认股权证、股份期权形成的稀释每股收益时,作为分子的净利润金额一般不变;分母的调整项目为增加的普通股股数,同时还应考虑时间权数
- B.对于可转换公司债券,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分子的调整项目为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已确认为费用的利息等的税前影响额
- C.对于可转换公司债券,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分母的调整项目为假定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期初或发行日转换为普通股的股数加权平均数
- D.对于认股权证、股份期权等的行权价格高于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时,应当考虑其稀释性
- A.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 B.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
- C.各责任中心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 D.特定责任中心的全部可控成本
- A.总资产净利率
- B.总资产报酬率
- C.营业净利率
- D.净资产收益率
- A.93.22
- B.100
- C.105.35
- D.107.58
- A.敏感系数为正数,参量值与目标值发生同方向变化
- B.敏感系数为负数,参量值与目标值发生同方向变化
- C.只有敏感系数大于1的参量才是敏感因素
- D.只有敏感系数小于1的参量才是敏感因素
- A.52
- B.50
- C.31.2
- D.30
- A.短期国债
- B.商业票据
- C.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
- D.公司股票
- A.来源灵活多样性
- B.数量具有波动性
- C.实务形态具有易变现性
- D.周转具有短期性
- A.方差
- B.净现值
- C.标准差
- D.标准差率
- A.37.5%
- B.34.5%
- C.31.5%
- D.42.5%
- A.120
- B.144
- C.150
- D.134.4
- A.金融机构
- B.企业组织形式
- C.公司治理的规定
- D.经济周期
- A.构成比率
- B.定基动态比率
- C.效率比率
- D.相关比率
- A.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
- B.交易成本和短缺成本
- C.机会成本和短缺成本
- D.持有成本和短缺成本
- A.弹性预算法
- B.零基预算法
- C.滚动预算法
- D.固定预算法
- A.3000
- B.1000
- C.2850
- D.850
- A.有利于公司合理安排资本结构
- B.有利于投资者安排收入与支出
- C.有利于公司稳定股票的市场价格
- D.有利于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
- A.5
- B.3
- C.8
- D.10
- A.均可以促进股票的流通和交易
- B.均有助于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
- C.均会改变股东权益内部结构
- D.均不会改变企业资本结构
- A.直接筹资和间接筹资
- B.内部筹资和外部筹资
- C.股权筹资、债务筹资和衍生工具筹资
- D.短期筹资和长期筹资
- A.直接材料预算
- B.直接人工预算
- C.现金预算
- D.资本支出预算
- A.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
- B.反映了投资的风险价值
- C.规避了企业的短期行为
- D.上市公司股价可直接揭示公司价值
- A.资本成本较低
- B.产权流动性较强
- C.能够提升企业市场形象
- D.易于尽快形成生产能力
- A.50%
- B.10%
- C.30%
- D.60%
- A.风险自担
- B.风险自保
- C.减少风险
- D.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