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
疏导原则即循循善诱原则。
- A.直观性原则
-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C.因材施教原则
- D.量力性原则
- A.感知运动阶段
- B.前运算阶段
- C.具体运算阶段
- D.形式运算阶段
- A.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 B.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 C.文化体系
- D.教育为文化本体
- A.遗传决定论
- B.环境决定论
- C.教育万能论
- D.内发论
- A.独特性
- B.稳定性
- C.整合性
- D.功能性
- A.感觉适应
- B.感觉对比
- C.感觉补偿
- D.感觉后效
- A.事实说服
- B.理论说服
- C.直接说服
- D.间接说服
- A.认知过程
- B.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 C.教师与学生双主体
- D.学生主导教师主体
- A.《学记》
- B.《论语》
- C.《大学》
- D.《中庸》
- 20
-
思维反映的是( )
- A.过去的经验
- B.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 C.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 D.人的愿望
- A.中学
- B.小学
- C.幼儿
- D.大学
- A.1856
- B.1860
- C.1862
- D.1866
- A.诱发性事件
- B.个体的情绪
- C.对事件的看法
- D.个体的行为反应
- 24
-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 A.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B.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 C.倡导性学习
- D.转变旧的学习方式
- A.品德
- B.意志
- C.道德
- D.情绪
- A.政治制度
- B.经济制度
- C.生产力的发展
- D.科学技术
- A.灵活性
- B.自愿性
- C.自主性
- D.发展性
- A.学习取得的成就必须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可
- B.像你希望别人对你那样对待别人
- C.学习是自己的事,别人无权过问
- D.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 29
-
德育的永恒主题是( )
- A.政治教育
- B.爱国主义教育
- C.理想教育
- D.生存教育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 B.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 A.观察法
- B.调查法
- C.实验法
- D.历史研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