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60%
- B.50%
- C.40%
- D.30%
- A.120000
- B.90000
- C.72000
- D.60000
- A.800
- B.600
- C.500
- D.400
- A.驳回诉讼请求,因为商店失窃的损失应当由乙本人自行承担
- B.驳回诉讼请求,因为失窃行为既已发生,认定县公安局不履行责任已无任何实际意义
- C.裁定乙与县公安局就赔偿金额进行协商、调解
- D.确认县公安局的不作为违法
- A.甲是适格原告,因为甲最先发现案情并多次向110接警中心报警
- B.乙是适格原告,因为乙是县公安局不作为行为的受害人
- C.甲和乙可以成为共同原告,因为他们都是当事人
- D.甲因为目击盗窃全过程并报警可以成为诉讼第三人
- A.能成立,因为县公安局的违法不作为造成了乙的财产损失
- B.不能成立,因为商店失窃与县公安局的不作为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 C.不能成立,除非失窃时打电话报警的是乙本人
- D.不能成立,县公安局不是赔偿义务机关,乙应当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提出索赔请求
- A.人民法院审理本案,叮以适用简易程序,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
- B.在庭审中,经许可,乙同丙可以互相辩论
- C.人民法院审理本案,首先要进行调解
- D.乙在诉讼过程中,可以对丙提起反诉
- A.不予受理,因为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 B.不予受理,因为必须先经过行政复议方可诉讼
- C.受理此案,因为县公安局的行为属于不履行法定职责的不作为
- D.不予受理,因为乙只能向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A.受理
- B.在甲、乙和丁之间进行调解
- C.告知丁在当事人上诉时向第二审法院提出其主张
- D.不予受理
- A.依法拘传丙
- B.开庭审理,缺席判决
- C.延期审理
- D.按丙撤诉处理
- A.1500
- B.2400
- C.2700
- D.4500
- A.辩护律师
- B.具有外国国籍的父亲
- C.耳聋的同胞妹妹
- D.母亲
- A.30日内
- B.60日内
- C.90日内
- D.1年内
- A.工伤医疗
- B.停工留薪
- C.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 D.住院期间伙食补助
- A.甲不能享受工伤待遇,因为甲和乙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 B.甲不能享受工伤待遇,因为乙没有为甲办理过工伤保险手续
- C.甲摔倒应当认定为工伤,因为甲是在工作时间在工作场所受伤
- D.甲摔倒应当视同工伤,甲可以享受工伤待遇
- A.由县人民法院管辖
- B.将甲和县环保局列为共同被告
- C.将县环保局列为被告
- D.将甲列为第三人
- A.要求酒业公司承担听证费用
- B.公开举行听证
- C.指定该案调查人员主持听证
- D.制作听证笔录
- A.民事诉讼程序提起诉讼
- B.行政诉讼程序提起上诉
- C.刑事诉讼程序提起自诉
- D.国家赔偿程序请求赔偿
- A.有法律依据,因为县环保局进行的调解是具有第三人居中性质的行政调解
- B.有法律依据,因为调解协议不具有强制执行力
- C.无法律依据,因为县环保局的调解是具体行政行为
- D.无法律依据,因为县环保局应当强制执行调解协议
- A.350
- B.650
- C.760
- D.830
- A.书证应当是原件,不能是复印件
- B.作为物证的原件不便搬运时,可以拍摄足以反映原物外形或者内容的照片
- C.证人应当出庭作证,否则其证人证言不能作为定案依据
- D.经人民法院准许,鉴定人可以不出庭宣读鉴定结论
- A.法律事件
- B.法律行为
- C.确认式法律事实
- D.排除式法律事实
- A.起草具体的法律条文
- B.法律案的审议和讨论
- C.法律案的表决
- D.立法解释
- A.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
- B.治理为主、防治结合原则
- C.公众参与原则
- D.污染者付费原则
- A.证人申请法院调取的
- B.第三人提供了证据线索但无法自行收集证据,申请法院调取的
- C.涉及国家利益的事实认定的
- D.涉及依职权中止诉讼、终结诉讼等程序性事项的
- A.现役军人
- B.病故军人家属
- C.退伍军人家属
- D.复原军人家属
- A.民族乡的人民政府
- B.自治州的人民法院
- C.自治州的人民政府
- D.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
- A.被告人的身份
- B.法律规定的推定事实
- C.被告人的行为目的
- D.被告人的责任
- A.制定法
- B.判例法
- C.习惯法
- D.判决书
- A.乙区人民政府作为复议机关应当将省国土资源厅的规定转送市人民政府处理
- B.甲市人民政府作为复议机关无权对省国土资源厅的规定进行处理
- C.甲市国土局作为复议机关应当将审查省国土资源厅规定的请求转送省国土资源厅处理
- D.省人民政府有权对省国土资源厅的规定进行处理
- A.特别行政区的立法不需要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 B.不服特别行政区法院的判决,可以上诉至我国最高人民法院
- C.特别行政区可以自主决定经济、财政、防务等事项
- D.中央人民政府可授权特别行政区依照基本法自行处理有关对外事务
- A.审判权和检察权分别由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行使,其他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均不得行使
- B.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 C.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在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过程中,必须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正确适用法律
- D.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在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过程中,强化内部监督,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监督
- A.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
- B.盗窃
- C.贩卖毒晶
- D.强奸
- A.申请人
- B.具有权利能力的公民
- C.具有行为能力的公民
- D.第三人
- A.假释考验期满
- B.假释考验期间
- C.缓刑考验期满
- D.赦免以后
- A.证人不能是单位
- B.证人必须是在诉讼之外了解案件情况的人
- C.证人可以是当事人
- D.证人具有不可替代性
- A.男年满60周岁
- B.女年满50周岁
- C.从事井下、高温工作的,男年满55周岁
- D.从事井下、高温工作的,女年满45周岁
- A.自诉案件都可以适用简易程序
- B.共同犯罪案件不能适用简易程序
- C.被告人是盲人的案件不能适用简易程序
- D.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可以适用简易程序
- A.初步说明
- B.修改情况
- C.主要内容
- D.审议结果
- A.部长会议
- B.总理事会
- C.秘书处
- D.总理事长
- A.字面解释
- B.系统解释
- C.扩大解释
- D.缩小解释
- A.促进科技进步原则
- B.科学研究自由原则
- C.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原则
- D.科学技术共享原则
- A.城市土地
- B.农村土地
- C.城市郊区土地
- D.宅基地
- A.原告或者第三人提供了证据线索,但无法自行收集而申请人民法院调取证据的
- B.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利益的事实认定的
- C.涉及依职权追加当事人、中止诉讼、终结诉讼、回避等程序性事项的
- D.被告认为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申请人民法院调取的
- A.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的
- B.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的
- C.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的
- D.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其原来的
- A.被害人乙
- B.甲的父亲
- C.甲的哥哥
- D.甲的辩护人
- A.行政诉讼区别于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的基本特征在于其内容是解决行政争议
- B.在行政诉讼中行政主体只能当被告,没有起诉权和反诉权
- C.行政诉讼既可以由合议庭审判,也可以由法官独任审判
- D.行政诉讼不适用简易程序
- A.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
- B.判处死刑的案件
- C.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审理的案件
- D.发回重审的案件
- A.可以申请复议
- B.不得申请复议
- C.可以在人民法院判决后再申请复议
- D.可以撤诉后再申请复议
- A.45
- B.50
- C.55
- D.60
- A.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
- B.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
- C.重大责任事故罪
- D.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
- A.我国的国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 B.我国的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 C.我国政体按照全民民主制原则建立
- D.我国是单一制国家
- A.多元退税,多方退税
- B.征多少,退多少,未征不退,彻底退税
- C.一次征税,多次退税
- D.以质取胜,多元退税
- A.存在滥用职权的情形
- B.超出追诉时效
- C.符合法律规定
- D.违反法定程序
- A.应当撤销一审判决,撤销拘留决定,并可以就赔偿问题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告知其另行起诉
- B.应当撤销一审判决,确认拘留违法,并应当告知其就赔偿问题另行起诉
- C.应当撤销一审判决,确认拘留违法,并可以就赔偿问题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将案件发网重审
- D.应当撤销一审判决,撤销拘留决定,并可以就赔偿问题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将赔偿部分发回重审
- A.1000
- B.1500
- C.2000
- D.3000
- A.35
- B.30
- C.25
- D.20
- A.6
- B.12
- C.18
- D.24
- A.复议前置为原则
- B.自由选择为原则,复议前置为例外
- C.行政诉讼最终为原则
- D.行政确认先行为原则
- A.移交单据
- B.货物包装
- C.所有权转移
- D.货物检验
- A.职务责任和个人责任
- B.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
- C.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
- D.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违宪责任
- A.法典编纂
- B.法规汇编
- C.法律清理
- D.法规清理
- A.生育的检查费
- B.生育的住院费
- C.出院后,因生育引起疾病的医疗费
- D.营养药品的费用
- A. 民事程序
- B.行政程序
- C.行政复议
- D.刑事赔偿
- A.法律原则一般不设定具体的行为模式
- B.法律原则对制定法律具有指导意义
- C.法律原则对法律适用具有指导意义
- D.法律原则不能作为法官判案的依据
- A.危害公共安全
- B.贪污贿赂
- C.危害国家安全
- D.渎职
- A.指引
- B.评价
- C.预测
- D.教育
- A.意外事件
- B.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 C.正当防卫
- D.紧急避险
- A.临时反倾销措施
- B.价格承诺
- C.反倾销税
- D.进口配额
- A.国家财政局
- B.甲省财政厅
- C.乙市财政厅
- D.丙区财政厅
- A.骗取出口退税罪
- B.逃税罪
- C.诈骗罪
- D.侵占罪
- A.缴纳耕地开垦费
- B.收回土地使用权
- C.缴纳土地闲置费
- D.征收土地使用费
- A.偷税罪
- B.骗取出口退税罪
- C.诈骗罪
- D.合同诈骗罪
- A.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
- B.患职业病
- C.在上班途中受到机动车辆伤害
- D.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自残
- A.卖方承担义务的大小
- B.承运人义务的大小
- C.交货地点的不同
- D.风险承担的不同
- A.非歧视
- B.公平贸易
- C.贸易自由化
- D.关税减让
- A.法律关系主体是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者
- B.无国籍人不能成为我国法律关系的主体
- C.国家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
- D.非法人团体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
- A.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票据法》的解释
- B.最高人民法院对贪污贿赂行为的解释
- C.省政府对《促进地方就业规定》这一政府 规章的解释
- D.出庭辩护律师对正当防卫限度的解释
- A.申请市人民政府依法强制执行
- B.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
- C.要求市人民政府责令国土局限期履行
- D.要求市人民检察院责令国土局限期履行
- A.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 B.法律规范中的行为模式包括可为、应为和勿为三种模式
- C.法律规范中的假定包括行为主体的条件和法律规则的适用条件
- D.将法律规范的三个构成要素规定在一个法律条文的现象较为常见
- A.1
- B.2
- C.4
- D.5
- A.退休
- B.离休
- C.退职
- D.停职
- A.直接故意
- B.间接故意
- C.疏忽大意过失
- D.过于自信过失
- A.监视居住和取保候审的适用对象不同
- B.监视居住的最长期限是12个月
- C.监视居住和取保候审可以同时适用
- D.人民检察院有权适用拘留
- A.统一
- B.民主
- C.科学
- D.独立
- A.终止审理
- B.中止审理
- C.延期审理
- D.缺席判决
- A.国务院部门规章
- B.反倾销国际公约
- C.被告所在地政府反倾销法规
- D.国务院部委反倾销的工作规定
- A.被害人是外国人的案件
- B.危害公共安全的案件
- C.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案件
- D.可能判处无期徒刑的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