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发生食物中毒的单位
- B.接收中毒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
- C.食品卫生检验人员
- D.中毒病人的家属
- E.获得信息的其他人
- A.处以违法所得1~5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 000元至5万元的罚款
- B.情节严重的可吊销卫生许可证
- C.销毁违法生产的产品
- D.冻结银行账号
- E.责令停止生产经营
- A.喷洒作物
- B.植物根部吸收
- C.空中随雨雪降落
- D.食物链富集
- E.销售时污染
- A.控制细菌繁殖
- B.杀灭病原菌
- C.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陉、保护易感人群
- D.多使用消毒剂
- E.防止食品细菌污染
- A.温度
- B.光线
- C.湿度
- D.震动
- E.氧气
- A.技术处理
- B.刑事处理
- C.行政处理
- D.病人处理
- E.样品处理
- A.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
- B.国家标准
- C.行业标准
- D.企业标准
- E.地方标准
- A.自主停业1个月
- B.食品不符合卫生要求
- C.涂改卫生许可证
- D.出借卫生许可证
- E.录用未经体检人员
- A.地势较高
- B.水源丰富,水质良好
- C.土壤清洁,便于绿化
- D.交通方便
- E.远离城区
- A.加盖密封
- B.贴上封条
- C.写明日期
- D.加盖公章
- E.或加石蜡封口
- A.自炽灯
- B.气味正常
- C.光线充足
- D.位置合适
- E.温湿度适宜
- 12
-
食品感官检验的基本方法有
- A.视觉鉴别法
- B.听觉鉴别法
- C.嗅觉鉴别法
- D.味觉鉴别法
- E.触觉鉴别法
- A.从事本食品研究的
- B.色盲、色弱
- C.慢性鼻炎
- D.近视
- E.50岁以上
- A.黏度
- B.二甲胺
- C.挥发性盐基总氮
- D.三甲胺
- E.K值
- A.氨
- B.苯
- C.一氧化碳
- D.氰化物
- E.汞
- A.影响食品的感官性状
- B.不降低食品的营养成分
- C.造成急性食物中毒
- D.引起机体的慢性危害
- E.对人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作用
- A.5d
- B.15d
- C.20d
- D.30d
- E.2个月
- A.氨
- B.苯
- C.一氧化碳
- D.氰化物
- E.汞
- A.氨
- B.苯
- C.一氧化碳
- D.氰化物
- E.汞
- A.5d
- B.15d
- C.20d
- D.30d
- E.2个月
- A.5d
- B.15d
- C.20d
- D.30d
- E.2个月
- A.冰块冷却法
- B.空气冷却法
- C.水冷法
- D.真空冷却法
- E.冷冻法
- A.冰块冷却法
- B.空气冷却法
- C.水冷法
- D.真空冷却法
- E.冷冻法
- A.赖氨酸
- B.饴糖
- C.米酒
- D.酒精
- E.腌菜
- A.枯草芽胞杆菌、丁酸杆菌
- B.无色杆菌属
- C.芽胞杆菌属
- D.糖酵母菌属、大肠菌群
- E.红酵母属
- 26
-
单用细菌进行发酵的制品
- A.赖氨酸
- B.饴糖
- C.米酒
- D.酒精
- E.腌菜
- 27
-
有机磷中毒特效解毒药是
- A.链霉素
- B.青霉素
- C.二巯基丙磺酸钠
- D.亚甲蓝
- E.氯磷定
- A.枯草芽胞杆菌、丁酸杆菌
- B.无色杆菌属
- C.芽胞杆菌属
- D.糖酵母菌属、大肠菌群
- E.红酵母属
- A.链霉素
- B.青霉素
- C.二巯基丙磺酸钠
- D.亚甲蓝
- E.氯磷定
- 30
-
脚气病是缺乏
- A.维生素B1
- B.维生素A
- C.维生素C
- D.维生素E
- E.维生素P
- 31
-
单用细菌进行发酵的制品是
- A.啤酒
- B.饴糖
- C.食醋
- D.酒精
- E.腌菜
- 32
-
鱼鳞病是缺乏
- A.维生素B1
- B.维生素A
- C.维生素C
- D.维生素E
- E.维生素P
- A.3个月
- B.6个月
- C.12个月
- D.24个月
- E.18个月
- 34
-
单用酵母进行发酵的制品是
- A.啤酒
- B.饴糖
- C.食醋
- D.酒精
- E.腌菜
- 35
-
易拉罐装果汁的保质期的是
- A.3个月
- B.6个月
- C.12个月
- D.24个月
- E.18个月
- A.年龄因素
- B.性别因素
- C.职业因素
- D.民族因素
- E.遗传因素
- A.疾病、弱智、身心损害
- B.一切疾病、残疾、生理功能障碍
- C.疾病、伤害、健康
- D.传染病、非传染病、健康
- E.传染病、地方病、非传染性疾病
- A.经食物传播
- B.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 C.经土壤传播
- D.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 E.经空气飞沫传播
- A.灵敏度
- B.1一特异度
- C.假阳性率
- D.特异度
- E.假阴性率
- A.系统误差越大
- B.抽样误差越大
- C.可靠程度越大
- D.可比性越差
- E.离散程度越大
- A.标准差逐渐增大
- B.标准差逐渐减小
- C.标准差、标准误都不变
- D.标准误逐渐增大
- E.标准误逐渐减小
- A.增加人员和设备
- B.降低实验误差
- C.提高显著性水平
- D.增加样本含量
- E.降低系统误差
- A.t检验
- B.F检验
- C.相关分析
- D.u检验
- E.x2检验
- 44
-
某地2003年平均人口数为100 000人,该地防疫站收到2003年发病的菌痢传染病报告卡323张,剔除重复,实际报告的菌痢病人为260人,在此260人中有3人发病2次,则该地菌痢的报告发病率为
- A.323/10万
- B.326/10万
- C.257/10万
- D.260/10万
- E.263/10万
- A.tr>rb
- B.tr<tb
- C.两者大小关系不能肯定
- D.tr=tb
- E.tr>tb或tr=tb
- A.n—1
- B.3
- C.1
- D.2
- E.4
- 47
-
随机抽样的目的是为了
- A.消除系统误差
- B.消除抽样误差
- C.减少样本的偏性
- D.消除测量误差
- E.减小随机误差
- A.单纯随机抽样
- B.整群抽样
- C.系统抽样
- D.分层抽样
- E.机械抽样
- A.妇女生育、授乳
- B.性别
- C.年龄
- D.饮水含氟量
- E.营养不良
- A.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
- B.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
- C.科学研究部门
- D.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
- E.有关生产企业
- 51
-
统计学研究的指标特性是
- A.可加性
- B.变异性
- C.对称性
- D.稳定性
- E.正态性
- A.树脂的本身毒性
- B.丙烯腈单体残留
- C.苯乙烯单体残留
- D.丁二烯单体残留
- E.聚合中添加的防老剂
- 53
-
流行病学的病因研究过程是
- A.提出病因假设,描述病因假设,综合评价病因假设
- B.提出病因假设并验证之,综合判定病因
- C.构思病因假设,确立病因假设,验证病因假设
- D.提出病因假设,分析病因假设,判定病因假设
- E.提出病因假设,检验病因假设,判定病因
- A.第一类错误减少
- B.第二类错误增大
- C.第二类错误减少
- D.第一类错误增大
- E.第一类和第二类错误均无变化
- 55
-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有
- A.自然环境中的因素
- B.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物
- C.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
- D.以上都是
- E.以上都不是
- A.充分而且必要病因
- B.充分但不必要病因
- C.以上都不是
- D.必要但不充分病因
- E.不充分且不必要病因
- A.乙醇
- B.甲醇
- C.乙醛
- D.甲酸
- E.乙酸
- A.一级医疗救治
- B.三级医疗救治
- C.五级医疗救治
- D.二级医疗救治
- E.四级医疗救治
- A.化妆品光感性皮炎
- B.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 C.化妆品皮肤色素紊乱
- D.化妆品甲损害
- E.化妆品痤疮
- A.2h内
- B.4h内
- C.8h内
- D.3h内
- E.6h内
- A.人员培洲
- B.实行全程质量控制
- C.设备一律更新
- D.保持设备良好
- E.建立健全质保部门
- A.各级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
- B.由所在单位工会和劳动鉴定委员会
- C.企业主管部门
- D.由各级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委员会
- E.各级医疗卫生机构
- A.就业率
- B.出生率
- C.平均寿命
- D.成人识字率
- E.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
- A.在卫生防疫部门备案
- B.取得卫生知识合格证明及健康合格证
- C.经卫生行政部门同意
- D.在街道办事处备案
- E.以上都不是
- A.红肠
- B.牛餐肉
- C.烤羊肉串
- D.腊肉
- E.以上都是
- A.病例组和对照组
- B.暴露组和非暴露组
- C.只有实验组
- D.实验组和对照组
- E.只有病例组
- A.腌肉制品类
- B.酱油制品类
- C.肉罐头类
- D.肉肠类
- E.熏烤动物食品类
- A.脱工作服前
- B.上厕所后
- C.休息或打电话后
- D.A+C
- E.B+C
- A.0.01g/kg
- B.0.02g/kg
- C.0.03g/kg
- D.0.04g/kg
- E.0.05g/kg
- A.涂肥皂
- B.手届0_Ii9洗
- C.流水充分冲洗干净
- D.吹干
- E.A+B+C+D
- A.角膜变浑浊
- B.鳃色变淡
- C.鱼鳞完整,有弹性,有光泽
- D.肛门突出
- E.鳃色变深
- A.改变肉制品的味道
- B.改变肉制品的颜色
- C.改变肉制品的营养
- D.防止发生食物中毒
- E.以上均是
- A.角膜透明
- B.鳃鲜红
- C.鱼鳞紧贴完整
- D.肌肉无弹性、鱼体变软
- E.鱼腹未膨胀
- A.含氯化合物消毒法
- B.醇类消毒法
- C.电离辐射消毒法
- D.热力消毒法
- E.以上都不是
- A.热力消毒法
- B.巴氏消毒法
- C.电离辐射消毒法
- D.过氧化物类消毒法
- E.以上都不是
- A.保证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
- B.修补组织
- C.维持体内多种生理活动D,更新组织
- D.以上都是
- A.防止食品被细菌污染
- B.控制细菌繁殖
- C.杀灭病原菌
- D.保护易感人群
- E.A十B+C
- A.蛋白质、脂肪
- B.糖类
- C.水
- D.无机盐、维生素
- E.以上都是
- A.全年皆可发生,夏秋季多发
- B.主要由动物性食品引起
- C.往往是由于食品贮存和加工不妥
- D.临床症状的轻重与进食量有关
- E.以上均是
- A.没什么意义
- B.可以初步判断中毒的性质
- C.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潜伏期相对长些
- D.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潜伏期相对短些
- E.B+C+D
- A.各病例潜伏期的中位数
- B.各病例潜伏期的平均数
- C.各病例潜伏期的峰值
- D.各病例潜伏期的几何均值
- E.以上计算所得值均可
- A.细菌性的食物中毒
- B.真菌性的食物中毒
- C.化学性的食物中毒
- D.动植物性的食物中毒
- E.以上四种
- 83
-
各类食物中毒的共同特点是
- A.发病急,病程短
- B.与食物有明显关系
- C.无传染性
- D.细菌性中毒有明显季节性
- E.以上均是
- A.依法申请
- B.依法受理
- C.依法审查
- D.依法核准
- E.包括以上四个步骤
- A.保健食品
- B.新资源食品
- C.动物性食品
- D.植物性食品
- E.A+B
- A.1人
- B.2人
- C.3人
- D.4人
- E.无所谓
- A.生产经营单位的卫生制度与管理
- B.个人卫生及卫生知识抽查
- C.许可证、健康证及培训证办理情况
- D.生产经营的卫生状况
- E.以E都是
- A.5d内
- B.10d内
- C.15d内
- D.20d内
- E.25d内
- A.1d内
- B.2d内
- C.3d内
- D.4d内
- E.5d内
- A.10类
- B.15类
- C.16类
- D.20类
- E.21类
- A.不能维护生产者的权益
- B.只能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 C.能维护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 D.起促进销售的作用
- E.标签可以查看生产日期
- A.天然食品添加剂
- B.A+D
- C.化合物添加剂
- D.人工合成添加剂
- E.食品防腐剂
- A.聚合不充分的低聚合物的毒性
- B.低分子降解产物的毒性
- C.未参与聚合的游离单体的毒性
- D.添加剂的毒性
- E.以上都是
- A.预包装食品容器上的文字
- B.预包装食品容器上的图形
- C.预包装食品容器上的符号
- D.预包装食品容器上的说明物
- E.以上均是
- A.竹、木、纸
- B.搪瓷、陶瓷
- C.树脂、塑料
- D.不锈钢
- E.以上都是
- A.内毒素
- B.外毒素
- C.侵袭性酶类
- D.细胞毒素
- E.肠毒素
- A.需氧菌
- B.厌氧菌
- C.兼性厌氧菌
- D.肠杆菌
- E.球菌
- A.保温试验中胖听消失
- B.保温试验中胖听不变
- C.保温试验中胖听增大
- D.以上试验无法鉴别
- E.以上试验均可以鉴别
- A.瘪听
- B.胖听
- C.锈听
- D.漏听
- E.以上都有
- A.国家技监部门
- B.当地工商部门
- C.都可以检验
- D.由口岸进口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
- E.以上都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