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争议双方对行使职权行为的合法性有争议,但对行政赔偿问题已达成协议
- B.行使职权的行为已经被复议机关确认为违法或已经被撤销、变更,但复议机关并未对行政赔偿问题作出裁决,或受害人对复议机关的赔偿裁决不服的
- C.行使职权的行为已被法院判决确认为违法,或已被法院判决撤销,判决生效后,受害人提出赔偿请求的
- D.行使职权的行为为终局裁决机关所为,该行为的合法性已不得争议,受害人对于赔偿仍有异议的
- E.受害人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事实行为提出赔偿请求,而无意对该行为的合法性提出异议的
- A.权责一致原则
- B.公正、公开原则
- C.强制原则
- D.参与原则
- E.效率原则
- A.通报批评
- B.履行职务
- C.纠正不当
- D.行政赔偿
- E.罢免
- A.强制拘留
- B.强制传唤
- C.强制履行
- D.遣送出境
- E.强制处罚
- A.听证合法
- B.主体合法
- C.内容合法
- D.变更合法
- E.程序合法
- A.退休
- B.辞职
- C.辞退
- D.调出
- E.离职
- A.损害赔偿责任具有一定的任意性
- B.损害赔偿是一种违约责任
- C.损害赔偿责任具有补偿性而不具有惩罚性
- D.损害赔偿责任具有强制性
- E.损害赔偿的范围原则上以当事人的实际损失为限
- A.行政法没有完整、统一的法典
- B.行政法在局部领域内形成了统一的法典
- C.行政法规范具有明显的易变性
- D.行政法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内容非常丰富
- E.行政法的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相交织并共存于一个法律文件之中
- A.履行主体适当
- B.履行标的适当
- C.履行内容适当
- D.履行期限适当
- E.履行地点和方式适当
- A.合同标的变更
- B.标的物数量的增减
- C.标的物品质的改变
- D.价款或酬金的增减
- E.合同双方主体的变更
- 11
-
担保物权的特征有( )。
- A.具有强制性
- B.具有价值权性
- C.具有从属性
- D.具有不可分性
- E.具有物上代位性
- A.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 B.提前单方解除合同
- C.违反保密义务
- D.无权代理订立的合同
- E.故意隐瞒与缔约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 A.为建造住宅而对依法取得的宅基地享有长期占有权
- B.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宅基地
- C.有权在宅基地空闲处建造其他建筑物和设施,从事种植并收取其利益
- D.依法转让房屋所有权时一并转让宅基地使用权
- E.因国家或集体的规划致宅基地变更而使宅基地使用人遭受损失的,宅基地使用人有权获得赔偿
- A.物权形式主义
- B.意思主义
- C.债权形式主义
- D.要式主义
- E.行政主义
- A.人格权与身份权
- B.依法律规定不得适用时效取得的权利
- C.变更权与诉讼权
- D.基于身份关系而发生的专属财产权
- E.以主权利为前提的从权利
- A.主体合格
- B.内容合法
- C.意思表示真实
- D.程序合法
- E.变更合法
- A.有一定的法定抗辩事由
- B.必须是从事对周围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的作业
- C.必须要有损害后果,即人身或者财产上的损害
- D.高度危险作业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 E.没有法定抗辩事由
- A.依法被撤销
- B.解散
- C.依法宣告破产
- D.宣告失踪
- E.国家社会经济发生重大调整
- A.与主体不可分割
- B.当事人意思表示自由
- C.当事人主体平等
- D.等价有偿
- E.以特定人身利益为内容,不直接具有财产性质
- A.支配权
- B.原权
- C.请求权
- D.救济权
- E.形成权
- A.1
- B.2
- C.3
- D.4
- A.1
- B.2
- C.3
- D.4
- A.60
- B.120
- C.180
- D.300
- A.15
- B.30
- C.45
- D.60
- A.7
- B.10
- C.15
- D.30
- A.7
- B.15
- C.21
- D.30
- A.证据归档
- B.证据整
- C.证据保存
- D.证据保金
- A.代理权
- B.担保权
- C.监护权
- D.用益物权
- A.30
- B.45
- C.60
- D.90
- A.30
- B.45
- C.60
- D.90
- A.5
- B.7
- C.10
- D.15
- A.行政赔偿
- B.行政争议
- C.行政行为
- D.行政责任
- A.行政行为
- B.行政程序
- C.行政责任
- D.行政复议
- A.情报公开制度
- B.行政过程和行政决定公开制度
- C.听证制度
- D.职能分离制度
- A.公听
- B.陈述
- C.听讯
- D.旁听
- A.2
- B.3
- C.5
- D.7
- A.执行罚
- B.代执行
- C.强制执行
- D.直接执行
- A.复议程序
- B.简易程序
- C.行政程序
- D.听证程序
- A.执行性立法
- B.创制性立法
- C.中央行政立法
- D.地方行政立法
- A.公布生效
- B.附期限生效
- C.附条件生效
- D.即时生效
- A.程序合法
- B.行为合法
- C.内容合法
- D.主体合法
- A.客观性
- B.裁量性
- C.单方意志性
- D.强制性
- A.1~3
- B.2~5
- C.3~6
- D.4~7
- A.行政主体
- B.行政机关
- C.行政组织
- D.行政单位
- A.民事关系
- B.行政关系
- C.政治关系
- D.法律关系
- A.强制执行
- B.有法必依
- C.依法行政
- D.执法必公
- A.赔偿性违约金
- B.违约性赔偿金
- C.违约性罚款
- D.惩罚性违约金
- A.预期违约
- B.实际违约
- C.法定违约
- D.期间违约
- A.法定抵消
- B.协商抵消
- C.单方抵消
- D.合同抵消
- A.约定解除
- B.法定解除
- C.强制解除
- D.单方解除
- A.复议权
- B.诉讼权
- C.抗辩权
- D.申诉权
- A.违约责任
- B.过失责任
- C.缔约过失责任
- D.赔偿责任
- A.撤销
- B.变更
- C.注销
- D.可撤销和可变更
- A.合同转让
- B.合同解除
- C.合同撤销
- D.合同终止
- A.3
- B.2
- C.1
- D.6
- A.要约
- B.要约邀请
- C.承诺
- D.承诺生效
- A.诺成合同
- B.实践合同
- C.要式合同
- D.不要式合同
- A.最高额抵押
- B.最低额抵押
- C.预定金抵押
- D.担保金抵押
- A.典权
- B.物权
- C.所有权
- D.债权
- A.14
- B.21
- C.45
- D.60
- A.物权
- B.所有权
- C.典权
- D.担保物权
- A.物权有无从属性
- B.标的物种类的不同
- C.标的物的支配范围
- D.对标的物进行支配的内容的不同
- A.相邻关系
- B.近因原则
- C.相互关联
- D.区分关系
- A.1
- B.2
- C.3
- D.4
- A.客观性
- B.公开性
- C.对比性
- D.排他性
- A.自控占有
- B.公然占有
- C.自主占有
- D.和平占有
- A.行为人以他人的名义独立对第三人为意思表示
- B.行为人的行为符合代理行为的表面特征
- C.行为人不具有代理权
- D.无权代理行为的法律效果是不确定的,并非绝对不能产生代理的法律后果
- A.法定代理
- B.指定代理
- C.本代理
- D.复代理
- A.1
- B.2
- C.3
- D.4
- A.沉默形式
- B.推定形式
- C.公告形式
- D.鉴证形式
- A.自然终止
- B.诉讼终止
- C.复议终止
- D.监护终止
- A.单务法律行为
- B.双务法律行为
- C.诺成法律行为
- D.实践法律行为
- A.1
- B.2
- C.3
- D.4
- A.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 B.相对民事行为能力
- C.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 D.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 A.正当防卫
- B.急避险
- C.公力救济
- D.私力救济
- A.支配权
- B.形成权
- C.抗辩权
- D.请求权
- A.内容变更
- B.主体变更
- C.客体变更
- D.形式变更
- A.民法
- B.合同法
- C.行政法
- D.担保法
- A.上层法
- B.体位法
- C.基本法
- D.独立法
- A.平等原则
- B.自愿原则
- C.公平原则
- D.诚实信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