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实地放样
- B.界址桩的设置
- C.界址点的布局
- D.界址点的编号
- E.确定界址点的放样元素
- A.实地选点
- B.埋设标石
- C.野外观测
- D.内业平差计算
- E.制图
- A.用地界线、界址点、用地总面积
- B.用地范围内各权属单位名称及地类名称、用地范围内占用各权属单位土地面积及地类面积
- C.用地范围内人口状况
- D.用地范围内的行政界线、各权属单位的界址线、基本农田界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范围线
- E.文字注记、数学要素等
- A.空间性
- B.连续性
- C.法律性
- D.系统性
- E.精确性
- A.宗地编号
- B.指北方向
- C.绘图时间
- D.地类代码
- E.有效期限
- A.测区范围内的航片
- B.土地权属界线图
- C.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D.基本住房界线图
- E.用地范围内的地籍图
- A.多余观测数较同样规模的三角网要少B.不易出现观测值中的细差
- C.可靠性不高
- D.图形复杂
- E.精度难以掌控
- A.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材料
- B.土地登记申请书
- C.土地登记审批表
- D.地籍调查通知书
- E.申请人身份证明
- A.综合调绘法
- B.解析调绘法
- C.全野外调绘法
- D.坐标调绘法
- E.图解调绘法
- A.实事求是
- B.科学调查
- C.一查多用
- D.统一要求
- E.数字化调查
- A.权属界线
- B.位置
- C.形状
- D.地类界线
- E.坡度
- A.地类调查应当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
- B.按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及《全国土地分类(试行)》的要求进行
- C.以接受勘测定界委托时为调查时点
- D.通过现场调查及实地判读,将用地范围内及其附近的各地类界线测绘或转绘在工作底图上,并标注三级地类编号
- E.在地类调查的同时,实地调绘农用地和建设用地范围界线
- A.标清各权属界线拐点及界线位置的附图
- B.拐点及权属界线真实位置的文字说明
- C.权属双方指界人签字盖章、调查人签字盖章
-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盖章
- E.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签章
- A.极坐标法
- B.方向坐标法
- C.前方交会法
- D.长度交会法
- E.角度坐标法
- A.项目用地的总面积,项目占用集体土地、国有土地的面积和占用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面积
- B.量算出征用土地面积和其中占耕地、基本农田的面积
- C.出让土地的数量,代征土地面积和其中占耕地、基本农田的面积
- D.建筑容积率
- E.临时用地面积,规划道路面积、占用他项权利的集体土地或国有土地的面积
- A.城镇街坊外围界址点
- B.城镇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
- C.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的界址点
- D.村庄外部的界址点
- E.村庄内部的界址点
- A.部分解析法
- B.GPS法
- C.解析法
- D.航测法
- E.遥感法
- A.区(县)
- B.街道(乡、镇)
- C.街坊(村)
- D.省(市)
- E.宗地
- A.天线设置
- B.接收机操作
- C.技术设计
- D.选点埋石
- E.测站记簿
- A.登记发证的审批业务
- B.输出专题图件以及逐级审批
- C.方便地籍数据的处理
- D.更好的实现与其他系统的接口
- A.控制点网图、控制点成果表及点之记的复印件
- B.地籍铅笔原图
- C.界址点坐标册
- D.初始地籍调查表复印件
- E.土地登记卡和土地归户卡
- A.数据录入
- B.数据获取
- C.数据编辑
- D.格式转换
- A.可靠性
- B.可行性
- C.权威性
- D.强制性
- A.需要
- B.偶尔需要
- C.不需要
- D.可定期
- A.地政
- B.地管
- C.籍管
- D.户籍
- A.初始权属调查
- B.变更地籍调查
- C.土地权属调查
- D.综合管理调查
- A.城市土地权利结构指标
- B.城市土地利用潜力指标
- C.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指标
- D.城市土地利用强度指标
- A.中期检查
- B.后期检查
- C.前期检查
- D.最终检查
- A.《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
- B.《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
- C.《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 D.《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 A.为土地管理服务
- B.为房地产管理服务
- C.为决策服务
- D.为人类、科技的发展服务
- A.权源确认
- B.指界确认
- C.协商确认
- D.仲裁确认
- A.变更信息
- B.文献信息
- C.图形信息
- D.空间信息
- A.地籍调查
- B.权属调查
- C.土地统计
- D.土地登记
- A.技术
- B.测量
- C.经验总结
- D.可行性
- A.调查区划分正确,与登记申请区对应,有良好的调查工作图
- B.界址标志设置齐全、醒目、坚固,能长期保存
- C.宗地草图内容齐全,清晰易读,勘丈数据完整正确;
- D.初始地籍调查表项目填写齐全、清晰,文字描述简练、准确,结论清楚,手续完备
- A.测绘地籍图
- B.制作宗地图
- C.测定宗地界址点
- D.宗地面积量算
- A.国家
- B.个人
- C.企业
- D.单位
- A.省级
- B.市级
- C.地区
- D.县级
- A.《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
- B.《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 C.《地籍调查规程》
- D.《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 A.±5
- B.±7.5
- C.±10
- D.±15
- A.为地籍调杏表的预编地籍号
- B.即为此宗地所在的图幅号
- C.应该包括此宗地各部分地块所在的图幅号
- D.为当时的日期
- A.按宗地编号
- B.按地籍街道统一编号
- C.按地籍街坊统一编号
- D.按图幅统一编号
- A.50~200
- B.100~300
- C.100~400
- D.200~500
- A.调查区域的地理位置
- B.人员组成
- C.技术方案编写的依据
- D.调查区的划分
- A.外业观测
- B.野外测量
- C.外业准备
- D.野外探测
- A.国务院
- B.省级人民政府
- C.国土资源部
- D.省级土地管理部门
- A.省级
- B.市级
- C.县级
- D.乡镇级
- A.向西
- B.向北
- C.向东
- D.向南
- A.检查、补置、更正实地界址点位
- B.保持地籍资料连贯性的重要手段
- C.逐步消除初始地籍中可能存在的差错
- D.提高地籍测量成果的质量
- A.2
- B.3
- C.5
- D.小于2000/300
- A.多用途
- B.功能性
- C.单一化
- D.税收
- A.相邻宗地界址线间距小于0.5m时,宗地界址必须由本宗地及相邻宗地的使用者亲自到现场指界、认定
- B.单位使用的土地,可以由委托代理人出席指界,并出具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及本人身份证明
- C.历史用地、没有权属文件的宗地,经审核后,一般按土地使用现状确定界址
- D.宗地界址有争议的,调查人员应在现场调解处理
- A.实体
- B.宗地
- C.街坊
- D.元数据
- A.宗地形状改变
- B.产权变更
- C.设定他项权利
- D.用途改变
- A.街道
- B.街坊
- C.若干宗地
- D.历史用地
- A.分布式
- B.集中式
- C.职能式
- D.矩阵式
- A.省级
- B.县级
- C.市级
- D.乡镇级
- A.±10Cm:±20Cm
- B.±20Cm:±30Cm
- C.±20Cm:-4-40Cm
- D.±10Cm;±40Cm
- A.三角网
- B.三边网
- C.导线网
- D.边角混合网
- A.地籍编号的要求
- B.观测方法
- C.地籍图的成图方法
- D.控制点的埋设要求
- A.宗地
- B.图斑
- C.行政村
- D.同一类型的土地
- A.初始地籍调查表原件
- B.地籍二底图
- C.土地登记卡
- D.土地归户卡
- A.调查人员对某一行政辖区内申请登记的全部宗地进行全面现场调查,以核实宗地的权属,确认宗地界址的实地位置并掌握土地利用状况
- B.城镇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调查是在城镇初始地籍调查和城镇变更调查基础上进行的
- C.在分析基础上制定挖掘城镇土地利用潜力的措施
- D.为城镇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 A.基本农田的面积
- B.国有土地的面积和占用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面积
- C.出让土地的数量、代征土地面积和其中占耕地、基本农田的面积
- D.建筑容积率
- A.农产品
- B.经济作物
- C.环境质量
- D.市场环境
- A.宗地图
- B.宗地草图
- C.地籍图
- D.地形图
- A.反映国家各项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
- B.遵循土地构成要素的自然规律
- C.为开展土地条件调查和适宜性调查服务
- D.揭示土地类型的分异和演替规律
- A.专题地图
- B.行政区划图
- C.宗地图
- D.航片与地形图相结合
- A.界址点测量方法
- B.新增界址点放样方案
- C.极坐标法
- D.面积计算方法
- A.连贯性
- B.准确性
- C.统一性
- D.及时性
- A.土地所有权和收益权
- B.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
- C.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 D.土地使用权和他项权利
- A.(126.87m,126.87m)
- B.(123.40m,129.94m)
- C.(95.37m,137.73m)
- D.(195.37m,237.72m)
- A.1:1000或1:2000
- B.1:500或1:1000
- C.1:1500或1:2500
- D.1:1000或1:2050
- A.2
- B.3
- C.4
- D.5
- A.唯一性
- B.适用性
- C.实用性
- D.统一性
- A.二级
- B.三级
- C.四级
- D.五级
- A.集体农用土地使用权
- B.集体土地未利用地使用权
- C.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
- D.集体土地交通运输用地使用权
- A.图解法
- B.勘丈法
- C.坐标法
- D.解析法
- A.一级类
- B.二级类
- C.三级类
- D.四级类
- A.运动规律
- B.空间分布
- C.土地潜力
- D.空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