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指界确认方式
- B.仲裁确认方式
- C.法院裁定确认方式
- D.权源确认方式
- E.协商确认方式
- A.省(市)
- B.街坊(村)
- C.区(县)
- D.宗地
- E.街道(乡、镇)
- A.地籍调查与数据库管理子系统
- B.统计输入子系统
- C.办文跟踪子系统
- D.地籍查询子系统
- E.网上发布和系统维护子系统
- A.实用性
- B.安全性
- C.稳定性
- D.持续性
- E.易操作性
- A.准确性
- B.强制性
- C.现势性
- D.严肃性
- E.法律意义
- A.走到
- B.画到
- C.看到
- D.问到
- E.听到
- A.各级行政界及行政区域名称
- B.各集体土地所有者名称
- C.绘图员签名
- D.地类界线及符号
- E.指北针
- A.地籍调查表的填写要求
- B.面积量算方法
- C.权属调查的技术路线
- D.界标设置方法
- E.宗地草图的绘制方法
- A.规划图
- B.布局图
- C.初步设计图
- D.规划用地范围图
- E.土地利用现状图
- A.土地税费征收
- B.征地拆迁
- C.地价政策制定
- D.与环境协调发展
- E.国有土地的出让
- A.原宗地划分为两块子宗地
- B.宗地所属地区的区划的变动
- C.继承土地使用权
- D.宗地界址发生变化
- E.违法宗地经处理后的变更
- A.土地权利人提出的申请
- B.国家地籍变更的要求
- C.法院提出的申请
- D.权属纠纷处理时提出申请
- E.国土管理部门的日常业务
- A.边角网
- B.三角网
- C.GPS网
- D.导线网
- E.边角混合网
- A.法律规定
- B.调查内容
- C.调查计划
- D.管理部门的安排
- E.工作进度
- A.如一方缺席,其宗地界线以另一方所指界线确定
- B.如一方缺席,其宗地界线由调查人员根据现状及地方习惯确定
- C.如双方缺席,其宗地界线由调查人员根据现状及地方习惯确定
- D.如双方缺席,调查人员须重新确定指界日期并通知双方指界人
- E.如双方缺席,违约缺席者对调查结果有异议的,须在收到调查结果之日起,30日内重新提出划界申请
- A.变更分散
- B.发生频率低
- C.调查范围小
- D.政策性强
- E.任务紧急
- A.界址点解析坐标
- B.建筑物边长
- C.界址线
- D.界址点的几何条件
- E.界址边长、界址点与邻近重要地物之间距离数据
- A.土地管理部门
- B.城市规划部门
- C.国土资源部
- D.省级人民政府
- E.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 A.地籍要素测量
- B.权属调查
- C.地籍着墨二底图
- D.面积计算
- E.地籍原图
- A.现代管理技术
- B.计算机网络技术
- C.数据库管理技术
- D.Rs技术
- E.GIS技术
- A.迫切性
- B.合理性
- C.完整性
- D.适应性
- A.0.2
- B.0.3
- C.0.5
- D.0.7
- A.2000
- B.2001
- C.2005
- D.2007
- A.地籍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
- B.地籍管理国家为掌管土地信息,管理土地权属而采取的措施体系
- C.地籍管理为编制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和规划提供必需的基础资料和依据
- D.地籍管理是一种单一的行政措施
- A.调查准备工作做得越细、越周到、越充分,调查的质量和效率就越高
- B.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是保证调查数据真实、可靠的主要手段之一
- C.县级调查成果经过自检之后,并符合调查规程要求时,调查成果将被确认
- D.调查准备工作包括技术准备、人员准备、资料准备和仪器设备准备
- A.二个
- B.三个
- C.四个
- D.八个
- A.9m2
- B.8m2
- C.7m2
- D.5m2
- A.矢量数据
- B.无损数据
- C.完整数据
- D.直接数据
- A.0.00025
- B.0.0025
- C.0.0003
- D.1/200
- A.国家单位
- B.个人
- C.企、事业单位
- D.集体所有制单位
- A.个人土地使用权
- B.集体农用土地使用权
- C.国有土地所有权
- D.集体土地使用权
- A.属地界线
- B.属地线
- C.地界线
- D.权属界线
- A.重要举措
- B.根本途径
- C.有效措施
- D.核心要求
- A.边界调整
- B.交叠
- C.重组
- D.边界共享
- A.1:500
- B.1:1000
- C.1:1500
- D.1:2000
- A.建设项目用地条件提供拟用地界址点坐标
- B.建设项目用地条件提供拟用地界址点相对于控制点及地物点的距离和角度等有关数据
- C.建设项目用地条件只提供用地图纸,而没有提供拟用地界址点坐标或拟用地界址点相对于控制点及地物点的距离和角度等有关数据
- D.建设项目用地条件提供拟用地界址点坐标和用地图纸
- A.一级三边网
- B.二级三边网
- C.三等级三边网
- D.四等级三边网
- A.高程
- B.面积
- C.弯曲度
- D.长度
- A.权属界址
- B.网格大小
- C.数据值
- D.专题结构
- A.省(市)-街道(乡、镇)-街坊(村)-宗地
- B.区(县)-街道(乡、镇)-街坊(村)-宗地
- C.省(市)-区(县)-街道(乡、镇)-宗地
- D.省(市)-区(县)-街坊(村)-宗地
- A.1:5000
- B.1:2000
- C.1:500
- D.1:100
- A.先国有后集体
- B.先国有后个人
- C.先集体后个人
- D.先集体后国有
- A.输入存档
- B.整理
- C.收集、保管
- D.借阅
- A.立卷归档的资料必须齐全、完整,字迹清楚、纸张良好
- B.归档材料必须系统整理,做到分类清楚、编目完善、排列有序
- C.初始地籍调查成果提供社会使用时,需办理必要的手续实行无偿服务
- D.书写的材料必须用碳素墨水或蓝黑墨水,严禁将圆珠笔或复写纸书写的材料归档
- A.图斑
- B.宗地
- C.零星地块
- D.土地类型
- A.7
- B.12
- C.15
- D.30
- A.甲级一乙级一丙级
- B.优等一良等一合格
- C.街道一街坊一宗地
- D.一级类型一二级类型一三级类型
- A.最低级
- B.下一级
- C.上一级
- D.最高级
- A.复杂
- B.准确
- C.方便
- D.简单
- A.地块
- B.图斑
- C.地类
- D.宗地
- A.测定界址点
- B.面积量算
- C.测绘地籍图
- D.制作宗地图
- A.户
- B.村民小组
- C.村民集体
- D.建制镇
- A.分散
- B.集中
- C.密度大
- D.狭窄
- A.拐点
- B.交叉点
- C.转折点
- D.地物点
- A.综合化地籍
- B.科学地籍
- C.现代地籍
- D.流行地籍
- A.森林所在的市(县)人民政府
- B.森林的栽种者及其继承人
- C.在森林旁居住的全体公民
- D.国家
- A.1:500
- B.1:1000
- C.1:2000
- D.1:5000
- A.外业调查
- B.内业计算
- C.外业测量
- D.内业整理汇总
- A.±15
- B.±10
- C.±7
- D.±5
- A.二底图
- B.蓝晒图
- C.计算机电子图
- D.航片
- A.地籍调查
- B.土地登记
- C.土地用途变更
- D.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 A.国家所有
- B.游牧民族
- C.公民个人
- D.全民所有制单位
- A.多个
- B.同一个
- C.特定的
- D.两个
- A.《城市测量规范》
- B.《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 C.《建设用地勘测定界规程》
- D.《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 A.计算机网络技术
- B.数据管理技术
- C.GIS技术
- D.现代管理技术
- A.直线
- B.曲线
- C.多段线
- D.弧线
- A.地籍调查
- B.土地统计
- C.土地测量
- D.地籍信息系统管理
- A.变更信息
- B.属性信息
- C.宗地空间信息
- D.附着物信息
- A.所有界址点都用实测元素按公式解析计算其坐标
- B.不用实测元素计算界址点的坐标,全部界址点位置应用勘丈的数据确定
- C.只有部分界址点(通常是街坊外围的界址点及街坊内部明显界址点)是用实测元素按公式解析计算其坐标,其余界址点位不测界址点的坐标
- D.界址点的坐标可以在图上图解获得
- A.数据处理
- B.土地登记
- C.查询统计
- D.空间分析
- A.城镇郊区、集镇、村庄和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非农业建筑用地
- B.集镇、村庄、建制镇
- C.城镇郊区、建制镇和独立工矿的用地
- D.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非农业建筑用地和独立工矿的用地
- A.潜力
- B.结构
- C.数量
- D.空间
- A.历史
- B.后期
- C.潜力
- D.可利用性
- A.0.05mm和小于0.2‰
- B.0.05mm和大于0.2‰
- C.0.07mm和小于0.2‰
- D.0.07mm和大于0.2‰
- A.耕地
- B.非耕地
- C.耕地以及非耕地
- D.耕地中的非耕地和非耕地中的耕地
- A.三角网
- B.三边网
- C.导线网
- D.边角网
- A.《中国水库名称代码》
- B.《中国湖泊名称代码》
- C.《中国河流名称代码》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 A.无损
- B.奇数
- C.无差别
- D.高速
- A.0.1mm
- B.0.2mm
- C.0.5mm
- D.1.0mm
- A.综合性
- B.特殊性
- C.法律性
- D.及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