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自考公共关系学综合模拟测试(2)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0

信息监测系统的建立旨在对危机信息进行()

  • A.收集
  • B.分析
  • C.整理
  • D.预测
  • E.加工
11

根据公众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可将公众分为()

  • A.非公众
  • B.受欢迎公众
  • C.潜在公众
  • D.知晓公众
  • E.行动公众
12

新闻发布会的主要用于()

  • A.维护组织形象
  • B.传播领导意见
  • C.信息反馈
  • D.协调公共关系
  • E.引导舆论倾向
13

因特网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包括()

  • A.兼容性
  • B.互动性
  • C.针对性强
  • D.全球性
  • E.即时性
14

拉斯韦尔的“5W”模式将传播学的研究内容分为

  • A.控制分析
  • B.内容分析
  • C.媒介分析
  • D.对象分析
  • E.效果分析
15

写好新闻稿需要掌握的要点有()

  • A.新闻稿的结构
  • B.导语的写作
  • C.新闻背景材料的运用
  • D.综合性评述
  • E.选择好媒体
17

根据公共关系工作的业务类型,可将公共关系活动划分为()

  • A.宣传型公共关系
  • B.交际型公共关系
  • C.服务型公共关系
  • D.建设型公共关系
  • E.维系型公共关系
18

公共关系策划的原则包括()

  • A.利益性原则
  • B.客观性原则
  • C.系统性原则
  • D.可行性原则
  • E.灵活性原则
19

组织机构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相互交往和共处的情形与状况指的是()

  • A.社会舆论状态
  • B.公共关系活动
  • C.公共关系观念
  • D.社会关系状态
20

大中型公共关系公司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

  • A.宣传部门
  • B.行政部门
  • C.规划审计部门
  • D.专业技术部门
  • E.国际和地区部门
21

组织形象管理调查的第一个具体环节是()

  • A.组织实际形象分析
  • B.组织形象差距分析
  • C.组织自我形象分析
  • D.组织形象评估
22

在美国开设第一所公共关系学院的大学是()

  • A.纽约大学
  • B.斯坦福大学
  • C.波士顿大学
  • D.哈佛大学
23

建立在“个人或组织最重要的资产是它的声誉”的假设之上的理论是()

  • A.阶段分析理论
  • B.形象修复理论
  • C.焦点事件理论
  • D.卓越理论
24

有关产品形象的各因素中,影响组织形象的关键因素是()

  • A.产品质量
  • B.产品品种
  • C.产品性能
  • D.产品价格
25

在下列组织实际形象状态中,具有良好的形象推广基础的是()

  • A.高知名度/高美誉度
  • B.高知名度/低美誉度
  • C.低知名度/低美誉度
  • D.高美誉度/低知名度
26

行为识别系统简称()

  • A.DIS
  • B.CIS
  • C.BIS
  • D.IC
28

撰写新闻稿、广告稿工作归属于()

  • A.专门技术人员
  • B.传播人员
  • C.文秘人员
  • D.调查分析人员
29

市场跟进者的定位思想是()

  • A.先人为主
  • B.寻找空隙
  • C.挑战对手
  • D.喧宾夺主
30

属于非官方、非盈利的群众性组织是()

  • A.公共关系部
  • B.公共关系协会
  • C.公共关系策划部
  • D.社区关系部
31

廉政建设、社会治安在舆论对象中属于()

  • A.社会事件
  • B.社会问题
  • C.社会冲突
  • D.社会运动
32

公共关系学正式成为一门科学的时间是()

  • A.20世纪初
  • B.20世纪20年代
  • C.20世纪30年代
  • D.20世纪40年代
33

新闻发布会是一种()

  • A.人际传播
  • B.两级传播
  • C.组织传播
  • D.大众传播
35

议题设置论最杰出的研究者是()

  • A.拉斯韦尔
  • B.拉扎斯菲尔德
  • C.库尔特·卢因
  • D.麦库姆斯
37

关于危机传播模型,焦点事件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斯蒂文?芬克
  • B.威廉?班尼特
  • C.托马斯?伯克兰
  • D.格鲁尼格
38

公共关系的对象是()

  • A.组织
  • B.传媒
  • C.个人
  • D.公众
39

现代公共关系发端于()

  • A.马斯洛时期
  • B.巴纳姆时期
  • C.艾维·李时期
  • D.爱德华·伯尼斯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