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听力检查的结果
- B.助听器的验配、使用情况
- C.传染史
- D.用药史
- E.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情况及训练效果
- A.体围(头围、胸围、腹围)
- B.骨骼
- C.牙齿
- D.智力
- E.免疫力
- A.生后1-12个月为婴儿期
- B.生后1-4岁为幼儿期
- C.幼儿期特点是体格发育速度减慢
- D.幼儿期由于语言未及时发有,家长常在此期间发现小儿耳聋
- E.幼儿期语言、行动与表达能力明显发展
- A.注意取出手法轻柔勿折断
- B.应重新检查外耳道是否有棉障或印模材料存留,是否造成患者皮肤受损等
- C.取出印模后再次检查外耳道
- D.避免负压增大损伤患者鼓膜或将耳道部分折断
- E.印模取出过程中,一定要按顺序操作,且手法轻柔
- A.配戴方法正确但仍感到疼痛或不适者
- B.耳聋加重,需要更换更大功率助听器时,同时应更换耳模
- C.耳模声孔内的污物无法除掉,以至影响助听效果者
- D.有漏声现象出现,说明耳模已经小了,密封不严,需更换新耳模
- E.成人每半年更换一次
- A.开关在使用时要轻开轻关
- B.很多使用者习惯旋转耳钩,使助听器与耳模分离,这样是不正确的
- C.长时间频繁使用,可使耳钩根部松裂,产生漏声
- D.正确的方法是耳模连接软管与助听器耳钩的分离
- E.不少使用者的助听器的开关损坏,都是用力过大、过猛造成的
- A.腺癌
- B.外耳道胆脂瘤
- C.肉瘤
- D.血管瘤
- E.恶性黑色素瘤
- A.常规主观检查
- B.定期客观检查
- C.基本校准
- D.定期维护
- E.故障检修
- A.语气要谦虚、诚恳、平易近人
- B.是问卷谓查的自我介绍信
- C.文字要简明、通俗、有可读性
- D.文字要优美、通俗、有可读性
- E.文字要详细、通俗、有可读性
- A.母患妊娠高血压、低血压、严重贫血
- B.胎盘早剥
- C.早产
- D.羊水过多
- E.羊水栓塞
- A.250Hz
- B.500Hz
- C.1000Hz
- D.2000Hz
- E.3000Hz
- A.耳内式
- B.盒式
- C.耳道式
- D.口袋式
- E.完全耳道式
- A.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助听器之一
- B.表面可安装音量控制旋钮,便于调整
- C.能够放入耳道更深的位置,从而可以产生更多的增益世
- D.助听器外壳可以依据皮肤颜色定制,因而更加隐蔽
- E.体积和面板面积相对较大,使双传声器技术较易得到应用
- A.压缩限制与削峰
- B.反馈处理、方向性技术
- C.多程序
- D.自适应噪声抑制
- E.多通道压缩、快速或慢速压缩、宽动态范围压缩
- A.起病急
- B.发热
- C.头痛
- D.呕吐
- E.皮肤瘀点(或瘀斑)及脑膜刺激症
- A.一种全数字动态重新编码助听器,可以将高频声移向低频
- B.具有音量开关、程序开关
- C.清辅音频率压缩、浊辅音频率压缩、动态辅音推动等功能
- D.主要工作原理是将高频声按比例进行频率压缩,将高频言语信息“移”到具有较好残余听力的低频区
- E.在言语交流中就可以分辨音节的长光度,理解音节的内容,从而提高了患者的言语识别能力
- A.呕吐
- B.疼痛
- C.恶心
- D.咳嗽
- E.耳部不适
- A.便携式听力评估仪
- B.测听室
- C.安静的环境
- D.测听人员
- E.主频明确的音响器具如鼓(低频)、木鱼(中频)、哨子或铃声(高频)等
- A.一般双耳听力损失均小于60dB,选择听力差的一侧验配
- B.双耳听力损失均大于60dB,选择听力好的一侧验配
- C.双耳听力损失相差不多,选择听力曲线较平坦的一侧
- D.日常惯用耳优先也是单耳验配时应考虑的因素
- E.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位听力损失患者均可能成为助听器的使用者
- A.患的日常聆听环境常一种状态
- B.患者有可能在至少两种以上的聆听环境中使用助听器
- C.在家看电视、公园与人谈天,环境都很安静
- D.退休老人每日在家看电视
- E.即便是经常变动但聆听环境也差不多
- A.O
- B.P
- C.M
- D.N
- E.T
- A.生长发育变慢,但大脑功能发育更加完善
- B.智力发育增快,理解能力逐渐加强,动作及语言能力逐步提高
- C.传染病及消化道疾病的发病减少
- D.意外事故及免疫性疾病增多
- E.幼儿期语言、行动与表达能力明显发展
- A.盒式
- B.耳内式
- C.耳背式
- D.耳道式
- E.眼镜式
- 24
-
耳模的声学作用包括()。
- A.一般来说,耳模声孔呈喇叭状,有利于高频放大
- B.小声孔有利于低频放大而不利于高频放大
- C.大声孔有利于低频、中频、高频放大
- D.短声孔有利于高频放大
- E.耳模加通气孔可衰减低频
- A.若双耳言语辨别得分差别很大,应防止对羞耳一侧的放大使得好耳一侧的听力变差。这是由于对病变严重的耳蜗进行声音放大可能使得来自好耳的信号在听觉通路传输过程中失真
- B.中枢听觉功能减退的患者双耳听觉可能不如使用一侧单独听声,有些可能由于长期不用双耳听声而导致功能退化。后者可能需要较长的适应期才能确定是否适合双耳选配助听器
- C.当一侧动态范围很窄时,可能只能选配动态范围较宽的一侧
- D.双耳复听意味着双耳交替听取同一纯音时感觉为不同的音高。此时双耳选配应慎重
- E.一侧不舒适阈很低时不宜双耳选配,该侧的动态范围也常常很窄。最好仅选配不舒适阈高和动态范围宽的一侧
- A.0-3岁的儿童每2-3个月更换一次
- B.3-5岁儿童每3-6个月更换一次
- C.5罗以上的儿童每6-12个月更换一次
- D.成人每年更换一次
- E.成人听力损失严重者,每年更换一次
- A.能够精确地传送放大后的信号
- B.高保真
- C.可记忆多组电声参数
- D.低失真
- E.极高的信号处理速度
- A.在现代社会研究和社会调查中,问卷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在助听器及入工耳蜗的效果评估中
- B.助听效果问卷评估一般是在患者使用助听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进行
- C.助听效果问卷评估应在助听器选配结束后进行
- D.尤其要对患者的交流能力进行评估
- E.一旦通过对患者使用某一个助听器的评估后,助听器验配的整个过程也随之结束
- A.近耳一侧和远耳一侧的强庋差别使得双耳间的信噪比没有差异
- B.信噪比的大小取决于言语声的强度和噪声源的入射角
- C.当声音到达两耳时会遇到头颅的阻挡使得两耳处的声音强度一致
- D.言语中的高频成分由于波长短不易绕射过头颅,所以到达另一侧耳时其强度比低频成分衰减得要多
- E.听力正常和使用双耳助听器者正是利用这个特点习惯将一个耳朵朝向自己想听的那一侧
- A.可接受的最大输出等于或稍低于患者的不舒适阈(根据听阈估计)
- B.可接受的最小输出值至少在患者听阈35dB以上,或稍微大声的言语不会导致助听器产生限制
- C.最适输出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中间,且患者实际应用的即为此处
- D.导致过度饱和
- E.不应使声音产生失真而使佩戴者感觉到声音不真实
- A.减少所有的增益
- B.降低G(80)全部增益
- C.减少大声音量(80dBHL)时的增益
- D.降低一般音量(60dBHL)时的低频段增益
- E.降低低频增益
- A.一份工作表编辑完成后,可以将它打印出来
- B.在此之前,为了解表格内容与格式是否正确,可以预览文档的外观,根据预览结果做调整
- C.单击主程序菜单中“打印”子菜单中的“打印预览”,就可以看到预览画面
- D.在调整好文档格式后,如果需要打印,需在本地计算机上安装一个打印机
- E.单击主程序菜单按钮,选择“打印”或者“快速打印”,也可以将打印的快捷键放在快速启动栏中,这样就可直接打印
- A.自填式问卷
- B.访问式问卷或访问调查表
- C.开放式问卷
- D.封闭式问卷
- E.调查表
- A.患者尚不明确方向性传声器的优点
- B.患者希望使用小型产品,如CIC和ITC,而助听器无空间装置方向性传声器
- C.患者需要放大的频谱比较窄(如仅限1500Hz以上),方向性传声器(频谱较宽)的优势受到限制。方向性只有在助听器放大的频响范围和通气孔传递的频响范围一致时才得以实现
- D.需要低频和中频放大的患者,全向性传声器比方向性传声器能提供更多的低频
- E.方向性传声器可以明显提高信噪比
- A.通过装有编程软件的计算机对助听器进行功能设置,并能存储助听器的各种设置
- B.更为精细的调节
- C.缺点是对其功能调试需要有计算机和编程软件及相关配件
- D.听力一日发生变化,参数可随时调整
- E.由于编程助听器的适配范围很广,对渐进性听力损失患者及听力有波动的患者,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 A.A675:耳背式助听器
- B.A13:耳背式、耳内式助听器
- C.A312:通常用于耳道式助听器
- D.A10:完全耳道式助听器
- E.A5:超小型完全耳道式助听器
- 37
-
单纯疱疹病毒分为()。
- A.I型
- B.Ⅱ型
- C.Ⅲ型
- D.Ⅳ型
- E.V型
- 38
-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使用助听器时,要和助听器耳模进行连接,注意连接的角度
- B.适度的调校对助听器的伏贴配戴很重要
- C.听力损失重的儿童,开始配戴数字助听器的时候,感觉声音不大,输出不够强劲
- D.模拟助听器是线性放大
- E.数字助听器是非线性放大
- A.为输入/输出(I/0)的对应关系图
- B.图的纵坐标为输出(dBHL)
- C.横坐标为输入(dBHL)
- D.图中的曲线可以表明助听器在不同频段(低频、中频、高频)的输入/输出对应关系
- E.该3条曲线均为非线性放大,输入在95-102dBHL时最大声输出受到限制
- A.加大病历档案管理投入
- B.重视病历档案书写质量
- C.病历材料的保管
- D.病历档案管理要采用现
- E.健全病历档案管理机制
- 41
-
耳模的作用包括()。
- A.固定助听器
- B.改变声学效果
- C.防止声反馈
- D.佩戴舒适美观
- E.将助听器放大的声音传送至外耳道
- 42
-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1-2岁小儿能说出几个词和自己的名字
- B.2-5岁能认识画上的东西
- C.1-2岁小儿能蹲着玩、爬台阶、双脚跳
- D.2-5岁小儿会系鞋带
- E.1-2岁因自我控制能力的加强,在进行小儿行为测听时,注意让小儿保持新鲜感,测试速度要快
- 43
-
鼓气耳镜可以用于()。
- A.检查镫骨脚板的活动度
- B.检查迷路有无瘘管
- C.进行鼓膜按摩等治疗
- D.观察鼓膜活动度
- E.观察鼓膜上微小穿孔
- A.交流式声级计
- B.用干电池的电池式声级计
- C.直流式声级计
- D.直流稳定声级计
- E.交流稳定升压计
- A.寻找声源
- B.惊讶
- C.微笑
- D.迟疑
- E.哭闹
- A.新生儿缺氧
- B.产伤
- C.早产
- D.极低出生体重儿
- E.高胆红素血症
- A.助听器型号
- B.增益
- C.听力损伤程度
- D.气候
- E.使用时调节的音量
- A.Excel通常用于编辑表格,如果需要在选定区域内绘制表格,只要按下左键不放,选中需要编辑的区域后,单击<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a2/862f6c9a06735be0437b608a1be6a6.png"/>要绘制的线条即可
- B.若需要对其中一个单元格进行设定的话,只要选中此单元格。然后单击右键,打开快捷菜单,并选择“设置单元格格式”命令
- C.“设置单元格格式”对话框,可以对此单元格内的文字或者数据进行设定。例如,输入内容在单元格中的对齐方式,以及数据或者文字的字体、边框等
- D.可以选择一行、一列或选定工作表中的一部分,或者整个表格进行单元格格式设置
- E.调整单元格中的对齐方式位置可以直接点击<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29/9205603465d438c90e093c057e7438.png"/>等按钮来快速实现
- A.编程导线连接数据传输接口
- B.PC(个人计算机)指示灯
- C.TX(发送数据)/RX(接收数据)指不灯
- D.Power指示灯
- E.开关
- A.身高
- B.身长
- C.智力
- D.体重
- E.微量元素
- A.感染性聋、遗传性聋
- B.耳毒性聋、创伤性聋
- C.噪声性聋、代谢性聋
- D.自身免疫性聋、突发性聋
- E.中枢性聋、传染性聋
- A.模拟助听器
- B.耳背式助听器
- C.耳内式助听器
- D.盒式助听器
- E.骨导助听器
- A.speech
- B.Impedance
- C.<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d4/4da23d80785d4f90faf47cc577dcb4.png"/>
- D.<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00/0f76e9f43c986c5aaadd5af4dea643.png"/>
- E.<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78/52be29bfffc1e3f7513b766ea446d5.png"/>
- A.声级计
- B.骨导振子
- C.噪音计
- D.听力计
- E.耳机
- A.高频听力下降显著,而低频听力较好,听力图构型为高频陡降型。患者主诉经常是能听到声音但听不清楚说什么。这种情况,配戴助听器效果明显
- B.听力损失虽然不重,但分辨语言却不清楚。听力图显示的听力损失程度与临床表现不相符合,差异较大
- C.平坦型的听力图
- D.听力图显示缓慢听力下降,经验配助听器后均能收到很好效果
- E.言语交往障碍,不能理解别人说话。听力损失与言语识别差异较大,这类老年听力障碍与言语障碍并存
- A.2min及5min
- B.3min及5min
- C.4min及5min
- D.1min及3min
- E.1min及5min
- A.临界频带内的能量
- B.临界宽带外的能量
- C.临界频带外的能量
- D.临界窄带内的能量
- E.临界宽带内的能量
- A.相对不好耳
- B.坏耳
- C.好耳或相对好耳
- D.左耳
- E.右耳
- A.遮掩
- B.掩蔽
- C.掩饰
- D.遮蔽
- E.遮掩
- A.不要选用输出功率小于实际所需的助听器
- B.最大声输出不要超过使用者的需要
- C.助听器决不能对使用者的残留听力造成进一步损伤
- D.助听器不应使声音产生失真而使佩戴者感觉到声音不真实
- E.无论助听器的功率有多大,使用时绝对不能超过患者的不舒适阈(UCL)
- A.250-1000Hz
- B.2500-6000Hz
- C.250-6000Hz
- D.1000-2500Hz
- E.250-9000Hz
- A.生后1—10个月为婴儿期
- B.我国儿科多年来一直沿用1岁以内为婴儿期的概念
- C.来自母体的免疫抗体已逐渐消耗
- D.虽自身免疫力逐渐建立,但对疾病抵抗力尚低
- E.此期间尤应注意预防由于用药不慎而导致的药物中毒性耳聋
- A.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 B.病毒性脑膜炎
- C.结核性脑膜炎
- D.真菌性脑膜炎
- E.细菌性脑膜炎
- A.明确目标人群
- B.明确问卷的研究目的
- C.详细了解问卷评估的整个工作流程
- D.圈定调查地点
- E.熟悉问卷的内容及操作的注意事项
- A.医生的医德
- B.医生的医术水平
- C.医生的业务水平
- D.医务人员昀态度
- E.一份完整、优良的病历档案
- A.测试耳的骨导听阈
- B.非测试耳的骨导听阈
- C.非测试耳的气导听阈
- D.非测试耳的气导听阈
- E.骨导听阈
- A.0-2个月
- B.0-3个月
- C.0-4个月
- D.0-5个月
- E.0-6个月
- A.出生体重(kg)+月龄*0.3kg
- B.出生体重(kg)+月龄*0.4kg
- C.出生体重(kg)+月龄*0.5kg
- D.出生体重(kg)+月龄*0.6kg
- E.出生体重(kg)+月龄*0.7kg
- 69
-
下面听力图为()。
- A.混合性听力损失的听力图
- B.传导性听力损失的听力图
- C.平坦型听力图
- D.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听力图
- E.正常听力图
- A.10dB
- B.20dB
- C.30dB
- D.40dB
- E.50dB
- A.Power
- B.接口指示灯
- C.PCTX/RX
- D.PC(个人计算机)指示灯
- E.RX
- A.2个月时
- B.3个月时
- C.4个月时
- D.5个月时
- E.6个月时
- A.60dB
- B.70dB
- C.80dB
- D.90dB
- E.100dB
- A.0
- B.P
- C.M
- D.N
- E.T
- A.90-120dB
- B.50-120dB
- C.60-110dB
- D.70-120dB
- E.80-120dB
- A.30%
- B.40%
- C.50%
- D.60%
- E.70%c
- A.骨导助听器
- B.盒式助听器
- C.单侧交联式助听器
- D.完全耳道式助听器
- E.眼镜式助听器
- A.不舒适阈
- B.助听器的放大能力
- C.增益
- D.频响曲线
- E.助听器的声压级曲线
- A.20dB
- B.25dB
- C.30dB
- D.35dB
- E.40dB
- A.婴儿期
- B.幼儿期
- C.围产期
- D.胎儿期
- E.新生儿期
- A.松弛
- B.紧张
- C.光锥
- D.鼓膜脐
- E.鼓膜凹陷
- A.耳郭形状
- B.有无影响耳机佩戴的因素
- C.有无畸形
- D.外耳道是否正常
- E.有无耳郭缺失
- A.5dB
- B.10dB
- C.15dB
- D.20dB
- E.25dB
- A.2
- B.3
- C.4
- D.5
- E.6
- A.单变量和双变量的分析
- B.多变量的分析
- C.简单变量的分析
- D.不复杂变量的分析
- E.复杂变量的分析
- A.婴幼儿
- B.青年人
- C.儿童
- D.妇女
- E.老年人
- A.婴幼儿
- B.青年人
- C.小儿
- D.妇女
- E.老年人
- A.<40
- B.61-80
- C.41-60
- D.81-90
- E.>90
- A.10dB
- B.20dB
- C.30dB
- D.40dB
- E.50dB
- A.削峰
- B.线性放大
- C.不舒适阈
- D.非线性放大
- E.重振
- A.器质性聋
- B.功能性聋
- C.噪声性聋
- D.先天性聋
- E.先天的和迟发的感音神经性聋
- A.配言语辨别好的一侧塑
- B.右耳
- C.左耳
- D.轻度听力损失的一侧
- E.听力差的一侧
- A.小儿生长发育情况
- B.小儿听力发育情况
- C.小儿对噪音的反应
- D.小儿对声音的反应
- E.小儿发病时间
- A.超过140次/min或在80次/min以下
- B.超过145次/min或在85次/min以下
- C.超过150次/min或在90次/min以下
- D.超过155次/min或在95次/min以下
- E.超过160次/min或在100次/min以下
- A.受话器
- B.音量电位器
- C.传声器
- D.音调控制器
- E.放大器
- A.接近7个月时可独坐一会儿
- B.不能抓面前物件,能认识熟人和生人
- C.对于40-60dBSPL较轻的声音能作出持续可信的反应
- D.6个月时能发出“爸爸”“妈妈”等复音
- E.在选择小儿行为测听方法时,首选行为观察反应测听(BOA)
- A.背景性问题
- B.客观性问题
- C.主观性问题
- D.检验性问题
- E.开放性问题
- A.抗糖尿病药物降糖灵
- B.链霉素
- C.庆大霉素
- D.奎宁
- E.银翘片
- A.O
- B.P
- C.M
- D.N
- E.T
- 100
-
软骨部约占外耳道外()。
- A.1/3
- B.1/2
- C.2/3
- D.1/4
- E.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