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传导性聋的声反射通常会消失或阈值升高
- B.如果声反射阈比正常声反射阈值高则被认为是声反射消失
- C.如果声反射阈比正常声反射阈值高则被认为是阈值升高
- D.如果在仪器允许的最大刺激声强下(通常,对侧声反射的最大刺激声强为125 dB HL),仍不能引出声反射,则认为是阈值升高
- E.如果在仪器允许的最大刺激声强下(通常,对侧声反射的最大刺激声强为125 dB HL),仍不能引出声反射,则认为是声反射消失
- A.言语测试只能采用监测口声,通过耳机传递给被试者
- B.言语测试只能使用录音磁带或者CD,通过耳机传递给被试者
- C.口声测试时,通过改变听力计的表盘读数可以选择测试用声输出强度
- D.录音测试的特点是简便易行,对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儿童尤为方便
- E.口声测试的特点是词汇的输出声级、音质和清晰度都比较稳定,不同测试者均可重复使用
- A.言语测听只能说明受试耳对各频率纯音的听敏度
- B.纯音听阈能直接反映言语识别能力高低
- C.言语测听是用言语信号作为刺激声来检查被试者的言语听阈及言语识别能力
- D.言语测听不仅可以弥补纯音测听的不足,而且还有助于耳聋病变位置的诊断
- E.言语测听是听功能检查的组成部分
- A.限幅法
- B.相位控制
- C.移频法
- D.陷波法
- E.自适应滤波法
- A.小耳
- B.杯状耳
- C.巨耳
- D.隐耳
- E.招风耳
- A.影响助听效果
- B.影响康复效果
- C.影响人体健康
- D.使病情加重
- E.形成依赖性
- A.曲线扁平
- B.曲线平滑度异常
- C.异常增大
- D.异常减小
- E.无峰压
- A.灵敏度低
- B.灵敏度高
- C.指向角度小
- D.指向角度大
- E.频响特性不要有明显的尖峰
- A.与动作、表情紧密结合
- B.根据当前的语境和已有的经验猜测语词的意思
- C.意义不明确,语音不清晰,需根据语境和语调线索推断出意思
- D.词性不确定
- E.最早获得的是专有名词,然后逐渐获得普通名词、相对词等
- A.250 Hz
- B.500 Hz
- C.1000 Hz
- D.2000 Hz
- E.3000 Hz
- A.人耳形状和声学特性
- B.助听器线路问题
- C.助听器外壳或耳模问题
- D.助听器调节问题
- E.助听器自身问题
- 12
-
刺激声源的设置包括()。
- A.刺激声源与声级计间距离等于声级计与幼儿间距离
- B.声级计与刺激声源的距离等同于刺激声源与测试耳的距离
- C.刺激声源与测试耳外耳道成300夹角
- D.刺激声源与测试耳高度处于同一水平
- E.刺激声源建议在测试耳的侧后方
- A.引导孩子学会评价他人用词的正误
- B.计划在心,成竹在胸
- C.及时引导孩子学会进行过程描述
- D.家长保证自己发音正确
- E.引导孩子进行完整句扩展造句
- A.鼓膜完整时,结合吞咽动作动态观察鼓室声导抗峰压的变化,可以了解咽鼓管功能
- B.先做一次鼓室声导抗,再给受试者做1Valsalva吹张,如果咽鼓管功能异常,此时中耳应为正压,鼓室声导抗应该向负压方向移位
- C.先做一次鼓室声导抗,再给受试者做Valsalva吹张,如果咽鼓管功能正常,此时中耳应为正压,鼓室声导抗应该向正压方向移位
- D.然后让受试者做数次吞咽动作,再做鼓室声导抗,峰压点应逐渐复位。如有明显变化,说明咽鼓管功能不良
- E.然后让受试者做数次吞咽动作,再做鼓室声导抗,峰压点应逐渐复位。如无明显变化,说明咽鼓管功能不良。
- A.按照说明安排好患者、声场扬声器和麦克风的位置
- B.只用较大的参考麦克风做基值调整
- C.从起始屏幕按相应的键进入真耳测量导航屏幕
- D.按相应的键选择所要测的耳
- E.系统将试图对声场扬声器进行基值校准
- A.声导抗测试
- B.听觉功能评估
- C.听觉言语学习
- D.视觉强化测听
- E.听觉数量评估
- A.语义策略
- B.语用策略
- C.词序策略
- D.非言语策略
- E.语音策略
- A.提供多种选择模式
- B.对低频能量进行补偿
- C.改善音质
- D.提供三个不同宽度阈
- E.提高声音清晰度
- A.听骨链中断时,如果听骨链中断点位于镫骨肌的外侧,则镫骨收缩的效果不能传至鼓膜,记录不到声反射
- B.听骨链中断处存在异常粘连时,若刺激耳为健耳,探测耳为患耳,健耳的对侧声反射可引出
- C.听骨链中断点位于镫骨内侧时,若刺激耳为健耳,探测耳为息耳,健耳的对侧声反射阈值升高或消失
- D.听骨链中断处存在异常粘连时,若刺激耳为患耳,探测耳为健耳,则患耳的对侧声反射可引出
- E.听骨链中断点位于镫骨内侧时,若刺激耳为患耳,探测耳为健耳,则患耳的对侧声反射阈值升高或消失
- A.听觉注意是听觉察知的高级阶段
- B.两者相互衔接,密不可分,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 C.听觉注意是听觉察知的初级阶段
- D.两者相互衔接,密不可分,是一个从质变到量变的发展过程
- E.两者各自独立,毫无关系
- A.低频噪声
- B.中频噪声
- C.高频噪声
- D.啭音
- E.纯音
- A.综合反应较为迟钝的老年听障患者
- B.重度听障患者
- C.轻度听障患者
- D.极重度听障患者
- E.陈旧性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
- A.耳塞探头中的上管
- B.耳塞探头中的中管
- C.麦克风
- D.耳郭
- E.声刺激部分
- A.自然环境声识别
- B.语音识别
- C.数字识别
- D.单音节词(字)识别
- E.短句识别
- A.15 dB的纯音持续刺激10s
- B.iO dB的纯音持续刺激10s
- C.IO dB的纯音持续刺激15s
- D.15 dB的纯音持续刺激5s
- E.15 dB的纯音持续刺激15s
- A.听觉概念
- B.听觉辨别
- C.听觉识别
- D.听觉辨认
- E.听觉察知
- A.“多对多”
- B.“一对多”
- C.“多对一”
- D.“一对一”
- E.“一对二”
- A.2~3s
- B.3~5s
- C.4~7s
- D.5~9s
- E.6~10s
- A.1
- B.2
- C.3
- D.4
- E.5
- A.提高孩子语言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水平
- B.掌握方位、时间及量词训练
- C.理解被动旬训练
- D.掌握连动、兼语句式训练
- E.表达解决问题方法训练
- A.2.0~3.0
- B.2.1~3.1
- C.2.2~3.2
- D.2.3~3.3
- E.2.4~3.4
- A.大于90%
- B.大于95%
- C.大于98%
- D.大于99%
- E.等于100%
- A.测试时,将输出声级调整到MCL水平,或被试者纯音听阈阈上30~40 dB
- B.可使用CD盘或磁带放音测试
- C.也可由测试者自己发音测试
- D.裸耳言语识别测试只能用耳机进行
- E.佩戴助听器后的言语识别测试一般均15在声场内进行
- A.正常鼓室声导抗图的中耳不一定正常
- B.中耳正常鼓室声导抗图不一定正常
- C.当鼓膜及听骨链存在双重病变时,鼓室声导抗图仅反映鼓膜的病变
- D.临床诊断应结合鼓室导抗图、病史、物理检查、纯音听阈、声反射测试及其他听力学测试而综合判断
- E.鼓室粘连和其后的听骨链中断的病变并存时,鼓室声导抗会同时表现出两种疾病
- A.评估室经吸音处理室内本底噪声≤45 dBA
- B.扬声器距离参考测试点位置信号声控制在30 dB SPL
- C.扬声器位于测试者1m远,成45°角水平位置
- D.被试者坐于参考测试点位置,封闭项测试可依据该系统发出的测试语音指出相应图片
- E.评估结果和康复指导建议计算机可自动形成,也可测试者手动制定,并可随时通过该系统打印出来
- A.听话识图法中每个词表有6组图片
- B.每组有5个词
- C.以每组为单位出示图片,可随机分别读两张图片让被试者识别选出
- D.第二次循环时将未测3张图片分别读出让被试者识别选择
- E.5组图片共循环出示2次可完成评估
- A.一级
- B.二级
- C.三级
- D.四级
- E.五级
- A.耳郭前后面
- B.三角窝
- C.整个耳郭前外面
- D.耳甲腔
- E.达到耳道第二弯至耳道底延续到整个耳郭前外面
- A.5~10
- B.10~15
- C.10~18
- D.15~20
- E.20~28
- A.听觉察知
- B.听觉定向
- C.听觉记忆
- D.听觉理解
- E.听觉概念
- A.快速注入
- B.连续多次
- C.轻柔、缓慢
- D.断断续续
- E.粗鲁不耐烦
- A.5~10 dB
- B.10~15 dB
- C.15~20 dB
- D.20~25 dB
- E.25~30 dB
- A.短旬识别
- B.声调识别
- C.语音识别
- D.自然环境声识别
- E.在背景声中选择性听取
- A.0~4个月
- B.4~10个月
- C.8~12个月
- D.12~15个月
- E.15~18个月
- A.言语觉察率
- B.言语识别率
- C.言语觉察阈
- D.言语识别阈
- E.言语接受阈
- A.言语接受能力差
- B.言语觉察能力差
- C.言语识别能力差
- D.视觉能力差
- E.背景声中言语辨别能力差
- 47
-
发音训练的目的是()。
- A.测试被试者听到并理解言语的最低声级
- B.确定听觉动态范围的上限
- C.让听障儿童学习如何灵活控制和运用发音器官,并能将呼吸与发音很好地协调起来
- D.找出被试者听到并听懂言语声的最舒适声级
- E.提高聆听的效果
- A.整数
- B.小数
- C.分数
- D.百分比
- E.弧度值
- A.中耳的声导抗最大,进入中耳的声能流最大
- B.中耳的声导抗最小,经鼓膜折射回来的声能流最小
- C.中耳的声导抗最小,经鼓膜折射回来的声能流最大
- D.中耳的声导抗最大,经鼓膜折射回来的声能流最小
- E.中耳的声导抗最大,经鼓膜折射回来的声能流最大
- A.提供四种选择模式
- B.提供三个不同宽度阈
- C.对低频能量进行补偿
- D.提高声音丰满度
- E.提高声音清晰度
- 51
-
语音指的是()。
- A.控制语音结构和次序的规则
- B.包括词汇,以及基础概念用词和词组表达方式
- C.一旦孩子掌握了词汇,他们就开始以有意义的方式将词联合起来并修改它们
- D.语言的畅言表达的一面
- E.利用标准言语词表作为测试信号
- A.大于60μl或0.3ml
- B.大于30μl或0.6ml
- C.小于60μl或0.3ml
- D.小于30μl或0.6ml
- E.大于30μl或0.3ml
- A.20 dB
- B.30 dB
- C.40 dB
- D.50 dB
- E.最舒适级
- A.言语指语言的口语形式,即说话的声音
- B.同一民族的文字语言相同,不同地区的言语表达也一致
- C.言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 D.言语听力和纯音听力常不一致
- E.言语听觉评估反映包括听觉中枢在内的听觉径路全过程的听觉功能
- 55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自适应滤波技术工作原理是:如果一个特定的频率,两条反馈路径有相同信号量外泄,但这些信号的相位相反,那这两个信号的相位和是零,就不会有反馈发生
- B.取消反馈路径方法便是参照自适应滤波技术工作原理增加第二个反馈路径,这个路径包含了能取消外部漏声路径的增益和相位
- C.滤波器的参数调整得和实际传输路径特性越接近,其模拟得到的信号便越接近实际的反馈信号
- D.滤波器模拟声音是通过麦克风进来,再从扬声器发出
- E.自适应虑波技术能够根据输入信号的变化来对滤波器的参数实行动态调整
- A.2 dB
- B.5 dB
- C.8 dB
- D.10 dB
- E.15 dB
- A.0~4个月
- B.4~10个月
- C.8~12个月
- D.12~15个月
- E.15~18个月
- A.发痒
- B.肿胀
- C.结痂
- D.疼痛
- E.鼓膜混浊
- A.耳模的导声管老化破裂
- B.导声管和耳模的结合部开胶
- C.耳钩有缝隙
- D.助听器内部有问题
- E.耳模位置不正确
- A.阈值判定
- B.阈值
- C.条件化反射
- D.听力损失
- E.声反射
- A.测量麦克风
- B.参考麦克风与参考点
- C.插入增益
- D.目标曲线
- E.真耳耦合腔差值
- A.全向性
- B.心形
- C.超强心形
- D.超心形
- E.以上说法均不对
- 63
-
真耳耦合腔差值是指()。
- A.REUG
- B.REUR
- C.REAG
- D.REIG
- E.RECD
- A.中耳及咽鼓管
- B.中耳及耳道
- C.耳道及咽鼓管
- D.中耳及鼓膜
- E.鼓膜及耳道
- A.原位增益
- B.插入增益
- C.共振增益
- D.功能增益
- E.声压法
- A.18±2
- B.20±2
- C.16.5
- D.12.5
- E.10.0
- A.峰阻抗值
- B.峰声导抗值
- C.外耳道面积
- D.外耳道气压
- E.外耳道容积
- A.峰压
- B.峰阻抗值
- C.外耳道容积
- D.峰声导抗值
- E.补偿静态声导抗
- A.3个月之后
- B.4个月之后
- C.5个月之后
- D.6个月之后
- E.8个月之后
- A.0°
- B.45°
- C.60°
- D.90°
- E.180°
- A.语言复述训练
- B.行为评价训练
- C.组词训练
- D.简单句成分扩展训练
- E.表达解决问题方法训练
- A.听障儿童的语音听辨能力及助听器效果
- B.听障儿童的语音听辨能力及听障儿童的发音水平
- C.言语可懂度及听觉中枢处理情况
- D.听障儿童对低频语音成分的感知和识别能力
- E.听障儿童通过对声调的识别来理解语义的能力
- A.鼓室图
- B.鼓完整及孔的咽鼓管功能
- C.声反射
- D.面神经的功能
- E.非器质性聋
- A.背景声种类应依据测试目的而进行选择
- B.信噪比应依据被试者的居住环境而进行选择
- C.信噪比通常为0 d
- D.+10 dB、+20 dB、+50 dB
- E.背景声强度在参考测试点位置由听力计标定
- F.儿童可采用封闭项测试(听话识图)
- A.全向形
- B.双极形
- C.心形
- D.超强心形
- E.超心形
- A.1个月
- B.3个月
- C.6个月
- D.9个月
- E.1年
- A.头部尽量保持不动
- B.用消毒棉球将器具全部清洁
- C.不要说话
- D.不要吞咽
- E.口腔自然闭合
- A.鼓膜损伤
- B.耵聍栓塞
- C.耳内术后6个月
- D.耳郭畸形
- E.耳道恶性肿瘤
- A.30
- B.31
- C.33
- D.35
- E.39
- A.小于50 dB HL
- B.大于50 dB HL
- C.小于70 dB HL
- D.大于70 dB HL
- E.小于95 dB 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