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验配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练习卷4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不可以佩戴气导助听器的异常耳廓是()。

  • A.无耳
  • B.小耳
  • C.招风耳
  • D.杯状耳
  • E.巨耳
2

RECD包括()。

  • A.标准RECD值
  • B.测定个体的真实RECD值
  • C.RECD估算值
  • D.RECD峰值
  • E.RECD极限值
3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病变部位包括()。

  • A.传入病变
  • B.传出病变
  • C.中枢性病变
  • D.神经性病变
  • E.蜗性病变
4

语言康复的原则包括()。

  • A.训练过程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
  • B.掌握有效的训练方法
  • C.创造好的聆听环境和语言环境
  • D.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 E.训练内容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辅相成、同时进行的
5

助听器程序内容和数埴的设定正确的是()。

  • A.学龄前儿童进行康复教学或家庭康复,需增加相应的程序
  • B.成人可以按照其生活、工作的环境斋 要设置多种程序
  • C.婴幼儿一般用一个程序即可
  • D.老人要按照自我情況来决定是否使用 多种程序、选择何种程序
  • E.老入为了减少麻烦用一个程序即可
6

视觉强化测听中,对测试者的描述,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坐于听障儿童的正前方
  • B.负责给出不同频率及强度的测试声
  • C.当听障儿童做出正确的听觉反应时及时给出发光的奖励玩具
  • D.尽量保持安静低调
  • E.负责及时诱导昕障儿童的注意力
7

助听器程序设置的注意事项包括()。

  • A.适当安排中间休息
  • B.操作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 C.程序不是越多越好
  • D.正确判定条件反射的建立
  • E.儿童患者陆续开启部分或全部程序
8

抑制声反馈的方法包括()。

  • A.麦克风远离受话器
  • B.利用受话器和麦克风的指向特性
  • C.降低助听器的增益
  • D.合理选用受话器
  • E.合理选用麦克风
9

对于3岁以上儿童的言语听觉评估,自然环境声识别可以判断听障儿童佩戴助听器后的()。

  • A.听觉功能
  • B.助听效果
  • C.对自然环境各种音响的辨识能力
  • D.对自然环境各种音响的适应能力
  • E.大脑反射
10

声音辨别阶段培建的内容包括()。

  • A.区分声音的时长
  • B.区分声音的响度
  • C.对连续语言的理解
  • D.在短语中对关键成分的识别
  • E.区分声音的音调
11

声导抗仪需校准的部分包括()。

  • A.声纳
  • B.压力系统
  • C.探测音
  • D.声反射刺激声
  • E.声导抗值
12

呼吸训练包括()。

  • A.自然呼吸感知训练
  • B.肩部放松训练
  • C.颈部放松训练
  • D.被动呼吸感知训练
  • E.非言语声自主呼吸控制训练
13

声反馈的必备条件包括()。

  • A.麦克风与受话器同时使用
  • B.受话器放送的声音能够通过空间传到麦克风
  • C.受话器发出的声音能量足够大
  • D.麦克风的拾音灵敏度足够高
  • E.麦克风为方向性麦克风
14

听觉数量评估的测试音有()供评估时选择。

  • A.啭音
  • B.纯音
  • C.窄带噪声
  • D.滤波复合音
  • E.言语声
15

口声测试对测试者的要求包括()。

  • A.要求测试者接受正规的发音训练
  • B.要求测试者发音正确
  • C.保证每个词的发音方式一致
  • D.保证每个词的强度一致
  • E.应规避地方方言和口语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16

多发性硬化及重症肌无力等神经脱髓鞘病变的()可出现异常。

  • A.声反射路径
  • B.声反射阈
  • C.声反射幅度
  • D.听阈
  • E.声反射时间特性
17

下列不属于自适应方向性系统的局限性的是()。

  • A.在抑制目标信号时无法识别信号的水平和类型
  • B.最大声输入级被抑制
  • C.语言清晰度不足
  • D.佩戴者有丢失周围声音的感觉
  • E.会俞析何种聆听环境适合何种方向性
18

下列属于语言理解阶段要点提示的是()。

  • A.把握孩子理解语言的倾向
  • B.及时引导孩子边说边做
  • C.及时扩展孩子已理解语言的范围
  • D.及时强化说出的完整句
  • E.及时诱导孩子发出“发音语言”
19

检查外耳道包括()。

  • A.彻底清除耳道内耵聍和异物
  • B.观察外耳道结构
  • C.观察耳郭情况
  • D.观察外耳道健康状况
  • E.观察棉障放置的位置
20

幼儿的助听器适应性训练包括()。

  • A.耳模的适应
  • B.助听器的适应
  • C.心理的适应
  • D.佩戴环境的适应
  • E.测试音的听取学习和适应
21

下列不属于前语言理解阶段训练内容的是()。

  • A.诱导声母发音训练
  • B.诱导身体语言训练
  • C.诱导连续音节发音训练
  • D.诱导多音节发音训练
  • E.掌握代词训练
23

助听器安静程序适用于()环境使用。

  • A.嘈杂
  • B.安静
  • C.听音乐
  • D.电视
  • E.听电话
26

自适应滤波技术可以将可能发生反馈频率处的增益提高()。

  • A.5~9 dB
  • B.10~18 dB
  • C.15~27 dB
  • D.20~36 dB
  • E.25 ~45 dB
28

下列不属于构成语言基本内容四要素的是( )。

  • A.语义
  • B.语义
  • C.语法
  • D.语速
  • E.语用
29

构成语言基本内容的要素不包括()。

  • A.语音
  • B.语调
  • C.语义
  • D.语法
  • E.语用
30

()通过监测耳检测到感兴趣的声音信号,并根据使用者个人意愿来选择。

  • A.全向性
  • B.固定方向性
  • C.自适应方向性
  • D.实境自适应方向性
  • E.自然方向性
32

在高档助听器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反馈抑制方法是()。

  • A.限幅法
  • B.相位控制法
  • C.移频法
  • D.陷波滤波器
  • E.自适应滤波法
34

关于言语听觉评估的概念有误的是()。

  • A.测试过程包括刺激、反应、计量三个内容
  • B.言语信号作为刺激声,包括声母、韵母、声调、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短句、自然环境声等
  • C.反应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封闭项测试中,以听声指认图片或玩具、实物等的方式反应二是在开放项测试中,以听声复述的方式反应
  • D.言语听觉识别得分以十分制表示
  • E.声场扬声器的位置以参考点为中心1m远,如果只有一个扬声器可采取0°角,如果两个扬声器可采取45°角
35

对于3罗以上的儿童,()是进行言语听觉评估的主要方法。

  • A.纯音听阈
  • B.行为观察
  • C.视觉强化
  • D.游戏
  • E.言语听觉识别
36

助听系统中出现反馈的主要原因是()。

  • A.提升麦克风的增益时,过强的频率先到达声反馈所需要的强度
  • B.人耳的形状及其声学特性
  • C.助听器外壳或耳模问题
  • D.助听器调节问题
  • E.助听器自身问题
37

()是要听障儿童充分利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型表达自己的意思。

  • A.句型训练
  • B.说话训练
  • C.词语训练
  • D.发音训练
  • E.单句训练
38

视觉强化测听中,对听障儿童及家长(监护者)的要求,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听障儿童在测试前应睡眠充足、排便排尿、无饥饿感
  • B.应有一名家长陪同听障儿童在测听室
  • C.家长抱听障儿童坐于椅子上时,听障儿童头部位于参考测试点,面向主试者
  • D.能够独立就座的听障儿童,家长可坐于其后
  • E.家长可做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动作进行提示
40

()是指被试者能觉察(听到但听不懂词义)50%的言语信号所需要的最低言语声级。

  • A.言语识别阈
  • B.言语识别率
  • C.言语接受阈
  • D.言语觉察阈
  • E.背景声中的言语识剔
43

下列指导听障儿童学会选择性听取的具体方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确定背景声源的性质,可以是言语声背景,也可以是餐馆噪声或街区噪声。一般通过VCD或CD机给声
  • B.根据被测者的年龄和听觉发育阶段可选择单音节词、双音节词或短句或短文
  • C.确定测试环境的信噪比,一般要求+10 dB或+20 dB
  • D.确定被试者的位置,一般选择测试环境的前点
  • E.确定听到测试音后的表示方法,一般采用“听话识图”法或复述法
44

声反射衰减,多出现于()。

  • A.镫骨固定
  • B.鼓膜愈合性穿孔
  • C.鼓室积液
  • D.蜗后病变
  • E.正常中耳
45

言语信号作为刺激音不包括()。

  • A.声母
  • B.声调
  • C.双音节
  • D.短句
  • E.噪声
46

对最适助听效果的听力障碍者,在康复过程中应()。

  • A.以听觉为主以看话为辅的原则进行听觉语言学习
  • B.建立听觉中枢优势
  • C.有针对性地对易错音,易混音强化训练
  • D.每天进行音乐欣赏
  • E.进行看话能力的训练
47

符合健听儿童6个月后音节发声阶段的是()。

  • A.婴儿学会了调节哭叫声的音长、音高和音量
  • B.出现偶偶作声情况(自言自语)
  • C.婴儿的发音大多为单音节
  • D.能够发出一连串变化不同的辅音加元音的音节
  • E.音节发声中出现较多的重叠双音节和多音节现象
49

下列不属于一级语言能力发展阶段测试内容的是()。

  • A.妈妈用和蔼、亲切的声音逗引孩子,观察他的反应,如果孩子能发出a、o、e音即为通过
  • B.让孩子熟悉的人靠近他或将孩子熟悉的玩具拿到其面前,观察其行为,如果孩子能表现出咿咿呀呀地发出说话般的声音,即为通过
  • C.在孩予的背后叫他的名字,观察他的反应。如果孩子知道回头找呼叫他的人,即为通过
  • D.大人做出咳嗽、咂舌的声音,如果孩子能模仿这些声音,即为通过
  • E.当孩子想玩玩具时,大人对他说“不要动”或“不要拿”,但不要做手势,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听到大人的话能停止拿玩具,即为通过
50

真耳分析的()用于测量外耳道口的声压级。

  • A.测量麦克风
  • B.参考麦克风
  • C.扬声器
  • D.探管麦克风
  • E.以上均不对
51

鼓室图测试中,外耳道压力在()da-Pa改变的同时观测声导抗的改变。

  • A.-400~+200
  • B.-200~+200
  • C.-200~+400
  • D.-400~+400
  • E.-100~+100
53

下列不属于构成语言基本内容四要素的是()。

  • A.语义
  • B.语义
  • C.语法
  • D.语速
  • E.语用
55

()会使助听器达到尽可能大的增益。

  • A.降低输出强度
  • B.增加输出强度
  • C.降低峰值处的增益
  • D.升高峰值处的增益
  • E.增加反馈频率点
56

异常耳郭的印模取样范围()。

  • A.外耳道
  • B.三角窝
  • C.整个耳郭前外面
  • D.耳甲腔
  • E.耳郭前后面
57

健听儿童单音发声阶段是指( )。

  • A.0~4个月
  • B.4~10个月
  • C.8~12个月
  • D.12~15个月
  • E.15~18个月
58

关于单麦克风与双麦克风的说法有误的是()。

  • A.单麦克风比双麦克风电路简单
  • B.单麦克风使用器件少、成本低,通过振膜感受到前后进声口声音的电流差值
  • C.单麦克风信号幅度会略有损失,尤其在低频段,比未带方向性的麦克风的同类助听器略小一点
  • D.双麦克风系统是由两个独立的麦克风组成,后置麦克风附加有信号延迟电路
  • E.双麦克风声音信号一进入麦克风先转变为电信号,然后再进行处理
59

下列关于听觉辨别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听觉辨别指的是能够分辨声音的异同
  • B.听觉辨别过程无须大脑皮层中枢的参与
  • C.月龄儿童就具有听觉分辨能力
  • D.从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声音开始训练
  • E.开始分辨的器具种类要少,最好从两种开始
60

言语听觉评估中,听话识图法主要用于评估()。

  • A.听障儿童的语音听辨能力及助听器效果
  • B.听障儿童的语音听辨能力及听障儿童的发音水平
  • C.言语可懂度及听觉中枢处理情况
  • D.听障儿童对低频语音成分的感知和识别能力
  • E.听障儿童通过对声调的识别来理解语义的能力
61

口声言语听觉评估法,发音词卡片为2号,被试者识别卡片号为3号,简记为()。

  • A.(2)-(3)
  • B.(3)-(2)
  • C.(2)+(3)
  • D.(3)+(2)
  • E.(2)→(3)
62

不属于外耳道湿疹急性期的表现是()。

  • A.外耳道瘙痒
  • B.外耳道有灼热感
  • C.外耳道皮肤增厚、粗糙
  • D.外耳道皮肤红、有小水疱甚至糜烂、渗流黄水样分泌物
  • E.有时糜烂面被黄色痂皮覆盖
63

()过程必须有大脑皮层中枢的参与,是更高级的听觉发育阶段。

  • A.听觉察知
  • B.听觉辨别
  • C.听觉识别
  • D.听觉理解
  • E.听觉注意
64

下列不属于声音识别阶段培建内容的是()。

  • A.对音节相同但辅音及元音信息不同的分辨
  • B.在噪声和距离变化条件下的语言识别
  • C.对自然环境声和音乐的感知
  • D.对不同单音节词的分辨
  • E.在短语中对关键成分的识别
66

耳廓发育异常,一般分为()。

  • A.一级
  • B.二级
  • C.三级
  • D.四级
  • E.五级
67

对侧声反射路径是从(),交叉至对侧面神经核,通过对侧面神经支配对侧镫骨肌收缩。

  • A.耳蜗腹侧核至面神经核
  • B.对侧耳蜗腹侧核至同侧上橄榄复合体
  • C.同侧耳蜗腹侧核至同侧上橄榄复合体
  • D.同侧耳蜗腹侧核至对侧上橄榄复合体
  • E.对侧耳蜗腹侧核交叉到财侧上橄榄复合体
70

下列有关新生儿声反射测试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新生儿能否引出声反射与探测频率无关
  • B.当探测音频率在220~226Hz时,很大一部分新生儿的声反射阈会升高或出现声反射消失
  • C.当探测音频率在50~100Hz时,很大一部分新生儿的声反射阈会升高或出现声反射消失
  • D.当探测音频率在150~200Hz时,很大一部分新生儿的声反射阈会升高或出现声反射消失
  • E.当探测音频卒在240~260Hz时,很大一部分新生儿的声反射阈会升高或出现声反射消失
71

中枢性病变时,当损失位于中线部位时,()。

  • A.患侧耳的对侧和健侧耳的对侧无法引出声反射
  • B.患侧耳的同侧和健侧耳的对侧无法引出声反射
  • C.患侧耳的对侧和健侧耳的同侧无法引出声反射
  • D.患侧耳的同侧和健侧耳的同侧无法引出声反射
  • E.患侧耳的对侧和健侧耳的对侧可引出声反射
73

健听儿童前语言期的辨音水平处于()。

  • A.0~4个月
  • B.4~10个月
  • C.8~12个月
  • D.12~15个月
  • E.15~18个月
74

()是进行声导抗测试的前提。

  • A.佩戴助听器
  • B.对外耳道的封闭
  • C.用耳镜检查外耳道
  • D.观察外耳道的大小和走向
  • E.选择合适的耳塞
75

平均听力损失的计算方法通常把()得到的分贝数值作为该耳平均听力损失。

  • A.测试耳500Hz、1000Hz、2000Hz、4000Hz的听力阈值相加除以4
  • B.测试耳500Hz、1000Hz、2000Hz、3000Hz的听力阈值相加除以4
  • C.刺激耳500Hz、1000Hz、2000Hz、4000Hz的听力阈值相加除以4
  • D.刺激耳500Hz、1000Hz、2000Hz、3000Hz的听力阈僮相加除以4
  • E.刺激耳500Hz.1000Hz、2000Hz、4000Hz的听力阈值相加
77

鼓膜穿孔的咽鼓管功能测试又称为()。

  • A.正负压平衡测试
  • B.面神经功能测试
  • C.声反射衰减测试
  • D.声反射阈测试
  • E.鼓室图测试
78

注入印模材料时的方法不包括()。

  • A.混合两种印模膏,并用手掌快速搓均匀后揉成条状
  • B.将注射器嘴端与耳道留小一点空隙小心将印模膏挤向棉障
  • C.耳道完全填满后注射器退出到外耳道口
  • D.膏体要填充到畸形的各个部位
  • E.填满整个耳郭的前外面
79

声波经过()过程进入内耳。

  • A.耳郭→外耳道→耳蜗→鼓膜
  • B.耳郭→外耳道→鼓膜→耳蜗
  • C.耳郭→外耳道→鼓膜→听骨链
  • D.耳郭→外耳道→听骨链→鼓膜
  • E.耳郭→外耳道→耳蜗→听骨链
80

()以小声音高增益,大声音低增益为其特点,而其系统最大输出始终小于反馈发生的临界点。

  • A.相位控制
  • B.移频法
  • C.陷波滤波器
  • D.自适应滤波法
  • E.自动增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