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教师是自觉的学习主体
- B.教师立足于学习实际和社会生活,关注学习的过程,重视对知识技能的运用
- C.教师强调亲自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的体验
- D.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科学方法的学习尤为重要,需要广泛涉猎知识、技能和信息
- E.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通过独自探索和相互交流不断创新理论、思路和观点,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
- A.优秀
- B.良好
- C.中等
- D.及格
- E.不及格
- A.病史询问
- B.档案管理
- C.纯音测听
- D.言语测听
- E.视觉强化测听
- A.培训内容
- B.培训日期
- C.培训考核制度
- D.培训费用
- E.学员要求
- A.选择适当(有意义)的练习教材
- B.练习应该先求正确,再求迅速
- C.练习方法要多变化
- D.练习过程要经济(简化)
- E.顾及个别差异
- A.电极
- B.放大器
- C.转换器
- D.耳机
- E.扬声器
- A.写教案应当是对准备讲授的内容做透彻的分析,明确本次课程应达到什么目的、使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重点内容是什么、应如何讲解、完成重点内容的讲解需用多长时间、难点内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来讲解才能使学生听明白
- B.写教案要达到讲课目的,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讲课内容,应用恰当的、准确的表达方式和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完全理解
- C.为了使学生课后能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在教案中可以写出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思考题,使学生通过做思考题,将各部分的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D.在教案中应当写出课堂情况、具体要求和学生听课要求,以便正确分析课堂情况,更好地组织好课堂教学,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
- E.在教案中应当写出学生的听课要求、常见误区,并且判断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能力
- A.语言康复过程和原则
- B.告知配戴者言语训练的方式(针对儿童、成人、老年人)
- C.指导配戴者合理的佩戴时间
- D.鼓励配戴者尽早开始言语训练
- E.创造有利听觉言语交流环境的技巧(如光线、距离、座位等)
- A.“开始”键
- B.“继续”键
- C.“存盘”键
- D.“功能评估”键
- E.“随机”键
- A.要求学员能够分析耳镜检查结果
- B.要求学员能够根据听障者实际需求正确调节助听器各项参数
- C.要求学员能通过纯音听力图判断听力损失的类型及种类
- D.要求学员能够操作助听器性能测试仪器
- E.要求学员能根据转诊指标提出转诊建议
- A.3~5周岁
- B.5~8周岁
- C.5~11周岁
- D.6~11周岁
- E.10~15周岁
- A.滤波设置
- B.电磁干扰
- C.分析时间
- D.测试环境
- E.刺激次数
- A.5%
- B.10%
- C.15%
- D.20%
- E.30%
- A.Rickards
- B.Kuwada
- C.Picton
- D.Galambos
- E.Cohen
- A.不接近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流
- B.扬扬格词选词编制要限制一定数量
- C.扬扬格词是两个音节重音不等的双音节词
- D.常不能满足当前许多助听设备的动态处理特点
- E.不能够代表正常的言语谱分布
- A.饱和声压级
- B.满挡声增益
- C.等效输入噪声级
- D.谐波失真
- E.额定电源电流
- A.<95dB SPL
- B.<100dB SPL
- C.<105dB SPL
- D.105~114dB SPL
- E.100~120dB SPL
- A.波I
- B.波Ⅱ
- C.波Ⅲ
- D.波Ⅳ
- E.波V
- A.1岁以前的婴幼儿和10~15岁的青少年
- B.2岁以前的婴幼儿和10~15岁的青少年
- C.3岁以前的婴幼儿和10~20岁的青少年
- D.1岁以前的婴幼儿和15~20岁的青少年
- E.2岁以前的婴幼儿和10~20岁的青少年
- A.100%
- B.≥98%
- C.≥95%
- D.≥93%
- E.≥90%
- A.f1:f2=0.5~1.1
- B.f2:f1=0.5~1.1
- C.f1:f2=1.1~1.5
- D.f2:f1=1.1~1.5
- E.f2:f1=1.5~2.5
- A.同一结构、不同开口
- B.不同结构,相同开口
- C.相同结构、相同开口
- D.不同结构、不同开口
- E.前鼻音与后鼻音
- A.在对听障者进行评估时,首先应根据评估目的和听障者水平选择合适的词表
- B.由于语音识别内容较多,若听障者注意力不集中,则易影响评估结果
- C.在评估时应及时鼓励听障者,尽可能维持听障者的积极情绪
- D.若听障者实在无法连续完成,中间可适当休息
- E.语音识别声音强度一般使用60dB SPL,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平均言语声基本一致
- A.20dB SPL
- B.30dB SPL
- C.70dB SPL
- D.90dB SPL
- E.100dB SPL
- A.40Hz听觉相关电位
- B.ABR
- C.耳蜗电图
- D.声导抗测听
- E.听性稳态反应
- A.2岁
- B.3岁
- C.4岁
- D.5岁
- E.6岁
- A.6dB
- B.10dB
- C.12dB
- D.15dB
- E.16dB
- A.波I
- B.波Ⅱ
- C.波Ⅲ
- D.波Ⅳ
- E.波V
- A.8dB
- B.10dB
- C.12dB
- D.15dB
- E.16dB
- A.30次/s
- B.35次/s
- C.40次/s
- D.50次/s
- E.60次/s
- A.“111”
- B.“110”
- C.“011”
- D.“001”
- E.“010”
- A.白噪声
- B.言语噪声
- C.环境噪声
- D.嘈杂语噪声
- E.稳态噪声
- 33
-
TEOAE的频谱与刺激声种类、滤波设置和分析时间窗有关。宽频谱的短声诱发的TEOAE,频谱范围为0.5~5kHz,以( )频段的幅值和检出率最高,可能与外耳、中耳结构的传导特性有关,呈多谱峰形。
- A.0.5~2kHz
- B.0.5~3kHz
- C.1~2kHz
- D.1~3kHz
- E.2~4kHz
- A.45岁
- B.50岁
- C.60岁
- D.70岁
- E.80岁
- A.静音系统
- B.风噪声管理系统
- C.净噪系统
- D.多维自适应方向性系统
- E.低音增强系统
- A.[F1]
- B.[F2]
- C.[F3]
- D.[F5]
- E.[F6]
- A.耳声发射的分类(诱发性是重点)
- B.耳声发射的产生机制
- C.诱发耳声发射记录步骤
- D.实验室正常值标准
- E.正常人诱发耳声发射参考值
- A.50个单音节词
- B.50个双音节词
- C.80个单音节词
- D.100个双音节词
- E.120个双音节词
- A.讲授教学法
- B.讨论教学法
- C.练习教学法
- D.角色扮演法
- E.探究教学法
- A.小于或等于30dB
- B.大于或等于30dB
- C.小于35dB
- D.大于或等于33dB
- E.小于或等于33dB
- A.2张
- B.3张
- C.5张
- D.6张
- E.8张
- A.饱和声压级
- B.满挡声增益
- C.等效输入噪声级
- D.谐波失真
- E.额定电源电流
- A.1~30min
- B.10~30min
- C.20~30min
- D.30~60min
- E.45min
- A.将助听器设置在最窄频响范围
- B.将自动增益控制(AGC)设置在能得到最大压缩的位置,或按照出厂规定的位置
- C.如果适用,将助听器置于“测试模式”
- D.将助听器和耦合腔连接好后,将其放在隔声箱参考测试位置
- E.将助听器的控制(除压缩控制外)设置在能得到最大声输出和声增益的位置
- A.250Hz
- B.300Hz
- C.250~900Hz
- D.300~900Hz
- E.700Hz
- A.10dB HL
- B.15dB HL
- C.20dB HL
- D.25dB HL
- E.30dB HL
- A.12~24h
- B.12~36h
- C.24~48h
- D.48~72h
- E.36~84h
- A.2001年
- B.2002年
- C.2003年
- D.2005年
- E.2008年
- A.角色扮演法
- B.分组讨论法
- C.课堂讲授法
- D.游戏法
- E.案例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