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儿童的年龄
- B.儿童的词汇量
- C.儿童的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
- D.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
- E.儿童有无其他疾病或残疾
- A.认真挑选几名较自信的学员,让他们先开始操作,并尽量避免无法完成的情况
- B.让参加实践的验配师边做边解释他们所进行的步骤
- C.实践结束时,二级助听器验配师要作出客观的评语
- D.如某位学员实践时略有困难,可以让另一位较熟练的学员帮助
- E.不要试图避免学员在实践中犯错误,他们会从失败中获得经验
- A.课堂提问按学员思维活动的认知目标可划分为低级认知问题和高级认知问题
- B.低级认知问题,只需回忆、理解、适当组合和简单应用,目的在于复习巩固
- C.高级认知问题,必须进行高级思维(分析、综合、评价)等活动,发展思维能力和表达见解的能力
- D.高级认知问题一般不具有现成的答案或唯一的答案,学员答问时必须进行高级思维活动,它的目的主要是发展学员思维能力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 E.分析性问题包括分析事物的构成要素、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分析事物的原理等三个小类
- A.实习期间出勤率≥80%
- B.能正确选用≥70%的测试工具、设备、材料等的种类
- C.≥65%的操作步骤符合操作规程及专业标准
- D.操作或测试结果正确率≥60%
- E.基本能遵守劳动纪律和实训现场的有关安全操作规定
- A.讲述的内容适合学生程度
- B.教师应注意讲述时的动作、表情和
- C.教师在讲述时不应照着教科书的内容从头到尾、逐字宣读,也不宜指定学生照课本轮流宣读
- D.教师在讲述时要随时注意学生是否仔细听讲,因此要随时注视学生,保持与学生眼神接触
- E.教师在说明重要概念时,可以用暂时停顿或提高音调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特别的注意,并使学生能有时间做笔记或思考
- A.10周岁
- B.11周岁
- C.12周岁
- D.13周岁
- E.18周岁
- A.讲述教学法
- B.探究教学法
- C.练习教学法
- D.讨论教学法
- E.示范教学法
- A.读取屏幕上OSPL90的数据
- B.按[START]键运行该测试程序,即可听到由低频至高频的扫描声
- C.将助听器和耦合腔连接好,放在隔声箱参考测试位置
- D.选择所需要的测试标准(IEC/ANSI)
- E.打开测试箱
- A.方向性麦克风的语言识别率高于全向性麦克风
- B.方向性麦克风在某些场合的表现并不是很好,有潜在的局限性
- C.在助听器上加一个开关的方法,可以让使用者自己来选择使用方向性还是非方向性,必须要求使用者能确实分辨出方向性和非方向性之间的差别,并且懂得在什么情况下需要选择以及如何进行选择
- D.在助听器上加一个开关的方法,对于一些能够自己判断并选择的使用者不能恰好在最需要或最适宜的时刻来进行切换
- E.助听器的信号处理系统结合方向性功能就能得到期望的信噪比提升
- A.紧张情绪
- B.耳毒性药物
- C.传染病
- D.强噪声
- E.缺氧
- A.言语评估常用的测试材料(词表、句表等)
- B.言语评估所需环境和设备(听力计、 声场等)
- C.言语评估测试项目(言语识别率、言语察觉阈等)
- D.言语评估测试方法
- E.如何根据言语评估结果评价助听器果并对助听器精细调节
- A.完全能正确地选用测试工具、设备、材料等的种类
- B.≥90%的操作步骤符合操作规程及专业标准
- C.能灵活运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实训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 D.操作或测试的结果正确率≥90%
- E.完全能遵守劳动纪律和实训现场的有关安全操作规定
- A.纯音信号测量
- B.复合声和数字言语信号测量
- C.配对双耳助听器的相位测量
- D.数字式助听器的组延迟(处理延迟)测量
- E.无论复合声信号测量还是纯音信号测量,都可做专门的CIC(全耳道)耦合器测量,耳背式( BTE)、耳内式( ITE)、耳道式(ITC)和盒式助听器测量
- A.关于婴幼儿听神经病的发病,国外学者报告在婴幼儿中的发病率占听力减退高危新生儿的0.23%
- B.听力损失的婴幼儿,用OAE筛查时可以通过
- C.听力损失的婴幼儿,用AABR筛查就不能通过
- D.一般情况下,听力损失的婴幼儿对声音的反应较好,在婴幼儿期很难被发现
- E.有学者强调,对于具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最好采用OAE和AABR联合进行听力筛查,并应跟踪随访复查
- A.真耳分析所需环境和设备要求
- B.真耳分析材料和方法
- C.真耳分析仪的校准
- D.真耳测试结果的认读和分析
- E.根据真耳测试结果调节助听器参数
- A.开口呼
- B.齐齿呼
- C.合口呼
- D.撮口呼
- E.舌尖音
- A.1种
- B.2种
- C.3种
- D.4种
- E.5种
- A.20%
- B.30%
- C.40%
- D.50%
- E.60%
- A.短纯音
- B.短声
- C.长声
- D.纯音
- E.长纯音
- A.波I
- B.波Ⅱ
- C.波Ⅲ
- D.波Ⅳ
- E.波V
- A.50dB SPL
- B.60dB SPL
- C.70dB SPL
- D.80dB SPL
- E.90dB SPL
- A.0.5m;0.2m
- B.0.5m;0.5m
- C.1m; 0.5m
- D.1m; 1.0m
- E.1m;1.2m
- A.重点突破法
- B.归纳法
- C.分总法
- D.总分法
- E.问题中心法
- A.最佳为2~5min,最长不超过7min
- B.最佳为3~5min,最长不超过8min
- C.最佳为5~7min,最长不超过10min
- D.最佳为5~8min,最长不超过12min
- E.最佳为5~10min,最长不超过15min
- A.交流性
- B.互助性
- C.传教式
- D.合作式
- E.交互式
- A.1ms
- B.2ms
- C.3ms
- D.4ms
- E.5ms
- A.55dB (A)
- B.60 dB (A)
- C.65dB (A)
- D.75dB (A)
- E.85dB (A)
- A.重点突破法
- B.归纳法
- C.分总法
- D.总分法
- E.问题中心法
- A.8dB
- B.10dB
- C.15dB
- D.20dB
- E.25dB
- A.40~50dB(A)
- B.40~60dB(A)
- C.50~60dB(A)
- D.50~70dB(A)
- E.40~70dB(A)
- A.课堂讲授法
- B.分组讨论法
- C.角色扮演法
- D.示范操作法
- E.案例分析法
- A.某些反应波消失甚至全部反应波消失
- B.反应波潜伏期延长
- C.波间期延长
- D.波间期减短
- E.反应波波幅改变
- A.将助听器的控制设置在能得到最大声输出和声增益的位置
- B.将助听器设置在最宽频率响应范围
- C.将助听器连接于合适的耦合器
- D.将助听器的声增益控制器置于全开位置
- E.将模拟电池片接在测试箱专用的电池插口,并打开电池开关
- A.3个词
- B.4个词
- C.5个词
- D.6个词
- E.10个词
- A.讲述
- B.讲演
- C.讲解
- D.讲读
- E.讲操
- A.课堂讲授法
- B.分组讨论法
- C.角色扮演法
- D.游戏法
- E.案例分析法
- A.30~40dB HL
- B.40~50dB HL
- C.30~50dB HL
- D.40~60dB HL
- E.50~60dB HL
- A.稳态反应电位是一种类似于周期出现的正弦波样的波形
- B.稳态反应频率成分的振幅和相位在无限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 C.这种反应波由聚合的频率成分构成
- D.稳态反应是诱发电位的一种
- E.对于稳态反应这种重复出现的诱发电位,分析其频率构成成分比分析其波形更加全面
- A.≥3dB
- B.≤3dB
- C.≥5dB
- D.≤5dB
- E.≥6dB
- A.小于或等于8%
- B.大于或等于8%
- C.小于或等于10%
- D.大于或等于10%
- E.小于或等于12%
- A.25~30dB HL
- B.30~35dB HL
- C.30~40dB HL
- D.35~40dB HL
- E.40~50dB HL
- A.60%
- B.70%
- C.80%
- D.90%
- E.100%
- A.课堂讲授法
- B.案例分析法
- C.示范操作法
- D.分组讨论法
- E.角色扮演法
- A.≤20dB nHL
- B.≤30dB nHL
- C.≤35dB nHL
- D.≤40dB nHL
- E.≤50dB nHL
- A.5ms
- B.10ms
- C.15ms
- D.20ms
- E.25ms
- A.净噪系统降噪技术
- B.滤波带宽多通道降噪技术
- C.双耳佩戴助听器提高信噪比
- D.加强型言语增强系统
- E.个性化降噪技术
- A.0.2m
- B.0.5m
- C.0.8m
- D.1.0m
- E.1.2m
- A.讲述
- B.讲演
- C.讲解
- D.讲读
- E.讲操
- A.50dB nHL
- B.60dB nHL
- C.80dB nHL
- D.100dB nHL
- E.120dB nHL
- A.17个
- B.20个
- C.21个
- D.25个
- E.3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