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讲述
- B.讲演
- C.讲解
- D.讲读
- E.讲操
- A.教会学员耳镜检查的详细步骤、时机
- B.教会学员正常及异常耳道、鼓膜的观察
- C.教会学员持握检耳镜的正确手法
- D.教会学员与听障者直接接触器具的消毒和更换方法
- E.教会学员根据耳道大小选择耳镜型号
- A.耳声发射的反应阈值可以低于主观听阈,且与突触传递无关
- B.用化学药剂阻断或切断第Ⅷ颅神经,此时声刺激不能引出神经反应,但仍可记录到耳声发射
- C.耳毒性药物、强噪声、缺氧以及传染病等导致耳蜗受损的因素,均可影响耳声发射
- D.诱发性耳声发射具有频率离散现象,即耳声发射的频率越高潜伏期越短
- E.外毛细胞缺失或排列紊乱时,耳声发射缺失或幅值下降
- A.纯音测听
- B.游戏测试
- C.视觉强化测试
- D.言语测听
- E.多频稳态
- A.言语测听项目及其定义
- B.言语测听环境和设备要求
- C.言语测听材料种类和要求
- D.言语测听基本方法
- E.言语测听结果分析
- A.电极连接困难
- B.测试程序迅速,操作简便易行
- C.携带和安装简便
- D.完全由测试仪得出测试结论
- E.敏感性和特异性高
- A.其波形分析是在时阈图上进行
- B.因为是稳态反应,一般临床记录时只考虑反应阈值而不考虑潜伏期
- C.40Hz稳态反应测试的电极连接、测试耳机放置与ABR相同
- D.波范围30~150Hz,100ms的分析时间窗,叠加256次或512次
- E.记录到4个相隔30ms的准正弦波就说明引出反应
- A.比较助听前后语音识别的差异,考察听障者从助听器中受益程度
- B.语音识别是反映听障者对助听器效果的满意程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能通过针对性定量分析出是哪些频响范围的语音听辨不清,为助听器调试提供信息
- C.语音识别率越高,则说明助听器调试越好;语音识别率低,则说明助听器需要调试或需要更换
- D.判断听障者利用残留听力的水平,为制定康复方案提供依据
- E.听觉适应和听觉识别需要经过一个学习过程,通过评估可以发现听障者的语音识别错误类型及错误走向,并根据错误类型和错误走向制定针对性的训练方案
- A.运行IEC测试程序,按[F6]键,用[∨]键选择Store Curve Coup(在耦合器屏幕存储曲线)
- B.用[>]键执行存储曲线并关闭菜单,选择耦合器屏幕中存储曲线的位置
- C.用[∧]、[∨]键选择输入声压级60dB SPL
- D.连接助听器和耦合腔,接好模拟电池,打开相应型号电池按钮,将音量调至等效增益点,放在隔声箱参考测试位置
- E.将助听器音调开关置于“H”调位,选择多条曲线的一条,按[START]键运行该测试程序,开始由低频至高频的扫描过程,显示屏幕可见一条增益曲线
- A.安静环境下测得的言语识别得分结果在评估噪声性听力损失耳的交谈能力、评价交谈能力和疗效及康复效果的评定方面有重要意义
- B.在噪声下检查言语识别得分,对病变性质部位的诊断、对助听器的选配和评价等有实用价值
- C.将在不同言语声强度下测得的言语识别得分连成言语识别曲线,言语识别曲线随信噪比的改变而改变
- D.不同类型的听力损失(如传导型、蜗型、蜗后型)相当于受不同噪声的干扰,言语识别曲线受到相做的影响
- E.不同类型的噪声在相同的信噪比下,言语识别得分可不相同,以多人谈话声为背景,不仅识别率会明显降低,而且检查表中“易懂的”检查项也变得难懂
- A.确定学员选定标准,包括文化水平、工作经验以及年龄大小
- B.确定学员服务区域
- C.了解学员的行业来源
- D.结合学员情况,确定最适当的培训方法
- E.结合培训方法,确定最适当的学员人数和人员分配
- A.韵母
- B.声母
- C.声调
- D.单音节词
- E.双音节词
- A.加速触发
- B.运用带通滤波法减少伪迹
- C.滤去潜伏期伪迹
- D.延迟触发
- E.利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的锁相性和非线性特点进行信号加减处理
- A.h
- B.s
- C.m
- D.n
- E.l
- A.语音识别是言语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言语清晰度是言语产生的主要体现
- B.言语的感知与产生是一条完整的反馈链
- C.语音识别差,听不清其他人的言语,影响到语音的模仿学习
- D.语音识别差,听不清自己发出的言语,无法修正自己的发音过程,这两方面都将间接或直接影响言语清晰度
- E.言语清晰度不但受听觉能力的影响,还与发音、构音、呼吸、共鸣等器官的功能有密切关系,语音识别结果可以判断言语清晰度异常是由于听觉的问题还是非听觉问题
- A.信息沟通
- B.情感沟通
- C.意见沟通
- D.学术沟通
- E.成果沟通
- A.记录完整的听障者档案
- B.根据听障者信息的变化实时更新档案
- C.根据听障者的康复情况,整理档案
- D.利用现代化技术,整理档案
- E.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增强自觉性
- A.受中耳和内耳功能影响
- B.取决于耳蜗整体功能的完整,与外毛细胞功能密切相关
- C.健听者的耳声发射有明显两性差异
- D.健听者两耳间诱发性耳声发射的反应阈值差小于15dB
- E.自发性耳声发射有种族差异
- A.要求学员具有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专业知识,通过系统观察、交谈、了解听障人士的一般情况和改善需求,并通过咨询和听力检测,收集与助听有关的信息和资料
- B.要求学员在分析整理资料时,找出现有的和潜在的听障问题并制订相应的康复计划
- C.了解听障人士和家属的期望,引导其走向合理的预期水平
- D.听障人士的心理是矛盾和复杂的,在验配师面对听障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不知如何应对时,教师要帮助其准确分析和掌握听障者最根本的心理需求
- E.教师要教会验配师有针对性地排除听障者的顾虑,挖掘其真实的需求,灵活巧妙地提出有效的解决方式,使其心服口服并满意而归
- A.控制环境噪声
- B.排除电、声干扰
- C.防止摩擦噪声
- D.正确摆放探头
- E.受试者状态
- A.0dB SPL
- B.10dB SPL
- C.20dB SPL
- D.30dB SPL
- E.40dB SPL
- A.m
- B.u
- C.a
- D.i
- E.s
- A.按[MENU]键,屏幕可由现选择菜单,将光标置于Gain位置,按[>]键执行存储曲线并关闭菜单,选择耦合器屏幕中存储曲线的位置
- B.用[∧]、[∨]键选择输入声压级(根据测试需要可选择50dB SPL或60dB SPL)
- C.将助听器和耦合腔连接好,接好模拟电池,打开相应型号电池按钮,音量调至满挡,放在隔声箱参考测试位置
- D.按[START]键运行该测试程序,开始由低频至高频的扫描过程
- E.按[STOP]键停止测量或继续下个数据测量测试
- A.鼓室图A型,镫骨肌反射消失
- B.纯音听阈呈轻度、中度听力损失,以低频为主,并呈现明显的个体差异
- C.听性脑干反应引不出反应或仅能引出潜伏期延长、波幅很低的波IV或波I
- D.影像学检查多无异常,有少数病例报告有内听道狭窄
- E.单耳听力下降,言语识别率常不成比例地低于纯音听阈
- A.课堂提问
- B.非重点内容、重点内容
- C.难点内容
- D.内容归纳
- E.布置思考题
- A.40dB SPL
- B.45dB SPL
- C.50dB SPL
- D.60dB SPL
- E.65dB SPL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 B.①③②⑥⑤④⑧⑦
- C.②③①④⑤⑥⑦⑧
- D.⑥⑦⑧①②③④⑤
- E.⑧①②⑤⑥⑦③④
- A.课堂讲授法
- B.分组讨论法
- C.角色扮演法
- D.案例分析法
- E.示范操作法
- A.55个
- B.60个
- C.75个
- D.80个
- E.85个
- A.耳背式和耳内式助听器
- B.盒式和耳背式助听器
- C.骨导助听器
- D.眼睛式和耳道式助听器
- E.耳内式和耳道式助听器
- A.≤30dB SPL
- B.≤32dB SPL
- C.≤35dB SPL
- D.≤36dB SPL
- E.≤40dB SPL
- A.1:(2~3)
- B.1:(2~5)
- C.1:(3~5)
- D.1:(4~6)
- E.1:(6~8)
- A.波I
- B.波Ⅱ
- C.波Ⅲ
- D.波Ⅳ
- E.波V
- A.20dB SPL
- B.30dB SPL
- C.70dB SPL
- D.90dB SPL
- E.100dB SPL
- A.信噪比
- B.声音
- C.输出频谱
- D.输出频率
- E.输入信号
- A.受训学员的性别
- B.受训学员的人数、验配水平和文化程度
- C.培训器材和环境
- D.确定培训目标的重点和方向,可以帮助学员更快地明确培训方法
- E.结合培训教师本身的特色,尽可能采取互动性以及寓教于乐的多样化培训方式
- A.波I
- B.波Ⅱ
- C.波Ⅲ
- D.波Ⅳ
- E.波V
- A.讲授教学法
- B.讨论教学法
- C.练习教学法
- D.角色扮演法
- E.探究教学法
- A.600Hz
- B.700Hz
- C.800Hz
- D.900Hz
- E.1000Hz
- A.重点突破法
- B.归纳法
- C.分总法
- D.总分法
- E.问题中心法
- A.30dB nHL
- B.40dB nHL
- C.50dB nHL
- D.70dB nHL
- E.90dB nHL
- A.刺激声有频率特异性
- B.刺激声无频率特异性
- C.分频测试耗时短
- D.反应波与短声ABR有较大的区别
- E.辨认比短声ABR反应波容易
- A.课堂讲授法
- B.分组讨论法
- C.角色扮演法
- D.示范操作法
- E.案例分析法
- A.波I
- B.波Ⅱ
- C.波Ⅲ
- D.波Ⅳ
- E.波V
- A.30dB HL
- B.40dB HL
- C.50dB HL
- D.60dB HL
- E.70dB HL
- A.语言结构模式
- B.个性化噪声管理模式
- C.言语可懂度指数
- D.语言关键因素
- E.语言清晰度
- A.1次
- B.2次
- C.3次
- D.4次
- E.5次
- A.60dB SPL
- B.65dB SPL
- C.70dB SPL
- D.80dB SPL
- E.90dB SPL
- A.0.7以上
- B.0.8以下
- C.0.9以下
- D.0.8以上
- E.0.9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