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短纯音成短音
- B.泛音或谐波
- C.短声
- D.驻波
- E.梳状波
- A.较高、较低、高频、小于
- B.较低、较高、高频、大于
- C.较高、较低、低频、小于
- D.较低、较高、低频、大于
- E.较高、较低、高频、大于
- A.1907
- B.1921
- C.1938
- D.1954
- E.1964
- A.蜗内电位
- B.总和电位
- C.膜电位
- D.耳蜗微音电位
- E.损伤电位
- A.交谈者距离越近,言语信号强度越大,信噪比也越高,言语清晰度越好
- B.耳聋越严重,听到的言语信号越弱,言语清晰度越差
- C.房间的混响时间长短并不影响言语清晰度
- D.噪声降低了信噪比,使言语清晰度下降
- E.双耳收听增加了信号强度,有助于立体定位,提高了言语分辨能力,可以提高言语清晰度
- A.咽管
- B.咽喉
- C.咽腔
- D.喉腔
- E.喉口
- A.CFA导声管
- B.号角导声管
- C.扣式导声管
- D.防潮导声管
- E.干燥导声管
- A.封闭、开放、只能从气管内出来而不能进入气管
- B.开放、封闭、只能从气管内出来而不能进入气管
- C.封闭、开放、能同时从气管进出
- D.开放、封闭、只能进入气管而不能从气管里面出来
- E.封闭、开放、只能进入气管而不能从气管里面出来
- A.增加、加长、高频
- B.增加、缩短、低频
- C.减少、加长、低频
- D.减少、缩短、高频
- E.减少、加长、高频
- A.底部
- B.顶部
- C.前部
- D.左部
- E.后部
- A.蜗神经背核
- B.耳蜗的生理
- C.耳蜗的位置
- D.毛细胞的位置
- E.耳蜗管的大小
- A.1986年9月
- B.1989年12月
- C.1987年9月
- D.1985年12月
- E.1987年3月
- A.耳蜗毛细胞
- B.外耳
- C.中耳
- D.中枢神经
- E.内耳
- A.通气孔、阻尼子、号角声孔
- B.通气孔、导声管、号角声孔
- C.耳钩、导声管、号角声孔
- D.耳钩、导声管、阻尼子
- E.通气孔、导声管、号角声孔
- A.≥50dB
- B.≥65dB
- C.≥40dB
- D.≤50dB
- E.≤40dB
- A.人工耳蜗
- B.耳内式助听器
- C.全数字助听器
- D.炭精助听器
- E.电子管助听器
- A.多、慢、少、快
- B.少、快、多、慢
- C.多、快、少、慢
- D.少、慢、多、快
- E.以上都不对
- A.声调
- B.元音
- C.辅音
- D.英语
- E.单音节
- A.10dB
- B.20dB
- C.30dB
- D.40dB
- E.50dB
- A.咽管
- B.咽喉
- C.咽门
- D.喉腔
- E.喉口
- A.高、短、大、大
- B.低、长、小、大
- C.高、长、大、小
- D.低、长、大、大
- E.高、短、小、小
- A.2002年
- B.2003年
- C.2005年
- D.2009年
- E.2006年
- A.英国
- B.美国
- C.意大利
- D.澳大利亚
- E.德国
- A.正弦函数上的最大幅值称为振幅,它是声波传播过程中空气分子中的密集区或稀疏区的气压与正常气压相比所产生的最大的压强变化量值
- B.正弦函数上的最小幅值称为振幅。它是声波传播过程中空气分子中的密集区或稀疏区的气压与正带气压相比所产生的最大的压强变化量值
- C.正弦函数上的最大幅值称为振幅。它是声波传播过程中空气分子中的密集区或稀疏区的气压与正常气压相比所产生的最小的压强变化量值
- D.余弦函数上的最大幅值称为振幅。它是声波传播过程中空气分子中的密集区或稀疏区的气压与正常气压相比所产生的最大的压强变化量值
- E.余弦函数上的最小幅值称为振幅。它是声波传播过程中空气分子中的密集区或稀疏区的气压与正常气压相比所产生的最小的压强变化量值
- A.蜗神经背核
- B.耳蜗微音电位
- C.耳蜗的带通过滤机制
- D.耳蜗的生理
- E.总和电位
- A.2cm
- B.3mm
- C.1mm
- D.2mm
- E.1.5mm
- A.2mm
- B.3mm
- C.4mm
- D.5mm
- E.6mm
- A.通气孔对助听器的压缩器没有直接影响
- B.声音可以直接通过较大的通气孔进入耳道,而且没有衰减
- C.通气孔对助听器的低频输出有衰减作用
- D.患者佩戴助听器后耳道的容积变小,听力障碍者自己说话的声音随着颅骨振动传入容积变小的耳道内,产生了低频共振,增加了低频声音的强度
- E.耳模所选用的通气孔与助听器的增益不相适应时
- A.292、408
- B.272、364
- C.345、408
- D.408、292
- E.494、217
- A.1/2、1/3和1/4
- B.1/4、1/3和1/2
- C.1/3、1/2和2/3
- D.1/5、1/3和1/2
- E.1/3、2/3和3/2
- A.白噪声
- B.带通噪声
- C.脉冲噪声
- D.极其规则的声信号
- E.言语噪声
- A.颞骨
- B.额骨
- C.顶骨
- D.枕骨
- E.颧骨
- A.“A”型
- B.“B”型
- C.“C”型
- D.“D”型
- E.“E”型
- A.固定助听器
- B.可以使助听器的佩戴更加稳同、舒适
- C.满足患者在舒适和美观上的需要
- D.防止声反馈
- E.改善声学特性
- A.2倍
- B.3倍
- C.4倍
- D.5倍
- E.6倍
- 36
-
1999年澳大利亚国家声学实验室推出新一代的非线性放大处方公式NAL-NL1。它重视言语频率范围信息的提取,每个频率的增益都与言语频率的听阈相关;考虑到言语中低频能量为主,对(个)的低频削减得较多。
- A.1000Hz以下
- B.1000Hz以上
- C.2000Hz以下
- D.2000Hz以上
- E.3000Hz以上
- A.短、浊塞音、辅音、元音
- B.长、浊塞音、元音、辅音
- C.短、清辅音、辅音、元音
- D.长、清辅音、元音、辅音
- E.短、浊辅音、辅音、元音
- A.音位扫}列
- B.共振峰的转移
- C.语法规则
- D.重叠信息的排除
- E.语言学习的经验
- A.外耳道的可封闭性
- B.耳模占据耳郭及外耳道的大小
- C.耳朵的构造
- D.耳道的长短
- E.耳郭的性状
- A.舒适阈和不适阈、听觉反应阈
- B.气导听阈和骨导听阈、舒适阈和不适阈
- C.气导听阈和骨导听阈、听觉反应阈
- D.气导听阈和骨导听阈、助听听阈
- E.舒适阈和不适阈、助听听阈
- A.少数、绝大多数、缩小
- B.绝大多数、多数、缩小
- C.大多数、多数、缩小
- D.绝大多数、少数、放大
- E.少数、多数、放大
- A.在摩托车内燃机排气管上加装消声器
- B.在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杯
- C.改造噪声大的机器或换用噪声小的设备
- D.用外罩把噪声源罩起来
- E.戴上防噪声耳塞
- 43
-
鼓室后壁又名()。
- A.乳突壁
- B.鼓窦入口
- C.半规管
- D.鼓室盖
- E.蜗窗
- A.音长
- B.声压
- C.音色
- D.声强
- E.音频
- A.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负压、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 B.小儿发病率高于成人
- C.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 D.名称甚多,如浆液性中耳炎、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鼓室积液等
- E.主要表现为镫骨肌、鼓室张肌腱附着点肌走行方向异常,过粗大
- A.企业文化功能的发挥是直接的
- B.企业环境需要由员工来维护和爱护
- C.企业作风和企业礼仪是员工职业道德的表现
- D.职业道德对员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具有推动作用
- E.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综合表现
- A.②③④⑤⑥⑦⑧
-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 C.①②③④
- D.③④⑤⑥⑦
- E.①②④⑤⑦⑧
- A.Berger方法
- B.POCO方法
- C.Libby方法
- D.Keller方法
- E.NAL方法
- A.波的衍射是指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经过障碍物或孔隙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而绕过障碍物的现象
- B.当一辆救护车未到十字路口的转弯处,却已经能够听到它的声音,这就是波的衍射
- C.衍射的产生是由于空气分子具有推动相邻分子的能力
- D.波所到达的每一点都可看成是新的波源,从这些点发射子波
- E.空气分子的振动向其相邻分子传递,仅能在声波传播的方向上传递,在与传播方向相邻的方向上不可传递
- A.顶部
- B.底面
- C.左侧
- D.右侧
- E.后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