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请完成以下关于改革的话题。

材料一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秦王扫六合》

材料三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日:“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变法内容?(3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关联?(3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哪一项改革内容?(3 Yt)

(4)材料三的措施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3分)

(5)试分析以上两次改革成功的相同原因。(4分)

参考答案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京师会馆最初出现于明初永乐年间.那时是一个安徽芜湖籍官员俞谟捐出自己的住宅,给在京的同乡官员作为聚会娱乐之所,也作为寄托乡情、相互劝励的场所。有些出现了官僚试子会馆的分化.即官僚试子会馆一分为二,有些官僚试子合为一体的会馆也确立了当考试时期试子优先的原则。

材料二

通讯设施的改进缩短了空间距离.开埠通商后,近代邮政渐次展开,中国的电报业也开始创设.电报等现代通讯工具让异地同乡会馆间有了联系通道。而报纸成为会馆表达政治态度的阵地。科举制度废除后,北京的许多会馆演变成同乡会,会馆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功能亦随之演替。有不少革命志士、文人学者纷纷借助于会馆,取得了他们从事自己事业的相对安稳的一席之地。孙中山先生等政治家时常到京城寻求同乡会馆的政治、财力乃至舆论的支持。京城的同乡会馆可以发动各地同乡会馆举行联合行动,敦促地方政府在清除政治积弊、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等方面有所作为。北洋时期许多省的会馆直接成为政治活动的集会地和演说地,并且对抑制西方侵略势力肆意践踏中国主权产生了积极影响。留日学生利用会馆,先培养省籍意识,再扩大为国家意识,对于推进中国社会的变革、自强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会馆创办刊物宣扬爱乡爱国情怀,鼓励同乡利用会馆这个平台凝聚力量,亦顺应了当时追求民主与自由的潮流。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王日根《论近代社会转型与京师会馆角色的演替》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会馆的主要功能。(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会馆功能的演进及其原因。(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会馆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作用。(6分)

辛亥革命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该党赢得国会选举,但未能组阁,直接原因是(  )。

  • A.宋教仁遇刺身亡
  • B.《临时约法》被废止
  • C.国民党被解散
  • D.军阀割据混战
¥

订单号: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

订单号: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