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交易性金融资产。
- B.持有至到期投资。
- C.贷款及应收款项。
- D.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 A.企业从二级市场上购人的固定利率国债、浮动利率公司债券等,符合持有至到期投资条件的,可以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 B.购人的股权投资也可能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 C.投资者有权要求发行方赎回的债券。
- D.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相关交易费用计人当期损益,支付的价教中包含已到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的,应作为初始确认金额。
- A.I和II
- B.III和IV
- C.I、II和V
- D.I、II、III、IV和V
- A.I和III
- B.ll和V
- C.I、111和V
- D. I、11、111、IV和V
- A.应按取得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
- B.应按取得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相关交易费用在发生时计人当期损益。
- C.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人当期所有者权益。
- D.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其公允价值与初始人账金额之间的差额应确认为投资收益,不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 A.借:银行存款20,400贷:应收票据20,000投资收益400
- B.借:银行存款20,000财务费用40O贷:应收票据20,400
- C.借:银行存款20,000财务费用400贷:应收账款20,40O
- D.借:银行存款20,40O贷:应收票据20,000财务费用400
- A.9,990
- B.9,000
- C.9,800
- D.8,800
- A.I和III
- B.I、II和III
- C.ll、III和IV
- D.II、III、IV和V
- A.只有III
- B.II和III
- C.III和IV
- D.II、III和IV
- A.应收的各种赔款。
- B.支付的工程投标保证金。
- C.预付给外单位的工程款。
- D.预付给企业个内部单位的备用金。
- A.只有I
- B.只有II
- C.I和IV
- D.I、II、III、IV和V
- A.借:预付账款贷:银行存款
- B.借:应付账款贷:银行存款
- C.借:银行存款贷:预付账款
- D.借:银行存款贷:应收账款
- A.企业开出支票,对方未到银行兑现。
- B.银行误将其他公司的存款记人本企业银行存款账户。
- C.银行代扣水电费,企业尚未接到通知。
- D.银行收到委托收款结算方式下结算款项,企业尚未收到通知。
- A.l和III
- B.I、II和III
- C.I、II、III和V
- D.l、II、III、IV和V
- A.200,000
- B.220,000
- C.160,000
- D.180,000
- A.41,000
- B.47,000
- C.47,750
- D.53,000
- A.资产负债表。
- B.损益表。
- C.利润分配表。
- D.公司成本计划表。
- A.l、11
- B.11、111和lV
- C.I、111和IV
- D.I、II、III和IV
- A.公允价值。
- B.历史成本。
- C.现值。
- D.可变现净值。
- A.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利息支出予以资本化。
- B.会计核算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 C.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将对子公司的股权投资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核算。
- D.甲企业应收乙企业货款20万元,有证据表明该货款全部无法收回,甲公司上期对该项应收账款改按100%提取坏账准备,鉴于本期经营亏损,将上期提取的20万元坏账准备全部转回。
- A.I和III
- B.I、II和III
- C.I、II、l和V
- D.I、II、III、IV和V
- A.l,600,000 历史成本
- B.1,790,000 重置成本
- C.1,700,000 可变现净值
- D.1,590,000现值
- A.假定货币的币值是基本稳定的。
- B.货币计量假设为历史成本计量奠定了基础。
- C.货币计量假设并不表示货币是会计核算中唯一的计量单位。
- D.在存在多种货币的情况下,我国境内的企业均要求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 A.可比性。
- B.谨慎性。
- C.客观性。
- D.重要性。
- A.相互排斥。
- B.相互制衡。
- C.委托代理。
- D.监督管理。
- A.董事会
- B.股东会或股东大会
- C.监事会
- D.经理层
- A.持续经营假设。
- B.会计主体假设。
- C.会计分期假设。
- D.货币计量假设。
- A.股东会或股东大会
- B.董事会
- C.监事会
- D.公司经理
- 29
-
公司的权力机构是哪项?
- A.股东会或股东大会
- B.董事会
- C.监事会
- D.公司经理
- A.I和III
- B.II和IV
- C.I、IV和V
- D.II、III和IV
- A.只有II
- B.只有IV
- C.I和l
- D.II和IV
- A.无形资产
- B.固定资产
- C.投资性房地产
- D.长期股权投资
- A.5万元
- B.3万元
- C.100万元
- D.10万元
- A. 1/2
- B. 1/2以上
- C.1/3
- D.2/3以上
- A.股东大会。
- B.经理层。
- C.董事会。
- D.监事会。
- A.I和III
- B.I和IV
- C.II和IV
- D.I、II、III和V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垄断行为,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的。
- C.经营者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 D.农业生产者及农村经济组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储存等经营活动中实施的联合或者协同行为。
- A.经济法。
- B.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C.价格法。
- D.劳动法。
- A.不正当竞争。
- B.限制竞争。
- C.欺行场市。
- D.哄抬价格。
- A.有权自主选择商品品种。
- B.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
- C.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性能等有关情况。
- D.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童正确等交易条件,有权拒绝强迫搭售。
- 41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由于债权人的原因,债务人无法向债权人交付合同标的物时,可以依法将该标的物交给提存机关,从而消灭债务。在标的物提存后,标的物毁损、灭失风险责任的承担者是谁?
- A.债务人。
- B.提存机关。
- C.债权人。
- D.债权人和提存机关。
- A.家乐福和沃尔玛约定:前者占北京市场,后者占天津市场。
- B.因为价格问题,甲乙两家汽车厂口头约定都不购买丙钢铁公司的钢材。
- C.甲药厂和乙医药连锁超市约定:后者出售前者的某种专利药品只能按某价格出售。
- D.甲药厂和乙医药连锁超市约定:后者出售前者的某种专利药品最高按某价格出售。
- A.低价倾销商品。
- B.低价销售鲜活商品。
- C.低价销售即将到期的商品或其他积压商品。
- D.因清理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
- A.只有I
- B.I和II
- C.I、II和III
- D.II、III和IV
- A.资本项目。
- B.经常项目。
- C.单方面转移项目。
- D.平衡项目。
- A.贸易收支。
- B.劳务收支。
- C.单方面转移收支。
- D.其他收支。
- A.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单一浮动汇率制度。
- B.以市场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度,企事业和个人需用外汇可凭证明用人民币向银行兑换。
- C.双重汇率制,外贸企业创收的外汇实行分成。
- D.浮动汇率制。
- A.许可证管理。
- B.配额管理。
- c,直接干预管理。
- D.间接干预管理。
- A.本国出口增长。
- B.本国出口减少。
- C.本国进口减少。
- D.本国旅游收人增加。
- A.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和国际工程承包。
- B.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和国际服务贸易。
- C.商品贸易、技术贸易、补偿贸易。
- D.货物进出口和劳务进出口。
- A.不断地扩大成员之间的市场准人。
- B.各项贸易政策与法规要有透明度。
- C.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应贯彻最惠国待遇条款和国民待遇条款。
- D.成员国之间实现零关税。
- A.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其机构、场所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 B.未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
- C.居民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
- D.居民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 A.依法收取并纳人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 B.因债权人缘故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税款。
- C.股权转让收人。
- D.接受捐赠收入。
- A.政府的收人分配职能较强。
- B.政府的资源配置职能较强。
- C.政府的经济稳定职能较强。
- D.对政府和受益方的效益约束较弱。
- A.债权法律制度。
- B.公司法律制度。
- C.信托法律制度。
- D.保险法律制度。
- A.经济增长。
- B.充分就业。
- C.扩大需求。
- D.国际收支平衡。
- A.再贴现率。
- B.公开市场业务。
- C.法定准备金率。
- D,贷款利率。
- A.通货膨胀。
- B.失业率的上升。
- C.就业率的上升。
- D.经济增长加快。
- A.I和II
- B.I和IV
- C.I、III和IV
- D.Ⅰ、II、I和V
- A.价格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
- B.国家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 C.石油价格应由政府规定。
- D.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
- A.I和11
- B.III和IV
- C.I、11、111和lV
- D.I、II、III和V
- A.有利于优化我国的所有制结构。
- B.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 C.反映了市场对经济资源的调节作用。
- D.体现了国家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 A.财政调控手段。
- B.预算调控手段。
- C.计划调控手段。
- D.金融调控手段。
- A.扩大经济规模。
- B.提高经济效益,利于内部管理。
- C.降低了经营风险。
- D.增加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 A.企业边界模糊。
- B.关系松散、灵活机动。
- C.组织管理网络化。
- D.以上三者都正确。
- A.变革型战略实施模式。
- B.合作型战略实施模式。
- C.增长型战略实施模式。
- D.文化型战略实施模式。
- A.声誉激励机制。
- B.报酬激励机制。
- C.市场竞争机制。
- D.股票期权。
- A.相互适应自行调整。
- B.工作过程标准化。
- C.共同价值观。
- D.直接指挥、直接控制。
- A.沟通差异。
- B.结构差异。
- C.人格差异。
- D.文化差异。
- A.参与。
- B.谈判。
- C.操纵。
- D.强制。
- A.垂直冲突。
- B.水平冲突。
- C.指挥系统和参谋系统的冲突。
- D.正式系统与非正式系统之间的冲突。
- A.给员工增加福利津贴。
- B.让员工参与组织变革的调查、诊断和计划。
- C.大力推行与组织变革相适应的人员培训计划。
- D.大胆起用年富力强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
- A.I、11和V
- B.I、11和IV
- C.l、IV和V
- D.I、III、IV和V
- A.绩效内容多重性。
- B.绩效的多变性。
- C.绩效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 D.绩效的稳定性。
- A.工作分析。
- B.等级划分。
- C.薪酬调查。
- D.职位评价。
- A.综合性和自我管理式工作团队。
- B.部门化和专门化。
- C.综合性和专门性。
- D.自我管理式和专门化。
- A.I、II和III
- B.II、IV和V
- C.I、II、III和lV
- D.II、III、lV和V
- A.满足顾客的某种需求。
- B.表明企业的经营哲学。
- C.易于为整个企业所理解。
- D.比较宽泛且有一定冒险精神。
- A.通过作业轮换,替理人员将逐渐学会按照管理的原则来思考问题。
- B.将允许有一定能力的管理人员确定他们愿意进行管理的职务范围。
- C.能够使受训者身历其境,在模拟的实践中加深对管理原理的领会。
- D.公司的高级职务可以由对不同部门的问延有广泛了解的人来担任。
- A.可构成体系,符合目标管理的要求。
- B.是可控的,符合目标管理的要求。
- C.可以转化成具体的小目标,符合目标管理的要求。
- D.是明确的、可度量的,符合目标管理的要求。
- A.这种组织的复杂性高。
- B.这种组织的正规化程度高。
- C.这种组织的集权化程度高。
- D.这种组织的分权化程度高。
- A,缺乏横向联系。
- B.内部合作沟通差。
- C.双重性领导。
- D,权力过分集中。
- A.各职能部门权责分明。
- B.高层主管管理方便。
- C.单线的领导系统。
- D.员工同时受两位主管的领导。
- A.有机式组织是一种灵活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形式,而机械式组织则是僵硬稳定的形式。
- B.有机式组织具有严格的层级关系,而机械式组织的层次关系不是十分明显。
- C.有机式组织是低复杂性、高正规化和分权化的,而机械式组织则是高复杂性、高正规化和分权化的。
- D.有机式组织不断的调整工作职责而机械组织则是固定的职贵,两者都以正式的沟通渠道为主。
- A.直线职能。
- B.事业部制。
- C.矩阵结构。
- D.网络结构。
- A.命令统一,职责明确,组织稳定。
- B.有利于回避风险、内部控制和专业管理。
- C.密切配合、反应灵敏、节约资源和高效工作。
- D.创新过程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 A.现有产品领域与现有市场领域。
- B.现有产品领域与新市场领域。
- C.新产品领域与现有市场领域。
- D.新产品领域与新市场领域。
- A.细化工作分工,不断增加部门。
- B.减少部门设置,增加部门的工作盘。
- C.建立并维持迅速、弹性、扁平的组织。
- D.增加管理层级,降低信息传递失真的可能性。
- A.市场渗透战略。
- B.市场开发战略。
- C.产品开发战略。
- D.多元化战略。
- A.市场开发战略。
- B.产品开发战略。
- C.多元化战略。
- D.市场渗透战略。
- a,总经理的权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可以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组织成员。
- B.总经理不可能控制所有重大的机会和威胁,有必要给下层管理人员以宽松的环境。
- C.企业战略不是自下而上地推行,而是自上而下地产生。
- D.企业战略的实施充满矛盾和困难,需要依靠各方力量共同完成。
- A.市场营销战略。
- B.市场细分战略。
- C.市场组合战略。
- D.产品定价战略。
- A.开发最新产品。
- B.扩大市场份额。
- C.开发小众市场。
- D.保持市场份额。
- A.全面的收缩战略。
- B.主动的收缩战略。
- C.被动的收缩战略。
- D.彻底的清算战略。
- A.因为IBIII是一家实力强大的公司,所以可以成功实施内部发展战略。
- B.如企业在现有企业中拥有一套有价值的能力(资源及能力),该事业又可以发挥杠杆效应或重新组合时,内部发展战略是首选战略。
- C.内部发展战略只有在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企业才经常采用。
- D.从IBIII来看,内部发展战略实施的成功率很高。
- A.I和II
- B.II和IV
- C.ll、Ⅲ和IV
- D.Ⅲ、IV和V
- A.企业内部环境。
- B.企业宏观环境。
- C.行业环境。
- D.战略环境。
- A.公司层战略。
- B.事业层战略。
- C.职能层战略。
- D.研发战略。
- A.职能部门战略用于确定和协调企业的短期经营活动,期限较短。
- B.企业职能部门的战略要比企业总体战略更为具体,它可以增强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实施战略的能力。
- C.从战略构成来看,协同作用、资源配置和经营范围是职能战略的关键要素。
- D.职能部门的战略是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在总部的授权下,负责制定的年度目标和部门战略。
- A.企业总体战略。
- B.企业业务战略。
- C.企业职能战略。
- D.竞争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