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性别:(1)男性(2)女性
- B.年龄:(1)24周岁及以下(2)25—34周岁(3)35—44周岁(4)45周岁及以上
- C.获得社会工作者证书前,你最希望到 就业。(1)政府(2)非营利机构(3)企业
- D.社会工作在中国已成为朝阳行业。获得社会工作者证书后。你愿意将社会工作领域作为第一选择吗?(1)愿意(2)不愿意(3)说不清
- E.获得社会工作者证书后,你最希望去 发展。(1)北京、上海或广东(2)其他省市区(3)境外
- A.倾听团体成员的表达。把握重点
- B.在讨论的每个段落总结并形成结论
- C.直接向团体成员说明和修正共同出现的错误
- D.在最方便时组织和安排督导会议
- E.联结不同观点。并作比较分析
- A.树立本机构社会形象
- B.获得赞助机构或公众的支持
- C.增进社会各界对该机构使命的了解
- D.增强残障人士的自我认同感
- E.有利于机构在良好环境下开展服务
- A.人际交往
- B.心理和行为表现
- C.家庭关系
- D.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
- E.相关政策保障措施
- A.聘请注册会计师核定年度财政报告
- B.指派董事会或理事会审核年度财政报告
- C.制作每个月的财政收支报告
- D.记录每个项目每月的总收支情况’
- E.邀请机构长期志愿者审核年度财政报告
- A.联络辖区单位。建立工作关系
- B.走访居民,了解社区和家庭的基本情况
- C.联络多方人员,制定一套系统的介入计划
- D.培育居民骨干,协助成立兴趣小组
- E.举办培训班,提升居民骨干办事能力
- A.德尔菲法
- B.头脑风暴法
- C.关键人物访问法
- D.SWOT分析法
- E.胜任力模型分析法
- A.提升居民的参与意识
- B.促进居民的互助关怀
- C.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 D.挖掘整合社区资源
- E.增强居民的社会责任
- A.“小丽,小组是属于我们大家的,为什么你总是不说话呢”?
- B.“现在小组中有人一直不说话,我们可否花5分钟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 C.“小丽,我们一直期待你告诉我们你的想法,为什么你还是不说话呢”?
- D.“有些较少发言的组员可能有很好的想法,小丽,可否谈谈你的想法”?
- E.“下面做一个活动,请那些很少分享的组员准备好,我们会邀请各位分享”。
- A.紧扣小组阶段目标
- B.注重组员经验分享环节
- C.契合组员特征和能力
- D.营造舒适安全氛围
- E.协调和处理小组冲突
- A.间接服务
- B.服务协调
- C.资源整合
- D.遵守计划
- E.评估和监督
- A.帮助阿芳整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 B.帮助阿芳缓解失去孩子的悲伤
- C.协助阿芳探讨过往感受
- D.评估阿芳的创伤程度
- E.劝阻阿芳不要过度悲伤
- A.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知识和临床社会工作的实务方法设计小组计划
- B.带领小组组员发展社会性治疗关系,替代原来的有缺陷的社会关系网络
- C.设定针对每个组员的干预计划,寻找小组共同成长目标,实施整体工作计划
- D.致力于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改变社会环境的能力
- E.促使组员之间、组员与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相互开放。实现良性互动
- A.向公司提出申诉
- B.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
- C.客观看待成败得失
- D.评估自己的情绪与感受
- E.分析父亲角色缺乏的影响
- A.协助小庄理解自己的非理性信念与具体的情绪、行为困扰之间的联系
- B.使用列表的方法,详细记录小庄与朋友交往时的想法
- C.协助小庄对自己的非理性信念进行质疑
- D.协助小庄扮演特定角色,回顾当时场景中的情绪和行为
- E.引导小庄回忆儿时的生活和曾经发生的特别事件
- A.角色的转换与冲突
- B.家庭关系的调适
- C.沟通技巧的缺乏
- D.冲突解决能力不足
- E.家庭经济的危机
- A.劝小蔓暂时不要回去
- B.舒缓小美的情绪
- C.劝小美把孩子送回去
- D.与小美共同商量应对策略
- E.协助小美寻找社会支持
- A.服务对象利益至上
- B.自我决定
- C.不侵犯隐私
- D.文化敏感性
- E.知情同意
- A.把郭某境遇发到微博,以连接更多资源
- B.联系劳动部门协助郭某找工作
- C.鼓励郭某参加劳动技能培训班
- D.寻找志愿者协助郭某照顾孩子
- E.针对郭某夫妻问题进行辅导
- A.实验研究
- B.问卷调查
- C.个案研究
- D.行动研究
- A.对上网成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 B.在学生中开展“社区适应”为主题的小组辅导
- C.及时告知学生家长学校所采取的措施
- D.对上网成瘾学生的家长开展小组辅导
- E.根据上网成瘾程度为学生建立分类档案
- A.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 B.单后测控制组设计
- C.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 D.多组时间序列分析
- A.控制式访问
- B.非正式会话式访问
- C.引导式访问
- D.标准化开放式访问
- A.明确研究问题的必要性以体现研究的正当性
- B.隐瞒研究者身份以获取被研究者的资料
- C.选取正面信息以鼓励被研究者成长
- D.不公开研究成果以避免伤害被研究者
- A.给社会工作者讲授患者死亡的原因和相关知识
- B.给社会工作者讲授如何协助逝者家属的生活适应
- C.与社会工作者探讨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及解决的途径
- D.协助社会工作者认识到应用积极的情绪去替代负面情绪
- A.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都以假设演绎法为逻辑基础
- B.问卷调查和观察法是定量研究的主要方法
- C.行动研究是社会工作研究的独有方法
- D.资料的收集者、分析者也可以是结果的应用者
- A.被督导者的能力
- B.机构的政策
- C.被督导者的态度
- D.机构的目标
- A.保障机构的合法地位
- B.提升社会服务的质量
- C.加强机构员工之间的相互支持
- D.加强行政人员与社会工作者的沟通
- A.机构的骨干志愿者
- B.机构的主要管理人员
- C.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者
- D.新入职的社会工作者
- A.多个部门共同参与
- B.以民政部门为主体
- C.政府主导社会运作
- D.社会福利体系行政化
- A.督导和被督导者的目标是为完成服务工作量
- B.督导是被督导者的上级.其指导具有权威性
- C.督导与被督导者之间只维持理性的专业关系
- D.督导的核心责任是提升被督导者的知识和技巧
- A.争取新客户
- B.体现社会责任
- C.合理避税
- D.造福员工
- A.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水平
- B.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评估
- C.机构的管理制度
- D.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 A.志愿者的参与度
- B.社会工作者的数量
- C.社会捐赠的资金量
- D.治理结构的规范性
- A.机构筹集到更多的款项
- B.贫困地区儿童每天能吃到肉菜
- C.扩大机构在当地的影响力
- D.提升贫困地区儿童的健康水平
- A.项目需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
- B.项目需在实施过程中确定目标
- C.项目不需明显的时间周期特征
- D.项目运行是单个主体主导运作的结果
- A.劝导热情下降的队员
- B.重申所有队员必须坚持到底的目标
- C.寻找队员热情下降的原因
- D.抑制队员的不满情绪
- A.仅招募那些主动报名参加的居民
- B.经常与志愿者进行非正式的交流
- C.要求志愿者服从社区结对的安排
- D.由志愿者来确定服务目标和方向
- A.该机构已积累了三年的服务经验
- B.当地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资源不足
- C.县领导班子对土地开发非常积极
- D.国家出台了引导人才服务新农村系列政策
- A.重视居民中社区领袖的培养
- B.注重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 C.注重社区居民社会行动的参与
- D.强调运用理性原则
- A.感同身受
- B.自我表露
- C.朋辈榜样
- D.体验式学习
- A.在社区照顾
- B.由社区照顾
- C.为社区照顾
- D.到社区照顾
- A.社会策划模式
- B.地区发展模式
- C.社区照顾模式
- D.社会行动模式
- A.适当夸大参与的成效,以吸引群众参与
- B.热情邀请,使被动员群众难以拒绝
- C.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创造适当的参与机会 D与意见不同的群众辩论.说服他们参与社区事务
- A.重新制定小组规范
- B.协助组员向他人寻求支持
- C.处理组员离别情绪
- D.将小组活动继续进行下去
- A.通过组员示范.引导孩子相互模仿学习行为
- B.促进儿童交流.引导孩子分享各自的学习方法
- C.运用角色扮演。协助孩子预演他们的学习计划
- D.连接社区资源。组织志愿者上门辅导孩子的功课
- A.引导组员制定整体目标
- B.帮助组员建立信任关系
- C.协助组员维持良性互动
- D.协助组员解决相关问题
- A.权力和地位从边缘位置逐渐向中心位置转移
- B.权力和地位从中心位置逐渐向边缘位置转移
- C.权力和地位从边缘位置到中心位置再到边缘位置
- D.权力和地位从中心位置到边缘位置再到中心位置
- A.经验分享环节
- B.组员的特征和能力
- C.小组活动的顺序
- D.小组活动的规模
- A.直接干预法
- B.间接干预法
- C.外在力量法
- D.任务中心法
- A.服务评估
- B.资源整合
- C.专业合作
- D.服务协调
- A.组员的社会适应问题可以得到治疗和康复
- B.组员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意识可以培养
- C.组员的偏差行为可以改变
- D.组员的问题可以通过个体动力来解决
- A.“我能理解你这种感受,谁都不喜欢罗唆的人”
- B.“我觉得你要想想你妈妈是因为爱你才这么做的,她是为你好”
- C.“当年我也接受不了妈妈的罗唆。但后来我还是理解了妈妈”
- D.“父母管孩子都是为了孩子好。这一点你要理解”
- A.限定目标
- B.强调优点
- C.反映感受
- D.自我表露
- A.提升家庭的适应能力
- B.改善家庭的权力结构
- C.协助家庭成员认识到彼此看法的差异
- D.促进家庭成员的自我发展
- A.“嗯。那你和我说说具体情况吧”。
- B.“嗯。那咱们商量一下怎么改变这种局面吧”。
- C.“嗯。那我去你单位和你的同事们聊聊。你同意吗”?
- D.“嗯,那咱们来模拟一下,看看你的想法是否合适”。
- A.人本治疗模式
- B.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 C.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 D.任务中心模式
- A.精神分析理论
- B.认知行为理论
- C.存在主义理论
- D.增强权能理论
- A.认知行为理论
- B.存在主义理论
- C.人本主义理论
- D.增强权能理论
- A.自我肯定反思
- B.现实情况反思
- C.人格发展反思
- D.人际交往反思
- A.选择性认知
- B.自我防卫
- C.自动化思考
- D.自我了解
- A.鼓励单亲妈妈更持续地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 B.协助单亲妈妈平衡家庭与自身发展的需求
- C.鼓励单亲妈妈向家庭争取更多的个人空间
- D.协助单亲妈妈了解自身的独特性和个人经历
- A.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 B.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 C.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 D.相对功利定向阶段
- A.接受父母教育
- B.健全自我意识
- C.克服紧张情绪
- D.增强自尊自律
- A.改变小马对社交的错误认知
- B.为小马提供脱敏训练
- C.分析小马的社会支持系统
- D.分析小马儿童期的经历
- A.治疗师应遵循普遍化原则
- B.与本我、自我相比。超我遵循现实原则
- C.人的内心冲突可能与早期生活经历有关
- D.治疗师应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
- A.目的
- B.能力
- C.忠贞
- D.关怀
- A.个体主观体验
- B.统计学标准
- C.社会规范体验
- D.行为适应性标准
- A.拒绝老人的请求。并告知养老护理院
- B.接受老人的请求,并答应老人为其保密
- C.将老人转介给养老护理院的其他工作人员
- D.告知老人自己不能接受委托,但可以共同商议解决办法
- A.生理需要
- B.安全需要
- C.归属与爱的需要
- D.自我实现的需要
- A.老张有权对移交安置事项充分知情
- B.老张的妻子可代替老张做相关决策
- C.社会工作者可代替小李做相关决策
- D.小李在事关自身利益的决策中起主导作用
- A.个别化
- B.接纳
- C.同理
- D.自决
- A.自我决定与知情同意
- B.沟通与合作
- C.共同参与和社会行动
- D.教育和培训
- A.社会工作者可以在机构内外对机构政策进行宣传和评价
- B.社会工作者应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代替服务对象进行决策
- C.社会工作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向第三方透露服务对象的隐私
- D.社会工作者应将服务对象视为与自己一样平等的、有价值的人
- A.治疗型
- B.变迁型
- C.倡导型
- D.社区学校型
- A.心理健康服务就是临床心理治疗
- B.医疗社会工作就是在医院开展的志愿服务
- C.协助农民增加收入是农村社会工作的部分内容
- D.制定薪酬标准是企业社会工作的部分内容
- A.协助低收入家庭子女建立成长小组
- B.提升低收入家庭子女的自信心
- C.招募志愿者为低收入家庭子女开设兴趣班
- D.设计低收入家庭子女喜欢的游戏活动
- A.促进社会公正
- B.解救危难
- C.解决社会问题
- D.缓解困难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B.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C.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 D.助人为乐,可以乐人乐己
- A.吸食新型毒品的成瘾者
- B.下岗失业者
- C.新进城的务工人员
- D.需舒缓压力的企业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