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16周岁以上各类学校毕业或肄业的学生中初次寻找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者
- B.企业宣布破产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
- C.被企业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或辞退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
- D.辞去原单位工作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
- E.自营业人员
- A.发生
- B.延续
- C.变更
- D.暂停
- A.国际劳工公约
- B.国际劳工协议
- C.倡议书
- D.建议书
- A.成绩评定比较主观
- B.可以对大规模的应聘者同时进行筛选、花较少的时间达到较高的效率
- C.由于考试题目较多、可以增加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考察信度与效率
- D.不能全面考察应聘者的态度、品德、管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操作能力
- A.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收集和掌握资料
- B.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工会所处的依附地位
- C.覆盖的人群更广
- D.可以提高区域经济竞争能力
- A.提案征集
- B.提案审查
- C.提案立项
- D.提案确定
- E.提案落实
- A.笔试
- B.面试
- C.情景模拟
- D.心理测试
- A.雇主向雇员支付高于平均工资水平的效率工资时,固然会增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但却可以有效地抵制雇员的消极怠工倾向
- B.由于效率工资高于平均工资,因而必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从而使利润下降
- C.支付效率工资使雇主易于在劳动力市场上招募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类劳动力,从而节约招募培训等方面的支出
- D.当效率工资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的利润达到最大化
- E.当效率工资所带来的边际收益高于边际成本时,企业的利润达到最大化
- A.合法层面
- B.合情层面
- C.合理层面
- D.可行层面
- A.当事人自行协调
- B.当事人撤回申请
- C.当事人拒绝调解
- D.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未能达成调解协议
- A.用人单位合并
- B.用人单位变更法定代表人
- C.用人单位提前解散
- D.用人单位变更投资人
- A.市场组织不完备
- B.劳动力供求信息不灵
- C.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提高的劳动生产率取代一部分劳动力
- D.季节变化
- E.行业与企业发生调整或转移
- 18
-
内部招募的优点包括()
- A.准确性高
- B.成本较高
- C.适应较快
- D.激励性强
- E.费用较低
- 19
-
社会公平的内涵应包括()
- A.人们的社会地位平等,人人都具有同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 B.权利与义务基本对称
- C.收入差距合理而不悬殊
- D.收入分配保证每个成员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 E.社会公平强调的是要素投入与要素收入对等
- A.强制性劳动标准
- B.指导性劳动标准
- C.约束性劳动标准
- D.国家劳动标准
- E.地方劳动标准
- A.谈判双万既存在矛盾又存在共问利益
- B.参与谈判的双方具备相互的信任
- C.有充分的有效时间了解对方的需要、资源与抉择
- D.谈判双方在人格、地位、物质力量等方面获得独立或对等的地位
- A.平衡性原则
- B.完整性原则
- C.时效性原则
- D.可比性原则
- A.技术信息
- B.管理信息
- C.经营信息
- D.资产信息
- A.企业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
- B.企业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
- C.企业需要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
- D.企业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
- A.有利于增强雇主的谈判交涉力量
- B.有利于增强工会的谈判交涉力量
- C.对双方谈判没有影响
- D.对双方谈判的影响相同
- A.3月1日
- B.3月16日
- C.4月15日
- D.4月16日
- A.招聘制度
- B.福利制度
- C.保密制度
- D.培训制度
- A.结合员工特质来具体设计
- B.根据情况及员工发展需求调整
- C.培养后备员工,储备人力资源
- D.针对某一员工制定5至10年的培养计划
- 29
-
财政分享制分享的是()。
- A.权利
- B.权威
- C.组织决策权
- D.金钱
- A.同工同酬
- B.基础工资逐年递增
- C.合理建设加班工资标准
- D.足额缴纳社会保险
- A.合法
- B.合情
- C.合理
- D.合规
- A.半个月
- B.一个月
- C.两个月
- D.一年
- A.向左移动
- B.向右移动
- C.保持不变
- D.向下移动
- A.具体的
- B.可达到的
- C.有时限的
- D.结果的
- A.仲裁申请的事项是否属于劳动争议仲裁的受案范围
- B.提出仲裁申请的当事人是否具备申请人的资格
- C.仲裁申请人的工作水平
- D.是否在仲裁申请的时效期间之内
- A.必须支付李某相当于其20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 B.必须支付李某相当于其15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 C.必须支付李某相当于其12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 D.可不支付经济补偿
- A.《促进集体谈判公约》
- B.《组织权利和集体谈判权利公约》
- C.《费城宣言》
- D.《工人代表公约》
- A.求业人口
- B.老年就业人口
- C.未成年就业人口
- D.适龄就业人口
- A.实际绩效与组织的期望
- B.个人成绩与群众测评
- C.实际绩效与领导遗志
- D.实际绩效群众测评、组织期望
- A.五日
- B.十日
- C.十五日
- D.二十日
- A.劳动关系
- B.劳务关系
- C.工作关系
- D.人身关系
- A.劳动标准
- B.劳动关系
- C.劳动法规
- D.劳动基准
- A.无弹性
- B.无线弹性
- C.富有弹性
- D.缺乏弹性
- A.评估工作的组织机构
- B.评估工作的执行机构
- C.评估工作的管理机构
- D.评估工作的监察机构
- A.参与的组织等级层次
- B.参与的程度和方法
- C.参与的目标
- D.参与的主体
- A.财务
- B.非财务
- C.经营
- D.非经营
- A.劳动标准
- B.劳动关系
- C.劳动法规
- D.劳动基准
- A.劳动合同
- B.劳务合同
- C.聘任合同
- D.集体合同
- A.下行参与
- B.上行参与
- C.报酬分享制
- D.组织所有权分享制
- A.3%-5%,5%-10%,10%-20%
- B.1%-2%,2%-4%,4%-10%
- C.10%-15%,15%-20%,20%-30
- D.5%-10%,10%-15%,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