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幼儿期是( )。
- A.4~6岁
- B.1~3岁
- C.7~12岁
- D.出生至1周岁
- E.出生至28d
- A.4~6岁
- B.1~3岁
- C.7~12岁
- D.出生至1周岁
- E.出生至28d
- 3
-
学龄期是( )。
- A.4~6岁
- B.1~3岁
- C.7~12岁
- D.出生至1周岁
- E.出生至28d
- A.手势、面部表情
- B.姿势、人际距离
- C.惊讶声、惊喜声和感叹声
- D.提前到达
- E.交流环境
- A.手势、面部表情
- B.姿势、人际距离
- C.惊讶声、惊喜声和感叹声
- D.提前到达
- E.交流环境
- A.手势、面部表情
- B.姿势、人际距离
- C.惊讶声、惊喜声和感叹声
- D.提前到达
- E.交流环境
- A、β-硫代葡萄糖苷
- B、寡苷
- C、酚糖苷
- D、黄酮类
- E、低聚糖
- A.手势、面部表情
- B.姿势、人际距离
- C.惊讶声、惊喜声和感叹声
- D.提前到达
- E.交流环境
- A、葡萄糖
- B、果糖
- C、乳糖
- D、半乳糖
- E、低聚糖
- A、淀粉酶抑制剂
- B、脂肪氧化酶抑制剂
- C、胰蛋白酶抑制剂
- D、胃蛋白酶抑制剂
- E、糜蛋白酶抑制剂
- A、核桃
- B、花生
- C、中药
- D、植物蛋白
- E、酵母
- A、节省蛋白质
- B、节约肌糖原
- C、预防低血糖
- D、改善耐力
- E、增加糖原合成
- A、维生素A、锌和叶酸等
- B、维生素E、铁
- C、维生素C和叶酸
- D、B族维生素和锌
- E、维生素D和钙
- A、革兰阴性菌
- B、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0℃
- C、只产生单一肠毒素
- D、其引起的食物中毒潜伏期短
- E、其产生的肠毒素不耐热
- A、亚油酸
- B、棕榈酸
- C、棕榈油酸
- D、二十碳五烯酸
- E、二十二碳六烯酸
- 16
-
公共营养是研究
- A、机体营养规律以及改善措施的科学
- B、如何适应自然环境来解决人类营养问题的理论、实践和方法
- C、如何适应自然环境来解决人类食物安全问题的理论、实践和方法
- D、如何适应现实社会生活来解决人类营养问题的理论、实践和方法
- E、如何适应现实社会生活来解决人类食物营养问题的理论、实践和方法
- A、以碳水化合物供能为主
- B、以蛋白质和脂肪供能为主
- C、糖原异生作用增强
- D、食盐的需求量增加
- E、维生素D需求量增加
- A、淀粉酶
- B、植物杀菌素
- C、生物类黄酮
- D、草酸
- E、纤维素
- A、噪声
- B、振动
- C、电离辐射
- D、高温
- E、粉尘
- 20
-
下列属于食物中毒范畴的是
- A、暴饮暴食引起的肠炎
- B、食用被旋毛虫污染的食物
- C、食用被轮状病毒污染的食物
- D、食用含氰苷类物质的食物
- E、食用被绦虫污染的食物
- A、进餐后30分钟开始运动
- B、进餐后2个多小时开始运动
- C、进餐后4小时开始运动
- D、运动结束后10分钟进食
- E、运动结束后20分钟进食
- A、单向交流
- B、双向交流
- C、多向交流
- D、大众交流
- E、参与式交流
- A、一般病程较长
- B、引起中毒食物以植物性食品为主
- C、病死率较高
- D、全年皆可发病,尤其是7~9月
- E、由毒素引起中毒反应
- A.维生素C
- B.维生素B<sub>1</sub>
- C.维生素B<sub>2</sub>
- D.维生素B<sub>6</sub>
- E.维生素B<sub>12</sub>
- A、每日供给鸡蛋1个
- B、每日供给瘦肉100~150g
- C、每日供给谷类及豆类300~500g
- D、少食多餐
- E、早、午餐的营养与供给应分别达到全日推荐供给量的30%、40%
- A、烟曲霉毒素
- B、橘青霉毒素
- C、黄曲霉毒素
- D、展青霉毒素
- E、赭曲霉毒素
- A、游离单体
- B、某些添加剂
- C、镉
- D、油墨
- E、锰
- A、生长激素
- B、胰岛素
- C、胰高血糖素
- D、肾上腺素
- E、糖皮质激素
- A、淀粉酶缺乏或活性降低
- B、麦芽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
- C、凝乳酶缺乏或活性降低
- D、盐酸缺乏
- E、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
- 30
-
膳食锌最好的食物来源是
- A、禽畜肉
- B、动物内脏
- C、蔬菜、水果
- D、贝壳类海产品
- E、谷类
- 31
-
关于葡萄球菌表述错误的是
- A、革兰阳性菌
- B、兼性厌氧菌
- C、只引起毒素型中毒
- D、产生的毒素不耐热
- E、中毒食品主要是剩饭、凉糕等
- A、主要来源于农药及工业三废
- B、毒性强弱与其存在形式有关
- C、毒性强弱与其价态有关
- D、有机砷毒性大于无机砷
- E、急性砷中毒主要是胃肠炎症状
- A、剩米饭
- B、豆制品
- C、冷冻食品
- D、炸油条
- E、腌肉
- A、酪蛋白少,乳清蛋白多
- B、酪蛋白少,乳白蛋白多
- C、酪蛋白多,乳清蛋白少
- D、酪蛋白多,乳白蛋白少
- E、酪蛋白少,免疫球蛋白多
- A.600毫克
- B.800毫克
- C.1000毫克
- D.1200毫克
- A、花生
- B、玉米
- C、豆类
- D、谷类
- E、花生油
- A、甲基汞可通过胎盘屏障导致胎儿及新生儿中毒
- B、临床上可出现蛋白尿、氨基酸尿、糖尿和高钙尿
- C、急性中毒表现为胃肠炎症状
- D、临床上可出现贫血、神经衰弱等症状
- E、蓄积性强但消化吸收率低
- A.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蔬菜类、水果类、纯热能食物
- B.谷类和薯类、动物性食物、豆类及制品、蔬菜水果类、纯热能食物
- C.谷类和薯类、肉蛋奶豆类及制品、蔬菜类、水果类、纯热能食物
- D.谷类和薯类、动物性食物、蔬菜类、水果类、纯热能食物
- A.15-25%
- B.20-30%
- C.25-35%
- D.30-35%
- A.氨基酸易溶解在汤中
- B.脂肪易分解
- C.嘌呤易溶解在汤中
- D.汤中无机圤含量高
- A、红细胞凝血素
- B、异黄铜
- C、抗生物素蛋白
- D、硫胺素酶
- E、胆固醇
- A.蛋白质
- B.脂肪
- C.乳糖
- D.矿物质
- E.维生素B<sub>1</sub>
- A、肾小球过滤能力增强
- B、尿酸排出增多
- C、尿素排出增多
- D、肌酐排出增多
- E、尿中叶酸排出量减少
- A.维生素A
- B.维生素B1
- C.维生素C
- D.维生素D
- 45
-
UL是( )的水平
- A.日常摄取高限
- B.建议摄入
- C.低于RNI
- D.低于AI
- A、钙
- B、维生素A
- C、维生素C
- D、碘
- E、维生素D
- A.200-300克
- B.200-300克
- C.300-400克
- D.400-500克
- A、推荐摄入量(RNI)
- B、适宜摄入量(AI)
- C、平均摄入量(EAR)
- 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 E、RDA
- A.食物内部的组织结构
- B.食物的化学组成
- C.组成膳食的食物种类
- D.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其相对构成
- A、保证吃好早餐
- B、少吃零食
- C、重视户外活动
- D、《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所有8条原则都适用于学龄儿童
- E、饮用清淡饮料,控制食糖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