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测量不确定度越小越好
- B.灵敏度越高越好
- C.测量范围越大越好
- D.最大允许误差为被测对象所要求误差的1/3~1/5
- E.满足预定要求即可
- A.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的近似性
- B.取样的代表性不够
- C.对环境条件的控制不完善
- D.操作者粗心带来的读数误差
- E.被测量的定义不完善
- A.测量仪器计量特性的慢变化
- B.计量特性变化某个规定的量所经历的时间
- C.测量仪器在规定时间内的零点漂移
- D.计量特性经过规定的时间所发生的变化量
- E.在规定时间内实现准确测量的能力
- A.准确度应符合检定规程的要求
- B.准确度为±1mg
- C.准确度为0.5%
- D.准确度的值无法准确给出,但可以说准确度高或低
- E.准确度可准确测量
- A.准确性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一致程度
- B.一致性是指测量结果应是可重复、可再现(复现)、可比较的
- C.溯源性是指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必须溯源到企业的最高计量标准
- D.法制性是指计量必需的法制保障方面的特性
- E.计量是指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
- A.出具检定证书
- B.检查测量仪器的检定标记或检定证书是否有效
- C.加标记
- D.检查检定后测量仪器是否遭受到明显改动
- E.检查测量仪器误差是否超过使用中的最大允许误差
- A.查验提供的质量凭证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 B.确认检验依据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 C.查验检验凭证的有效性和检验数据的完整性
- D.核实用户反馈情况的真实性
- E.查验产品的检验状态标识
- A.kg?m<SUP>-3 </SUP>
- B.kg/m<SUP>3 </SUP>C.kgm<SUP>-3</SUP>
- D.g/mm<SUP>-3 </SUP>E.kg/m<SUP>-3 </SUP>
- A.设计人员
- B.作业管理人员
- C.检验人员
- D.设备管理人员
- E.操作工人
- A.进货检验站
- B.无损探伤检验站
- C.装配车间检验站
- D.完工检验站
- E.开环处理式检验站
- A.样品状态
- B.操作人员能力
- C.仪器设备状态
- D.测试的环境条件
- E.标准物质
- A.产品质量特性的重要程度
- B.产品不合格发生的频率
- C.对产品适用性的影响程度
- D.用户对不合格的不满意程度
- E.不合格品的成本
- A.规定不合格产品判定和处置的职责、权限
- B.对不合格品及时标识和隔离
- C.确定不合格品的财务损失
- D.做好有关的不合格品的记录
- E.出现不合格品的处罚规定
- A.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 B.识别和隔离不合格品
- C.不合格的产品不得放行、不得交付
- D.检定不合格的检测工具不得使用
- E.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检验场所
- A.产品检验与产品验证互为补充
- B.产品验证在前,产品检验在后
- C.产品检验是产品验证的前提和基础
- D.产品验证是产品检验的延伸
- E.产品检验是产品验证的延伸
- A.标准
- B.程序
- C.内部审核报告
- D.检验记录
- E.试验报告
- A.审核的启动
- B.文件评审
- C.纠正措施验证
- D.监督审核
- E.复评
- A.是可证实的信息
- B.一定是文件
- C.是基于可获得的信息样本
- D.与审核准则无关
- E.可以是事实推断
- A.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
- B.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 C.为质量管理体系编制的形成文件的程序
- D.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描述
- E.质量职能分配表
- 50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对某一组织而言,质量管理体系是唯一的
- B.文件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文件的可追溯性
- C.记录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记录的有效性
- D.记录通常不需要控制其版本
- E.不需对外来文件进行控制
- A.组织的规模和活动的类型
- B.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
- C.人员的能力
- D.标准的要求
- E.文件编写的难易程度
- A.质量管理体系并形成文件
- B.形成文件的质量管理体系
- C.基于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 D.质量管理的文件体系
- E.质量保证体系
- A.GB/T 19001提供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 B.GB/T 19004提供了超出GB/T 19001要求的指南
- C.GB/T 19001强调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
- D.GB/T 19004是GB/T 19001的实施指南
- E.GB/T 19004可用于认证及合同目的
- A.顾客服务
- B.订购管理
- C.建立顾客交互中心(CIC)
- D.伙伴关系管理(PRM)
- E.顾客分析
- A.将产品销售给顾客
- B.识别顾客
- C.与顾客接触
- D.调整产品和服务
- E.给顾客提供信任
- A.顾客满意是顾客对一个产品(或一项服务)的感知效果与他的期望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感觉形态
- B.满意水平是感知效果和期望值之间的差异函数
- C.如果感知效果超过期望,顾客就会高度满意,直至产生忠诚
- D.如果顾客抱怨就表明顾客将不再购买
- E.当感知质量低于认识质量时,顾客满意
- A.标记(如公司的名称、产品的品牌等)
- B.信息(如产品目录)
- C.资料(如技术和商业的资料)
- D.效果(如顾客使用后的“感觉”)
- E.价格
- A.能极大提高顾客满意的质量特性属于一元质量
- B.魅力质量会转变为理所当然质量
- C.理所当然的质量特性不充足,顾客肯定不满意
- D.顾客满意程度与一元质量特性的充足程度无关
- E.理所当然质量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 A.目标顾客
- B.中间顾客
- C.外部顾客
- D.潜在顾客
- E.未来顾客
- A.产品实物质量
- B.产品质量成本
- C.投入使用质量
- D.产品寿命
- E.外观和包装
- A.产品质量担保责任所涉及的法律关系的主体是买卖的产品
- B.只要销售者销售的产品违反了其所做的产品质量担保,销售者就应当承担产品质量担保责任
- C.只要销售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销售者就有权向生产者或者供货者追偿
- D.产品质量担保责任的基本形式是修理、更换、退货和赔偿损失
- E.由于制造原因出现质量问题,销售者不承担产品质量担保责任
- A.收集培训需求信息
- B.确定培训内容
- C.选择培训提供者
- D.评价培训效果
- E.提供培训
- A.统一化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缩减对象(事物)的类型数目,使之在既定时间内足以满足一般需要的标准化形式
- B.简化是把同类事物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的标准化形式
- C.通用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扩大同一产品的使用范围,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重复劳动
- D.产品系列化是将产品的主要参数、型式、尺寸等作出合理安排与规划,以协调系列产品和配套产品之间的关系
- E.通用化应该从产品制造环节开始考虑
- A.将信息转换为对组织有用的知识
- B.利用数据、信息和知识来确定并实现组织的战略和目标
- C.利用信息确定竞争对手的战略和目标
- D.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 E.利用信息分析相关方的获益情况
- A.原材料供应商认证费
- B.外审的纠正措施费
- C.降级损失
- D.生产前预评审费
- E.原材料运输费
- A.质量策划
- B.质量保证
- C.质量控制
- D.质量改进
- E.质量创新
- A.调动人的积极性
- B.系统管理
- C.民主管理
- D.自我管理
- E.措施管理
- A.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必须满足的条件
- B.明示采用的产品标准
- C.产品缺陷
- D.产品合格与否
- E.推荐性国家标准
- A.可移植性
- B.效率
- C.功能性
- D.响应性
- E.移情性
- A.分权管理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
- B.企业需快速适应市场变化
- C.企业管理幅度变小
- D.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
- E.企业生产规模变小
- A.430kΩ
- B.2.302MΩ
- C.2.32MΩ
- D.2.5×10<SUP>6</SUP>Ω
- A.0.001g
- B.0.0015g
- C.0.0017g
- D.0.003g
- A.量程
- B.工作范围
- C.测量范围
- D.示值范围
- A.克,g
- B.千克,kg
- C.吨,t
- D.磅,p
- A.计量
- B.测量
- C.校准
- D.检定
- A.A类不确定度
- B.B类不确定度
- C.扩展不确定度
- D.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 A.作业人员能力
- B.设备技术状态完好
- C.产品质量
- D.产品生产过程能力
- 78
-
检验计划是( )。
- A.对生产中某一项检测工作的具体安排
- B.对部分检测人员工作的具体安排
- C.对整个检验工作进行的系统策划和规划性安排
- D.对某些检测设备配置和使用的安排
- 79
-
产品验证是( )活动。
- A.通过测量数据确认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的技术检查
- B.通过设计文件确认产品设计结果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的评定
- C.通过客观证据认定产品是否满足规定要求的管理性检查
- D.通过产品生产现场取证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的审核
- A.自检报告
- B.检测报告
- C.检测样品
- D.检测设备
- A.使检验操作更加灵活
- B.使检验操作易于掌握
- C.使检验操作公开透明
- D.使检验操作统一、规范
- A.独立性事物
- B.重复性事物
- C.相关性事物
- D.连续性事物
- A.实现文件记录的“可追溯性”
- B.控制文件的有效性
- C.识别质量改进的机会
- D.易于识别和检索
- A.符合性
- B.有效性
- C.可用性
- D.系统性
- A.审核
- B.评审
- C.验正
- D.确认
- A.审核证据可以是定性的描述
- B.审核证据可以是定量的数据
- C.审核证据是审核中观察到的全部事件
- D.审核证据与审核准则有关
- A.二者都对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现场审核
- B.二者都要颁发证书
- C.二者都是第三方审核
- D.二者都要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再次进行审核
- A.审核组长
- B.向导
- C.企业的最高管理者
- D.企业授权的代表
- A.模糊综合评价法
- B.不合格评分法
- C.综合评分法
- D.抽样检验法
- A.主观性
- B.层次性
- C.相对性
- D.阶段性
- A.魅力质量
- B.一元质量
- C.理所当然质量
- D.关键质量
- A.认知质量
- B.感知质量
- C.满意质量
- D.要求质量
- A.产品
- B.体系
- C.过程
- D.环境
- A.要求
- B.责任
- C.措施
- D.任务
- A.市场调研
- B.开发设计
- C.批量生产
- D.销售服务
- A.企业标准只能是产品标准
- B.企业标准以技术标准为主体,还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 C.企业标准由企业制定,由当地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发布
- D.在有相应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时,不允许企业制定企业标准
- A.ISO 10015
- B.ISO 10014
- C.ISO 14001
- D.ISO 10017
- A.预防成本
- B.鉴定成本
- C.内部故障成本
- D.外部故障成本
- A.确立组织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
- B.确定组织机构,分配人力资源
- C.激励并管理员工,组建团队
- D.评估执行情况,配置组织资源
- A.明示的需求或期望
- B.明示的和通常隐含的需求或期望
- C.标准的需求或期望
- D.明示的、通常隐含的和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