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麻醉后血管扩张
- B.热水浴
- C.半坐位
- D.心排血量增加
- E.体循环阻力增大
- F.下肢与腹部受静水压的影响静脉回流增加
- A.优点是患者清醒,可以帮助浸人和离开框架椅,减少了组织损伤的可能性
- B.缺点是起效慢,有时候效果还不确定
- C.硬膜外腔的空气可能导致冲击波的能量损伤神经
- D.不能控制膈肌运动,术中呼吸引起的膈肌运动易造成结石移位,使冲击波聚焦困难,导致手术时间延长
- E.低血压的发生率比全身麻醉低
- F.麻醉平面过高引起心交感神经阻滞所致的心动过缓同样使手术时间延长
- A.限制含钾液体的输入
- B.过度通气
- C.给予NaHCO3或乳酸钠溶液
- D.缓慢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1.0~2.Og
- E.静脉注射呋塞米
- F.使用高渗葡萄糖加胰岛素静脉滴注
- G.即刻采用血液透析治疗
- H.密切监测血糖和血钾
- A.中心血容量增加
- B.中心静脉压增加
- C.肺动脉压降低
- D.肺血流增加
- E.肺活量增加
- F.功能残气量降低
- G.潮气量降低
- H.呼吸频率降低
- A.应补充足够的血容量,CVP保持在10~15mmHg
- B.移植肾恢复灌注时,受体患者的血压控制为收缩压130~150mmHg
- C.液体容量可以通过输入晶体或胶体而改善,建议采用晶体液
- D.术中血红蛋白水平低于70g/L时需要考虑输入洗涤红细胞
- E.移植肾恢复灌注时,可采用相对低剂量的甘露醇,通常为0.5~1.0mg/kg
- F.肾移植麻醉手术中所用的胶体溶液,多主张使用人工胶体液
- A.改用常规胰岛素控制血糖在11.lmmol/L以下
- B.输注浓缩红细胞,使血红蛋白在100g/L以上
- C.输注血小板,使血小板在100×109/L以上
- D.透析治疗
- E.血压控制的目标为术前或基础血压以下的20%
- F.进行反流、误吸的预防处理
- A.气腹后下腔静脉回流增加
- B.CO2吸收入血可致总外周阻力增加
- C.心排血量下降
- D.气/血(V/Q)比率失调,增加心肺负荷
- E.气腹后下腔静脉回流减少
- F.CO2吸收入血可致总外周阻力减少
- G.缺氧
- A.适当减少呼吸机潮气量
- B.增加氧流量
- C.将吸呼比调至1:1
- D.适当增加呼吸机频率
- E.适当增加呼吸机潮气量
- F.暂停手术,解除气腹,待PCO2恢复正常时再继续手术
- A.气腹后呼吸死腔量减小
- B.气腹后呼吸死腔量增大
- C.气腹后膈肌上抬而引起肺顺应性增加
- D.气腹后CO2经腹膜吸收入血
- E.气腹后潮气量下降
- F.气腹后膈肌上抬而引起肺顺应性下降
- A.心脏大血管气体栓塞
- B.气胸,纵隔摆动
- C.失血性休克
- D.立即封闭和修补静脉破损处
- E.通过颈内静脉导管抽吸进入心脏的气体
- F.快速输血输液补充血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