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向每位团队成员阐述团队的目标以及对个人的任务要求
- B.与团队一起建立团队规则
- C.为团队成员提供必要培训
- D.给团队赋权
- A.基本质量特性差,顾客会非常不满意
- B.基本质量特性非常好,顾客也不会表现出特别满意
- C.基本质量特性非常好,顾客一定非常满意
- D.基本质量特性与产品销量往往成正比
- A.双样本t检验
- B.双样本比率检验
- C.双样本非参数Mann-Whitney检验
- D.列联表卡方检验
- A.是指同一个操作者采用一种量具,多次重复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征所获得的测量值的变差
- B.是指由于不同操作者,采用相同量具,测量同一个零件的同一特征所得测量结果的变差
- C.是指同一个操作者采用一种量具,多次用不同方法重复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征时所获得的测量值的变差
- D.测量系统重复性差往往和测量仪器本身精度有关
- A.六西格玛是比ISO9000要求更高的质量管理体系
- B.六西格玛项目的成果,要纳入ISO9000管理系统
- C.质量要求高的企业可以实施六西格玛,质量要求不高的企业实施ISO9000就可以了
- D.实施好ISO9000,可以为实施六西格玛奠定基础
- A.可以用于界定六西格玛项目的范围和边界
- B.当影响因素之间关系复杂、相互缠绕时,进行原因分析
- C.制定项目计划
- D.从复杂的影响关系中确定关键影响因素
- A.六西格玛是实现组织卓越绩效的可操作性的手段
- B.通过采用卓越绩效准则的自我评估,可以发现六西格玛的改进机会
- C.实施了卓越绩效模式,就没有必要实施六西格玛,因此不必再考虑六西格玛
- D.企业可以同时推进卓越绩效模式和六西格玛管理
- A.改进前后数据都能满足独立性
- B.改进前后数据均值必须相同
- C.改进前后数据都符合正态分布
- D.改进前后数据合并后服从正态分布
- A.Xbar-R控制图不好,应采用Xbar-S控制图
- B.该过程能力不足(Cp、Cpk低)
- C.抽样间隔过长,应该改为半小时抽样一次
- D.应先对该过程进行优化和改造,然后再进行控制
- A.对测量方法进行作业定义
- B.考虑抽样频次、样本量
- C.测量系统分析
- D.潜在失效模式分析
- A.定期校准可以保证测量系统的有效性,因此不必专门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 B.校准可以消除或减少测量系统的偏倚(bias)
- C.定期进行GRR研究一般可以代替定期校准
- D.定期进行GRR研究不能代替定期校准
- A.部分因子试验设计
- B.全因子试验设计
- C.响应曲面模型
- D.Plackett-Bruman设计
- A.相关分析
- B.回归分析
- C.控制图
- D.部分因子试验设计
- A.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
- B.绩效考核和战略考核
- C.领先性指标和滞后性指标
- D.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 A.只适用于离散制造业,对连续流程生产不适用
- B.精益生产的核心是消除浪费
- C.精益生产强调要善于发现浪费现象,暴露问题
- D.精益生产的本质是持续改进
- A.零缺陷是比六西格玛质量目标要求更高的管理模式
- B.零缺陷不容忍缺陷,但是六西格玛容忍百万分之3.4的缺陷
- C.六西格玛管理所追求的也是零缺陷
- D.以上说法都不对
- A.准时交付率
- B.人工成本
- C.人员技能等级
- D.客户抱怨数量
- A.通过容差设计使容差越小越好
- B.通过容差设计使产品的质量损失最小
- C.容差大小与质量损失无关
- D.以上都不正确
- A.因果图一般只分析影响一个结果(Y)的多个可能原因
- B.因果矩阵一般只分析影响一个结果(Y)的多个可能原因
- C.因果矩阵可以帮助方便地确定关键的影响因素
- D.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先绘制因果图,再绘制因果矩阵
- A.子组数量应该在5个以下
- B.组内差异只由随机变异造成
- C.组内差异应大于组间差异
- D.不存在组内差异
- A.样本中位数
- B.样本极差
- C.样本四分位间距
- D.样本标准差
- A.产品尽可能处于被增值加工的状态下
- B.产品尽可能采取流水线作用
- C.物料流动尽可能排成直线,因为直线的距离最短
- D.每个加工环节都采用FIFO先进先出的操作
- A.t检验
- B.Mann-Whitney检验
- C.单因子方差分析
- D.Kruskal-Wallis检验
- A.改用Box-Behnken设计试验方案
- B.改用三水平设计
- C.使用中心复合设计近似旋转性试验方案,轴向延伸试验点自定义改为38.5和51.5,其他不变
- D.使用中心复合设计CCI试验方案,先确定轴向延伸试验点为38.5和51.5,再反推出高、低水平试验点为40.4和49.6
- A.培训
- B.组织结构
- C.领导的参与和支持
- D.项目计划
- A.变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确保项目实施成功所必需的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承诺
- B.企业全体员工接受并适应新的系统与业务流程
- C.项目所涉及的人员,其积极主动的心愿并不能带来变革
- D.变革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沟通
- A.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
- B.鼓励成员发表不同的意见
- C.统一认识,不许发表与项目目标和工作方法不同的意见
- D.必要时请业务负责人或倡导者出面支持
- A.过程图绘制得越细越好
- B.过程图只要粗略表示出主要的流程即可
- C.过程图中至少要表示出流程所涉及的人员的动作
- D.过程图至少要表示出价值流
- A.服从正态分布
- B.服从泊松分布
- C.不管服从何种分布,但缺陷肯定是随机出现的
- D.根本不能讨论缺陷的分布,因为缺陷是非随机出现的
- A.安全,不出现电池爆炸或自燃现象
- B.系统运行稳定,在运行中很少出现死机或蓝屏现象
- C.电池工作时间长
- D.具有触摸屏功能
- A.92% 93% 97%
- B.0.08 92% 97%
- C.0.08 93% 97%
- D.8% 92% 97%
- A.测量系统能力很好
- B.测量系统能力尚可,处于临界状态
- C.测量系统能力不足,必须进行改进
- D.条件不足,难以判断
- A.3
- B.4
- C.5
- D.6
- A.49/100
- B.8/15
- C.7/15
- D.3/10
- A.t检验
- B.F检验
- C.卡方检验
- D.以上都不对
- A.8198
- B.8189
- C.9198
- D.以上都不对
- A.重新随机抽取零件,再次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直到没有交互作用为止
- B.分析不同测量者的测量方法,找出原因,解决问题
- C.重新选择测量者,再次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直到没有交互作用为止
- D.以上说法都不对
- A.标准差越大时,西格玛水平越低,超过规格限的缺陷品越多
- B.标准差越大时,西格玛水平越低,超过规格限的缺陷品越少
- C.标准差越大时,西格玛水平越高,超过规格限的缺陷品越多
- D.标准差越大时,西格玛水平越高,超过规格限的缺陷品越少
- A.稳定性是过程能力分析的前提
- B.只要数据满足正态性和稳定性,则独立性就一定没有问题
- C.只要数据满足正态性和独立性,则稳定性就一定没有问题
- D.只要数据满足正态性,则稳定性和独立性就一定没有问题
- A.一定不是正态分布
- B.服从均值为5cm,标准差为0.1cm的正态分布
- C.服从均值为5cm,标准差为0.5cm的正态分布
- D.服从均值为5cm,标准差为0.7cm的正态分布
- A.只要根据工程经验描述出工程措施之间的关系强弱即可
- B.不仅要描述出工程措施之间的强弱关系,还要指出可能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
- C.屋顶上的三角形所反映的关系并不是顾客需求和工程措施之间的关系,因此不重要
- D.没有必要考虑工程措施之间的关系
- A.以上数据矛盾,数据一定有问题
- B.投诉率为0.1%,说明满意率为99.9%
- C.顾客满意度与是否重复购买之间一定没有关系
- D.投诉率为0.1%,不代表满意率为99.9%
- 43
-
某项目团队在制定项目计划时需要对项目中的各项活动进行时间估计,由于缺乏历史资料,对A活动所需时间进行了三个估计:最乐观时间:2天,最可能时间:5天,最悲观时间:11天。那么完成A活动的期望时间是:
- A.6天
- B.5.5天
- C.5天
- D.6.5天
- A.过程独立性有问题存在,过程数据存在自相关性
- B.过程分布中心和公差中心存在较大偏移
- C.Pp数据不可信,Cp数据是可信的
- D.以上判断都不对
- A.块料面积一定不再是正态分布
- B.块料面积仍是正态分布
- C.块料面积通常会是双峰分布
- D.块料面积一定是指数分布
- A.双样本均值相等性检验
- B.配对样本t检验
- C.F检验
- D.方差分析
- A.先进行黑带或绿带培训,然后再让他们做项目
- B.先进行高层管理培训,让高层统一理念
- C.先请咨询公司为企业做项目,验证六西格玛方法是否有效
- D.先进行黑带培训,然后让黑带培养绿带
- A.设想将来可能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 B.评价组织治理水平
- C.确定战略目标和指标
- D.配备和优化资源
- A.1.667
- B.1.222
- C.1
- D.0.733
- A.对比对象可以是竞争性行业或非竞争性行业中职能活动的最佳实践者
- B.对比对象可以是非竞争性行业中职能活动相似的最佳实践者
- C.对比对象只能是竞争性行业中职能活动的最佳实践者
- D.对比对象不能选择竞争性行业中的一般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