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
- 错误
- A.全因子试验
- B.部分实施的二水平正交试验,且增加若干中心点
- C.部分实施的二水平正交试验,不增加中心点
- D.Plackett-Burman 设计
- 正确
- 错误
- A.72.4%
- B.23.5%
- C.95.9%
- D.以上答案都不对
- A.总期望时间最长的一条线路一定是关键路线
- B.若有的线路上期望时间略低于T,但方差很大,该线路也可能成为关键线路
- C.对于已知的预定工期D,在网络图的所有线路中在D时间内完工概率最大的线路最可能是关 键线路
- D.对于已知的预定工期D,在网络图的所有线路中在D时间内完工概率最小的线路最可能是关键线路
- A.A流水线的过程绩效好于B流水线
- B.B流水线的过程绩效好于A流水线
- C.A、B两条流水线的过程绩效相同
- D.A、B两条流水线的过程绩效无可比性
- A.3 个自变量回归系数检验中,应该至少有1 个以上的回归系数的检验结果是显著的(即至少有1 个以上的回归系数检验的 P-Value 小于0.05),不可能出现3 个自变量回归系数检验的 P-Value 都大于0.05 的情况
- B.有可能出现3 个自变量回归系数检验的 P-Value 都大于0.05 的情况,这说明数据本身有较多异常值,此时的结果已无意义,要对数据重新审核再来进行回归分析。
- C.有可能出现3 个自变量回归系数检验的 P-Value 都大于0.05 的情况,这说明这3 个自变量间可能有相关关系,这种情况很正常。
- D.ANOVA 表中的P-VALUE=0.0021 说明整个回归模型效果不显著,回归根本无意义。
- A.8 因子的全因子实验
- B.8 因子的部分因子实验
- C.中心复合设计(CCD)
- D.Box-Behnken 设计
- A.只提高1 千克,产量的提高肯定是不显著的
- B.日产量平均值为201(千克),确实比原来200(千克)有提高
- C.因为没有提供总体标准差的信息,因而不可能作出判断
- D.不必提供总体标准差的信息,只要提供样本标准差的信息就可以作出判断
- 10
-
某项目团队在制定项目计划时需要对项目中的各项活动进行时间估计,由于缺乏历史资料,对A活动所需时间进行了三个估计:最乐观时间:2天,最可能时间:5天,最悲观时间:11天。那么完成A活动的期望时间是:
- A.6天
- B.5.5天
- C.5天
- D.6.5天
- A.将工人及绕线器作为两个因子,进行两种方式分组的方差分析(Two-Way ANOVA),分别计算出两个因子的显著性,并根据其显著性所显示的P 值对变异原因作出判断。
- B.将工人及绕线器作为两个因子,按两个因子交叉(Crossed)的模型,用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Linear Model)计算出两个因子的方差分量及误差的方差分量,并根据这些方差分量的大小对变异原因作出判断。
- C.将工人及绕线器作为两个因子,按两个因子嵌套(Nested)的模型,用全嵌套模型(FullyNested ANOVA)计算出两个因子的方差分量及误差的方差分量,并根据这些方差分量的大小对变异原因作出判断。
- D.根据传统的测量系统分析方法(GageRR Study- Crossed),直接计算出工人及绕线器两个因子方差分量及误差的方差分量,并根据这些方差分量的大小对变异原因作出判断。
- A.资源提供
- B.顾客的需求
- C.R人员的配置
- D.责任的分配
- A.40
- B.4
- C.0.4
- D.0.2
- A.结束回归分析,将选定的回归方程用于预报等
- B.进行残差分析,以确认数据与模型拟合得是否很好,看能否进一步改进模型
- C.进行响应曲面设计,选择使产量达到最大的温度及反应时间
- D.进行因子试验设计,看是否还有其它变量也对产量有影响,扩大因子选择的范围
- A.X1对Y 的影响比X2对Y 的影响要显著得多
- B.X1对Y 的影响比X2对Y 的影响相同
- C.X2对Y 的影响比X1对Y 的影响要显著得多
- D.仅由此方程不能对X1及X2对Y 影响大小作出判定
- A.不使用不同的测量员,就不再有“再现性”误差了。
- B.不同的设定的V 值所引起的变异是“再现性”误差。
- C.同一个设定的V 值,多次重复测量同样一个机柜所引起的变异是“再现性”误差。
- D.在不同时间周期内,用此测电阻仪测量同一个机柜时,测量值的波动是“再现性”误差。
- A.均值为10 的Poisson 分布
- B.均值为2.5 的Poisson 分布
- C.均值为0.4 的Poisson 分布
- D.分布类型已改变
- A.87%
- B.93%
- C.90%
- D.85%
- A.六西格玛管理仅是适合于制造过程质量改进的工具;
- B.六西格玛管理是保持企业经营业绩持续改善的系统方法;
- C.六西格玛管理是增强企业领导力和综合素质的管理模式;
- D.六西格玛管理是不断提高顾客满意程度的科学方法。
- A.由于样本相关系数小于0.8,所以二者不相关
- B.由于样本相关系数大于0.6,所以二者相关
- C.由于检验两个变量间是否有相关关系的样本相关系数的临界值与样本量大小有关,所以要查样本相关系数表才能决定
- D.由于相关系数并不能完全代表两个变量间是否有相关关系,本例信息量不够,不可能得出判定结果
- A.操作者和轴之间一定存在交互作用
- B.测量系统的重复性较差
- C.测量系统的再现性较差
- D.测量仪器和操作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
- A.32 次。
- B.16 次。
- C.12 次(Plackett-Burman 设计)。
- D.8 次。
- A.上须触线终点为:7;下须触线终点为:-3.5
- B.上须触线终点为:8.5;下须触线终点为:-3.5
- C.上须触线终点为:7;下须触线终点为:-4
- D.上须触线终点为:8.5;下须触线终点为:-4
- A.CCD 有旋转性,而Box-Beknken 设计没有旋转性
- B.CCD 有序贯性,而Box-Beknken 设计没有序贯性
- C.CCD 试验点比BOX-Beknken 设计试验点少
- D.以上各项都对
- A.被测对象不变,测量人员不变,各次独立重复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
- B.被测对象不变,在不同初始状态的设定下,各次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
- C.同一测量人员,对各个被测对象各测一次,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
- D.以上都不是。
- A.上下控制限的范围一定与上下公差限的范围相同
- B.上下控制限的范围一定比上下公差限的范围宽
- C.上下控制限的范围一定比上下公差限的范围窄
- D.上下控制限的范围与上下公差限的范围一般不能比较
- A.查找问题的根本原因
- B.证项目的实施效果
- C.确定方案实施可能带来的好处和问题
- D.定量分析变异源
- A.当流程不受特殊因素影响时,流程在统计受控状态下
- B.当所有数据点都落在控制限内并围绕均值随机散布时,流程是在统计受控状态下
- C.当控制限落在客户规格限内时,流程是在统计受控状态下
- D.当流程仅受偶然原因变异的影响时,流程是在统计受控之下
- A.项目收益率<10%,在经济上不可行
- B.项目收益率>5%,净现值为零,在经济上可行
- C.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 D.以上说法都不对
- A.相关系数为0.9,回归系数为1.62
- B.相关系数为0.9,回归系数为0.9
- C.相关系数为0.9,回归系数为0.5
- D.相关系数为0.5,回归系数为0.5
- A.E=ABD, F=ABC
- B.E=BCD, F=ABC
- C.E=ABC, F=ABD
- D.E=ACD, F=BCD
- A.u
- B.np
- C.c
- D.p
- A.将工人及螺钉作为两个因子,进行两种方式分组的方差分析(Two-Way ANOVA),分别计算出两个因子的显著性,并根据其显著性所显示的P 值对变异原因作出判断。
- B.将工人及螺钉作为两个因子,按两个因子交叉(Crossed)的模型,用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Linear Model)计算出两个因子的方差分量及误差的方差分量,并根据这些方差分量的大小对变异原因作出判断。
- C.将工人及螺钉作为两个因子,按两个因子嵌套(Nested)的模型,用全嵌套模型(Fully NestedANOVA)计算出两个因子的方差分量及误差的方差分量,并根据这些方差分量的大小对变异原因作出判断。
- D.根据传统的测量系统分析方法(GageRR Study- Crossed),直接计算出工人及螺钉两个因子方差分量及误差的方差分量,并根据这些方差分量的大小对变异原因作出判断。
- A.(23,35)
- B.(24,36)
- C.(20,38)
- D.(21,39)
- A.两总体也属于多总体的特例,因此,所有两总体均值相等性T 检验皆可用ANOVA 方法解决。
- B.两总体虽属于多总体的特例,但两总体均值相等性T 检验的功效(Power)比ANOVA方法要高,因而不能用ANOVA 方法替代。
- C.两总体虽属于多总体的特例,但两总体均值相等性T 检验的计算比ANOVA 方法要简单,因而不能用ANOVA 方法替代。
- D.两总体虽属于多总体的特例,但两总体均值相等性T 检验可以处理对立假设为单侧(例如“大于”)的情形,而ANOVA 方法则只能处理双侧(即“不等于”)的问题,因而不能用ANOVA方法替代。
- A.消除因机器操作产生的故障、缺陷、浪费及损失
- B.减少设备修理时间
- C.降低工人操作的难度
- D.提高批生产数量
- A.顾客需求
- B.价值流
- C.准时交付
- D.消除流程中的“瓶颈”
- A.用塞规,每次检测100 件作为一个样本,用np 控制图
- B.用塞规,每次检测500 件作为一个样本,用np 控制图
- C.用游标卡尺,每次连续检测5 根轴,用X ?R 控制图
- D.用游标卡尺,每次连续检测10 根轴,用X ?R 控制图
- A.只能使用“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
- B.只能使用“Xbar-R 控制图”。
- C.两者都可以使用,而以“Xbar-R 控制图”的精度较好。
- D.两者都可以使用,而以“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的精度较好。
- A.CCD(中心复合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 B.CCI(中心复合有界设计,Central Composite Inscribed Design)
- C.CCF(中心复合表面设计,Central Composite Face-Centered Design)
- D.BB (BB 设计,Box-Behnken Design)
- A.均值2.0mm;方差0.2
- B.均值20mm;方差0.04
- C.均值20mm;方差0.4
- D.均值20mm;方差4
- A.ISO9000
- B.ISO 14000
- C.5S
- D.精益思想
- A.TPM 应是团队工作来完成
- B.TPM 强调一线员工积极参与
- C.TPM 的目的是消除因机器操作产生的故障、缺陷、浪费和损失
- D.TPM 就是缩短故障维修时间
- A.首先分析找出过程未受控的原因,即找出影响过程的异常变异原因,使过程达到受控。
- B.首先分析找出标准差过大的原因,然后减小变异。
- C.首先分析找出平均值太低的原因,用最短时间及最小代价调整好均值。
- D.以上步骤顺序不能肯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判断解决问题的途径。
- A.如果该设备实际使用超过10年,则净现值一定为负数
- B.如果该设备实际使用超过10年,则净现值一定为正数
- C.净现值与设备使用年限无关
- D.如果投资方要求收益率必须达到10%,如果设备使用10年,则净现值一定为正数
- A.工程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 B.顾客需求之间的相关性
- C.工程特性的设计目标
- D.工程特征与顾客需求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