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病毒
- B.细菌
- C.霉菌
- D.温度
- E.食品成分
- A.乳酸
- B.植酸
- C.草酸
- D.氨基酸
- E.抗坏血酸
- A.膳食调查
- B.人体体格测量
- C.风险评估
- D.营养不足/缺乏/过量的临床检查
- E.实验室检测
- A.可减少对市场供应的依赖
- B.可减少产后子宫出血的发生
- C.可降低发生乳腺癌的风险
- D.可增加发生乳腺癌的风险
- E.可减少婴儿发生过敏性疾病的可能
- A.胃
- B.小肠
- C.大肠
- D.肝
- E.肾
- A.课堂讨论模式
- B.媒体教学模式
- C.观摩审判模式
- D.头脑风暴模式
- E.模拟法庭模式
- A.稳定性
- B.发展性
- C.多样性
- D.可补偿性
- E.综合性
- A.培训目标
- B.培训内容
- C.培训时间
- D.教学方式
- E.经费预算
- A.评价该食谱是否科学合理
- B.判断该食谱是否满足EAR要求
- C.评价某个体或群体在使用该食谱时能否满足其营养需求
- D.发现某些营养素的缺乏
- E.判断是否每份食谱的能量和营养素种类均与推荐摄入量一致
- A.GRAS物质,可以按照正常需要使用,不需建立ADI值者
- B.A类物质,分为A1和A2两类
- C.B类物质,毒理学资料不足,尚未建立ADI值者,分为B1和B2两类
- D.原则上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 E.天然食品添加剂
- A.BV
- B.IMP
- C.NPU
- D.PER
- E.HACCP
- A.维生素B<sub>1</sub>
- B.维生素B<sub>2</sub>
- C.尼克酸
- D.维生素C
- E.维生素D
- A.健康型
- B.自创性危险因素型
- C.难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型
- D.一般性危险型
- E.严重危险型
- A.稳定性
- B.发展性
- C.多样性
- D.综合性
- E.可补偿性
- A.霉菌和霉菌毒素污染
- B.仓储害虫
- C.农药残留
- D.病毒污染
- E.二噁英污染
- A.采购食品需要查验供货方的合法身份
- B.加热食品要彻底
- C.防止生熟交叉污染
- D.蔬菜先切后洗
- E.保持厨房环境整洁
- A.体重增长已达到出生时的2倍
- B.吃完250mL奶后不满4h又出现饥饿现象
- C.在24h内能吃完l000mL或1000mL以上的奶
- D.总是哭闹不止
- E.月龄达6个月以上
- 48
-
必需脂肪酸包括()。
- A.油酸
- B.亚油酸
- C.旷亚麻酸
- D.γ-亚麻酸
- E.软脂酸
- A.AI和RNI都是个体营养素摄入的目标值
- B.AI通常比RNI高
- C.AI的准确性不如RNI
- D.对于某人群的每日能量摄入量的目标值,EAR和RNI相等
- E.AI和RNI的计算方法不同,但表示的意义相同
- A.防止和减少细菌对食品的污染
- B.采取冷藏等措施控制细菌繁殖
- C.食前彻底加热
- D.对所有食品进行灭菌处理
- E.不吃剩饭剩菜
- A.教师
- B.教务管理人员
- C.裁判
- D.学员
- E.教师助手
- A.不强求其参加实习
- B.注意加以引导
- C.化繁为简
- D.强调实习环节对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
- E.因势利导
- A.不溶性纤维对血糖、血脂代谢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 B.改善肠道菌群,有益于维持肠道健康
- C.增加肠蠕动,预防老年性便秘
- D.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 E.预防和控制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即“三高”症状
- A.春季
- B.冬季
- C.冬春与夏秋各调查1次
- D.春、夏、秋、冬各调查1次
- E.无季节限制,可随时进行
- A.IgM
- B.IgG
- C.IgN
- D.IgA
- E.IgB
- A.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多次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疾病都属于食物中毒
- B.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寄生虫病和肠道传染病都属于食物中毒
- C.发病常呈现暴发性,潜伏期常较短
- D.食物中毒病人对健康人无传染性
- E.细菌性食物中毒多发生于夏秋季
- A.《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 B.《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 C.《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
- D.《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
- E.《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 A.年龄越小生长速率越高
- B.幼儿期上臂围有明显增加
- C.乳牙出齐应不迟于2.5岁
- D.婴儿期头颅生长快于躯干
- E.出生后4~5个月时胰淀粉酶可达到成人水平
- A.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推荐量不会随年龄而改变
- B.碳水化合物宜占总能量的50%~60%
- C.脂肪宜占全日总能量的15%~20%
- D.每日食物中的胆固醇含量不宜超过300mg
- E.老年人的蛋白质需要量减少,宜占总能量的8%~10%
- A.配料清单和配料定量标示
- B.能量和营养素
- C.净含量和固形物含量
- D.保健功能
- E.日期标示及储藏说明
- A.色泽
- B.气味
- C.杂质
- D.组织状态
- E.相对密度
- A.蛋黄
- B.强化铁的配方奶粉
- C.米粉
- D.肝泥
- E.动物血
- A.含量声称
- B.功能声称
- C.属性声称
- D.比较声称
- E.健康声称
- A.明确培训对象
- B.明确培训目标
- C.明确培训内容
- D.明确培训考核方式与标准
- E.明确培训时间、地点和方式
- A.案例分析
- B.角色扮演
- C.听课评课
- D.考试
- E.头脑风暴法
- A.海产品
- B.豆制品
- C.肉类
- D.乳制品
- A.饮料
- B.糖
- C.食盐
- D.食用油
- A.维生素B<sub>1</sub>
- B.维生素B<sub>2</sub>
- C.维生素C
- D.维生素D
- A.食盐中加碘
- B.奶粉中添加铁
- C.牛奶中添加维生素D
- D.饮料中添加赖氨酸
- A.评价年龄是根据年龄和发病率之间的关系计算出的年龄
- B.评价年龄肯定比实际年龄大
- C.增长年龄是指采取降低危险因素的措施后,重新计算的评价年龄
- D.评价年龄总是比实际年龄小
- A.亚油酸
- B.旷亚麻酸
- C.γ-亚麻酸
- D.花生四烯酸
- A.谷类
- B.水果
- C.动物性食品
- D.蔬菜
- A.逐步适应
- B.由稀到稠
- C.统一协调
- D.质地由细到粗
- A.烟酸
- B.维生素B<sub>12</sub>
- C.维生素B<sub>1</sub>
- D.β-胡萝卜素
- A.蛋白质腐败
- B.糖类发酵
- C.油脂酸败
- D.细菌毒素产生
- A.亮氨酸和赖氨酸
- B.赖氨酸和色氨酸
- C.蛋氨酸和赖氨酸
- D.赖氨酸和苯丙氨酸
- A.附加营养信息
- B.营养成分标示
- C.NRV
- D.INQ
- A.钙、铁、维生素A
- B.钙、碘、维生素C
- C.铁、锌、维生素D
- D.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
- A.再生障碍性贫血
- B.大出血后贫血
- C.叶酸缺乏所致的贫血
- D.缺铁性贫血
- A.尿碘水平
- B.膳食碘摄入量
- C.甲状腺体积
- D.甲状腺功能
- A.5%~6%
- B.7%~8%
- C.10%
- D.15%~20%
- A.400
- B.500
- C.600
- D.700
- A.食物频率法可用于膳食习惯和某些慢性疾病的关系研究
- B.食物频率法可反映长期的营养素的摄取模式
- C.食物频率法只能获得过去一段时期内摄入的食物种类,无法获得摄人量
- D.当前的膳食结构可能影响对过去的膳食回顾,从而产生偏移,影响准确性
- A.高温区
- B.低温区
- C.高温干燥区
- D.高温高湿地区
- A.人类生活环境中碘缺乏
- B.碘的吸收率低
- C.海产品摄入少
- D.人体需要量大
- A.菌落总数和致病菌
- B.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
- C.致病菌和大肠菌群
- D.腐败菌和大肠菌群
- A.蛋白质
- B.脂肪
- C.能量
- D.维生素
- A.氨基酸
- B.必需氨基酸
- C.非必需氨基酸
- D.条件必需氨基酸
- A.EAR用以检查个体日常摄入量不足的频率
- B.RNI用以评价群体营养素摄入不足的概率
- C.UL用以估测人群中可能有过量摄入健康风险的人所占的比例
- D.人群平均摄入量达到或超过AI,表明该人群摄入不足的概率很低
- A.维生素B<sub>1</sub>
- B.维生素B<sub>2</sub>
- C.维生素B<sup>6</sup>
- D.维生素B<sup>12</sup>
- A.25-(OH)-D<sup>3</sup>
- B.1,25-(OH)<sup>2</sup>-D<sup>3</sup>
- C.24,25-(OH)<sup>2</sup>-D<sup>3</sup>
- D.1,24-(OH)<sup>2</sup>-D<sup>3</sup>
- A.膳食营养调查和评价
- B.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
- C.膳食指导和评估
- D.营养咨询和教育
- A.培训目标
- B.培训内容
- C.培训时间
- D.师资
- A.30
- B.35
- C.40
- D.45
- A.45
- B.50
- C.55
- D.70
- A.维生素B<sub>1</sub>
- B.维生素B<sub>2</sub>
- C.维生素C
- D.维生素D
- A.a-1,4
- B.a-1,6
- C.β-1,4
- D.β-1,6
- A.800
- B.1000
- C.1200
- D.1500
- A.糖尿病
- B.骨质疏松
- C.肥胖
- D.高脂血症
- A.维生素A
- B.维生素C
- C.核黄素
- D.维生素D